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田羽
一家從華強北走出來的公司,成為了中美博弈的焦點。
十多年前,聞泰科技還只是靠給品牌商設計樣機的小公司;如今,因為收購安世半導體,它一腳踏進了全球芯片產業的核心圈層。誰也沒想到,這場跨國收購,最終演變為國際博弈的引線。
2024年底,美國“實體清單”讓聞泰成為被瞄準的標靶。就在不久前,這顆致命的子彈終于射出,荷蘭政府及法院出手,直接暫停了聞泰創始人張學政在安世的職務,并將其持有的股權托管給獨立第三方。聞泰對安世的控制權,被當場“拔線”。
這已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糾紛,而是一場嵌入中美技術競爭背景、關乎供應鏈主導權的較量。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企業的外部環境、供應鏈布局與政策支持,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格局。
一邊,聞泰在上海臨港投資120億元建設12英寸功率半導體晶圓廠,疊加龐大的中國市場,為公司提供了抵御風險的緩沖;另一邊,中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對外關系的籌碼。
風暴眼中的聞泰,被迫正在打一場沒有退路的硬仗。而這場博弈,顯然還遠未到終局。
在股價連續兩個跌停之后,聞泰科技在10月21日強勢漲停。市場的反應或許并非出于情緒,而是對這場“未完之局”的重新評估。
從手機代工到收購半導體巨頭
聞泰的崛起,幾乎是中國企業“快速發展—資本運作—全球收購—被盯上”的縮影。
2006年,張學政在意法半導體和中興通訊摸爬滾打后,敏銳嗅到了中國手機產業的爆發點,在嘉興創立聞泰通訊。那時的聞泰,不過是一家做IDH(獨立設計)的“小廠”,靠給品牌商設計樣機吃飯。
一年后,聞泰與展訊推出單芯片雙卡雙待技術,推動行業從“雙芯片”向“單芯片”時代轉型。2008年,聞泰完成從設計到ODM(原始設計制造)的轉變,成為中國首家手機ODM企業。
2013年,聞泰與小米合作推出紅米手機,把智能機價格壓進千元檔。
靠技術立足、靠ODM放量之后,資本成為聞泰的下一個杠桿。
2015年,湖北上市公司中茵股份業績疲軟,尋求轉型。聞泰抓住機會,2016年,張學政通過股權轉讓成為中茵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2017年,中茵股份正式更名為聞泰科技,張學政被任命為董事長,聞泰通訊由此完成曲線上市。
真正讓聞泰進入全球視野的,是2018年對安世半導體的收購案。
當時,聞泰科技市值不足200億元,而安世半導體估值約339億元,這場收購被業界視為“蛇吞象”。
并購也歷時一年多,張學政自稱“飛往全球各地150多次”。最終在2019年,聞泰科技以268.54億元完成對安世半導體79.98%股權的收購,成為當時中國最大規模的半導體收購案。2020年9月,公司進一步收購安世半導體剩余股權,實現100%控股。
為什么聞泰要下這么大的決心拿下安世?答案很簡單:這是一張通向全球半導體的入場券。
安世半導體總部位于荷蘭,前身為荷蘭恩智浦半導體的標準件業務事業部,為半導體標準器件供應商,處于電子產業鏈上游,業務分布于亞洲、歐洲和美國。其客戶包括中游制造商、下游電子品牌客戶,包括博世、華為、蘋果、三星、華碩、戴爾、惠普等,幾乎涵蓋全球所有主流電子品牌。
更關鍵的是供應鏈。
在德國漢堡,安世的晶圓廠現在每月生產超過35000片晶圓(8英寸當量),該產量每年轉化成700億半導體,使之成為針對小信號和二極管分立器件的全球最大晶圓廠。
而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安世有一座生產6英寸TrenchMOS的晶圓廠,是其功率半導體的生產基地。這家工廠目前每月生產24000片晶圓。此外,安世在曼徹斯特還有一座組裝與測試基地,每年可以處理約10億件產品。
至于中國及馬來亞等亞洲國家,則是安世半導體的封測基地。德國和英國制造的晶圓,經過切割之后,會輾轉運到安世的中國、馬來西亞等地區工廠,進行封裝測試。最終,安世遍布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鏈,每年向全球客戶出貨1100億顆產品,應用在超過2.5萬客戶終端。
2024年,安世半導體收入規模147億元,毛利率37.47%,凈利潤22.97億元,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領域從2019年的第11名,一路沖到第3,中國市場更是穩坐第一。
但當中國企業掌握越來越多的全球供應鏈節點,地緣政治的風險,也在隨之放大。
美國施壓 荷蘭動手
2024年12月,美國將聞泰列入“實體清單”,為接下來的一連串連鎖反應埋下了伏筆。
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EZK)迅速警覺,開始插手安世半導體的內部。
當月,EZK官員致信安世稱,鑒于聞泰科技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荷蘭政府的支持變得愈發重要,而這種支持要求“安世半導體制定、采納并實施毫不含糊的措施”,“關鍵是安世半導體在運營上要獨立于其上市股東”。但安世方面回絕稱,這會過度限制股東的控制權。
