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印度邦,為何如此“不印度”?
全球媒體談印度,往往離不開兩個關鍵詞:發展中和矛盾多。多家媒體形容印度城市“如在施工現場中奔跑”、“印度的基礎設施問題,拖住了這個國家的腳步”。混亂的交通、缺失的公廁、垃圾堆邊的街頭攤販,成了不少外國人對這個南亞國家的第一印象。
![]()
但在這片喧囂之中,有一個地方安靜得出奇。整潔的街道、男女比例正常、教育普及、醫療免費、太陽能機場,甚至壽命比美國還長——這居然是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
一個由共產黨執政的地方,偏偏成了印度社會發展的“模范生”。那么在同一個印度,喀拉拉邦到底是為何會與眾不同呢?
最不“印度”的印度地方
![]()
在印度,全國廁所擁有率曾一度低至48%。在很多地方,戶外如廁是常態。可在喀拉拉邦,96%的家庭都有廁所。這不是蓋幾間茅房那么簡單,它意味著整個社會對“家中建廁所不潔”的傳統觀念發生了徹底的轉變。也就是說他們早早完成了“衛生觀念的革命”。
教育也是一面鏡子。喀拉拉邦的識字率高達93%,在女性群體中尤其突出。在印度,女性識字率的提升通常意味著更多元的社會參與、更少的早婚現象和更強的家庭地位。喀拉拉邦的女性不僅能讀能寫,還越來越多地走進公共事務中,這對一個傳統上重男輕女的國家來說,意義不小。
![]()
再看性別結構。喀拉拉邦男女比例接近自然狀態:108:100。而印度全國,女嬰打從出生就面臨性別選擇帶來的風險,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早已不是新聞。喀拉拉邦的“例外”,反映的是一種更健康的社會觀念——女性不是負擔,而是社會的組成。
最后是生活質量。平均壽命77歲,超過印度全國十年,甚至一度超過美國。這不靠運氣,靠的是全民醫保、社區診所、營養普及和家庭醫生。在一個醫療資源普遍緊張的國家,喀拉拉邦的公共衛生體系,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
![]()
這些指標拼在一起,勾勒出一個“最不像印度的印度地方”。那它為什么能做到?
自然稟賦是一塊底牌,政治路徑才是真正分水嶺
喀拉拉邦地處阿拉伯海沿岸,自古就是印度與世界交流的門戶。香料之路的終點、阿拉伯文化的駐地、歐洲殖民者的登陸點,它比印度其他地方更早接觸外部世界,也更早吸收多元思想。加上全年溫暖濕潤,農業穩產,基本的生存問題不太讓人操心。
![]()
可要說這就能解釋喀拉拉邦的現代化,難免太輕巧。真正影響深遠的,是它從1957年開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通過民主選舉執政的政治路徑。在世界范圍內,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一個共產黨,不靠武裝斗爭和革命手段,靠選票執政,而且一干就是近半個世紀。
喀拉拉邦的共產黨政府,推行的不是蘇式重工業路線,而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土地改革打碎了封建地主體系,把土地歸還給農民,減少了社會不公。然后資源集中投向教育和醫療,連續多個“五年計劃”都圍繞這兩件事打轉。政府不是用GDP說話,而是用識字率、壽命和民眾參與度評判政績。
![]()
印共(馬)還發起了“人民科學運動”,用通俗語言解釋科學知識,普及公共衛生觀念,打破迷信。這一波啟蒙,讓喀拉拉邦的民智水平整體拔高。群眾基礎也因此穩固,選舉中反復獲勝,不靠花錢買票,而靠“做了什么”。
政治連續性成了喀拉拉邦發展的穩定器。在印度這樣一個多黨林立、地方政府頻繁更換的國家,這種長期、一致、可預期的政策執行力,本身就極具稀缺性。
![]()
紅色旗幟下的治理密碼
說到底,喀拉拉邦的治理邏輯,是把“公平”擺在“效率”前頭。政府預算里,最重的兩筆賬是教育和醫療。5000個鄉村圖書館,讓孩子從小接觸書籍;農村三級醫療網絡,覆蓋到最偏遠的村子;醫院分娩率100%,每一個孩子都在衛生條件下出生。
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的社會結構并未因快速發展而撕裂。印度常見的宗教矛盾和種姓沖突,在這里相對溫和些。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共同生活,同一個社區里三種宗教的節日輪流過。印共(馬)堅持世俗治理,強調平等和包容,把多元當底線,不當噱頭。
![]()
象征性的成就也不少。科欽國際機場,是全球首個完全由太陽能供電的機場。一方面體現了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有能力動員民間資本,推動基礎設施現代化。這一點,在資源緊張的印度,尤為重要。
地方自治也做得扎實。所謂“Panchayati Raj”,就是讓基層村委會參與資源分配。村里修路、建學校、搞清潔,項目怎么定、預算怎么花,村民有發言權。這種參與式民主,不光讓政策更接地氣,也提高了政府透明度和執行力。
![]()
當然,喀拉拉邦也不是沒有問題。青年失業率偏高,工業基礎較弱,財政吃緊。畢竟“人本發展”模式下,短期內犧牲了部分經濟增長速度。這些挑戰,沒人能一口吞下,但至少這里沒有回避,也沒有甩鍋。
喀拉拉邦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印度多元而復雜的另一面。在這個連首都都在為垃圾處理發愁的國家,它靠民主選舉下的左翼執政,走出了一條重視人、尊重人的發展路徑。
![]()
它告訴我們,發展可以不靠摩天樓和高鐵,也可以從一間干凈的廁所、一頁識字的書本、一座太陽能機場做起。喀拉拉邦不是另一個印度,它是印度的一部分,但它代表了一種“印度可以是怎樣”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條發展之路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喀拉拉邦的故事,提醒我們,不同的路徑,也能通向現代化的終點。只要目標清晰、政治穩定、人民參與,再小的地方,也能走遠。
信息來源:被忽視的抗疫模范生:印度喀拉拉邦的經驗——澎湃新聞2020-04-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