![]()
現在的世界已經「瘋」的看不懂了,可能是我老了……
現在打開各種社交軟件,比如某紅書,上面都是一片玉米地,弄的就連央視都報道了。
![]()
![]()
一群年輕人,每天拿著玉米棒子使勁搓,搓得油光锃亮,然后發帖子:玉化成功了!冰透碧璽帶碎冰!
我第一次看到這玩意兒,還以為是什么新型迷信活動,但你猜怎么著?
這事兒現在已經從小眾圈層殺到了生鮮電商。
我看有電商平臺上9.9元一根的文玩玉米,上架一周銷量暴漲300%,直接沖到了鮮花綠植類榜首,而且還經常斷貨。
更離譜的是,顏色獨特的所謂「精品」玉米串,價格可達上千元,部分稀有品相甚至被炒到上萬元。
那我們今天就聊聊,這盤串之后開始盤玉米,是怎么回事。
![]()
怎么說,文玩玉米這玩意兒,本質上跟你在潘家園看到的那些核桃、手串沒啥區別。
但它厲害就厲害在,把一個本來挺裝的事兒,變得特別接地氣。
你想啊,以前玩文玩是什么人?
要么是中年大佬,手里攥著價值不菲的核桃,一邊轉一邊跟你講人生哲學。
要么是有錢人,收藏個什么紫檀手串、蜜蠟吊墜,動輒幾萬幾十萬。
普通人里面哪怕有些看著眼饞,但門檻擺在那兒,夠不著。
它是個什么東西?就是種玉米。
爆裂玉米、寶石玉米、琉璃玉米……這些本來就存在的品種,經過人工培育改良之后,顏色好看點,紋理獨特點,就成了文玩。
最便宜的毛料,也就是沒盤過的原材料,幾塊錢一根。
稍微處理過的半成品,幾十到幾百。
你看,這價格多親民。
不用攢幾個月工資,不用跟家里人解釋半天,拿出買奶茶的錢就能入坑。
這就是文玩玉米這波熱潮最聰明的地方,降低門檻,讓所有人都能玩得起,可能的受眾群體一下子就打開了。
![]()
生活里面便宜的東西很多,怎么就文玩玉米出圈了呢?
便宜只是表象,核心在于它滿足了年輕人一個被壓抑很久的需求:我想要點屬于自己的東西。
你想想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是啥樣的?
早上起來刷手機,看到的信息都是算法推給你的。
上班用的電腦軟件,是公司統一配的。
下班點外賣,也是平臺根據你的喜好推薦的。
說的直白一點,現在就是談個戀愛,都得在各種社交App上按照固定模板聊天。
一切都是標準化的、被設計好的、可復制的。
你在這個世界里,只是一個數據點,一個被分析的對象。
你沒有選擇權,更沒有創造權。
也許對于中年人來說,這種確定性統一性,沒什么不好,但對于還沒有接受社會毒打的年輕人來說,就不爽。
每一根玉米的紋理、顏色、形狀都不同。
你買到的那一根,全世界只有這一根。
而且,它的最終樣子不是出廠時就定好的,而是你手一點點盤出來的。
手上的油汗滲進玉米纖維,跟玉米自身的蠟質混合,經過氧化、壓實,最后形成包漿。
這個過程,就是年輕人和這根玉米的獨家記憶。
為什么那么多年輕人愿意每天花時間搓玉米?
他們要的不是玉米本身,而是通過這個動作,找回一點點對生活的掌控感。
而且,這事兒還自帶社交屬性。
你盤出個好看的玉米,發到某紅書上,配上幾句話,什么三個月了終于見到包漿了。
底下馬上一堆人點贊評論:這顏色絕了!是什么品種?盤了多久?用的什么手法?
這對年輕人來說吸引力是很大的,這時候文玩玉米就不只是個玩具了,它是年輕人進入某個群體的通行證,是展示品味和耐心的道具,是在網絡上建立身份認同的工具。
![]()
可能有大佬說了,既然大家都是圖個好玩,為啥有些玉米能賣到上萬塊?這不是炒作嗎?
是,就是炒作。
而且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飾的炒作。
![]()
商家怎么操作的?很簡單。
他們把玉米按照顏色、形狀、飽滿度分成三六九等,建立一套分級議價體系。
普通的毛料幾塊錢,稍微好看點的半成品幾十上百,顏色獨特的精品上千,稍有點稀有特征的直接標上萬。
由于主要受眾是年輕人,他們還學會了玩盲盒。
10塊錢一個的毛料盲盒,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品種、什么顏色。直播間里100塊開5根,主播在那兒大喊:來來來,這根是琉璃黃!這根是碧璽綠!中了中了!
觀眾在屏幕那邊跟著起哄,氛圍一烘托,錢就刷刷往外流。
這套路跟炒鞋、炒盲盒、炒盲盒有啥區別?
都是人為制造稀缺性,然后利用信息不對稱和情緒沖動收割韭菜。
更諷刺的是,很多消費者明明知道這是套路,但還是愿意往里跳。
因為他們需要一個心理安慰:我買的不是一根破玉米,我買的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是有收藏價值的東西。
但實話實說,文玩玉米就是圖個好玩,沒必要追求高價,更別聽什么收藏保值的鬼話。
一根玉米棒子,能保個什么鬼值。
![]()
![]()
我覺得啊,文玩玉米這個現象,本質上反映的是年輕人在消費降級大環境下的一種自我調節。
你想想,前幾年大家消費什么?
奢侈品包包、高端電子產品、網紅餐廳、旅游打卡。
那時候消費主義敘事是: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你應該對自己好一點,花錢買體驗買品質。
經濟新常態了,工作不穩定,收入預期降低。
于是年輕人開始尋找更低成本的情緒出口。
文玩玉米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火起來的。
它便宜,但能給你提供情緒價值。
它簡單,但能讓你找到掌控感。
它小眾,但能讓你建立社交身份。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消費策略:在有限的預算內,最大化情緒回報。
你控制不了房價,控制不了老板,控制不了算法,但你至少能控制手里這根玉米會變成什么樣。這種控制感哪怕微弱,也能給年輕人一點心理安慰:你看,我還是能決定點什么的。
它不是一個商業奇跡,而是一面鏡子,照出了這一代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和心理需求。
但我還是要說,文玩市場水很深。
商家能坑你的,那就一定會坑你。
所以,玩歸玩,別上頭。
這就是我為什么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批判文玩玉米,而是想提醒大家:在這個充滿套路的世界里,保持清醒。
各位大佬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