幾個月后,美國的制裁邏輯進一步升級。2025年6月,美國計劃啟動所謂的“50%規則”,只要一家企業被受制裁主體合計持股超過50%,哪怕它本身沒有上名單,也要一并被拉入制裁圈。這就等于直接瞄準了聞泰的核心資產——安世。
荷蘭政府立刻跟進,再次致信安世,直言如果“50%規則”生效,安世作為聞泰子公司也會被制裁。
而荷蘭和美國的溝通后來也被披露,據荷蘭外交部和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與安全局(BIS)的會議記錄,美國最關心的是“(安世半導體)沒有采取任何外部可見的措施。資產剝離需要時間……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安世CEO仍然是同一位中國股東,這是有問題的。”會議記錄還提到,為了能從“實體清單”豁免,安世CEO將不得不被換掉。
9月29日,美國正式發布“50%規則”。緊接著,荷蘭政府在9月30日出手,發布部長令,要求一年之內安世及其下屬所有子公司、分公司、辦事處等全球30個主體對其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及人員等不得進行任何調整。
更具戲劇性的是,安世內部出現分裂。就在第二天,安世的法定董事兼首席法務官、荷蘭籍高管Ruben Lichtenberg,聯手CFO和COO,直接將公司告上了荷蘭企業法庭,申請緊急調查與臨時措施。
法院閃電回應,甚至當天就在未庭審的情況下,暫停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在安世的職務,并將聞泰通過子公司裕成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安世半導體股權以管理權形式托管給獨立第三方管理。
這意味著,雖然聞泰在賬面上仍保留經濟收益,但實質控制權被當場解除。
安世半導體在隨后聲明中表示,法庭認為有正當理由懷疑安世半導體在前首席執行官張學政的領導下是否能維持穩健運行,因此采取了包括暫停張學政職務、托管聞泰通過子公司持有的安世99%投票權等緊急措施。
荷蘭企業法庭的解釋,直白而冷酷。
一是安世作為歐洲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其技術資產的安全性令荷方高度警覺;二是認定掌門人張學政存在無法回避的利益沖突,且拒絕對架構進行調整。
資本市場的反應迅速而殘酷。10月13日至14日,聞泰科技股價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隨后又在第三個交易日觸及階段低點——34.5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場控制權爭奪的沖擊波,其影響范圍早已超越了聞泰與荷蘭的雙邊范疇,漣漪正向外擴散。
“中國公司聽中國的”
面對突發局勢,聞泰并非完全被動。
聞泰科技代總裁沈新佳回應稱,公司在年初已經對50%規則有所預期,內部已進行較多前期準備,包括推動供應鏈層面的國產替代。BIS規則只限制購買端,未限制銷售端,公司正與所有合作伙伴和客戶溝通此事以維護下游客戶穩定。
他強調,安世半導體在中國的市場銷售不會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產品也不會斷供,“我們有12寸的晶圓廠。”
公開資料顯示,獲得安世100%股權的2020年,聞泰控股股東聞天下計劃在上海市臨港區投資建設12英寸功率半導體自動化晶圓制造中心項目,預計總投資120億元,達產后的年產能為36萬片12英寸晶圓。這正是聞泰今天抵御風險的底氣。
聞泰科技董事長楊沐也強調,安世80%終端產品產能在中國大陸,其中70%來自東莞封測廠,10%來自第三方封測廠。
與此同時,聞泰也在內部管理上開始反擊。
10月18日下午,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官方公眾號發布公告稱,員工繼續執行安世國內公司的工作指示,對于任何其他未經安世國內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員工有權拒絕執行。
公告稱,安世國內員工均與國內公司建立勞動關系,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將繼續由安世國內公司發放,而不是安世荷蘭主體發放。目前,安世國內全部主體運營及員工薪資福利一切正常。
這份公告的言下之意很清楚,中國公司聽中國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放在幾年前,中國企業碰到這種局面,大多只能被動防守。但今天不一樣了,因為中國手里也有“反制牌”。
10月9日,中國商務部連發六條公告,宣布11月8日起對超硬材料、稀土設備和原輔料、鈥等5類關鍵物項實施出口管制。12月1日起,境外銷售含有原產中國的稀土或永磁材料,以及使用原產中國的稀土冶煉、分離等技術都需獲得出口許可證。
這一招直擊全球AI產業的“命門”。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半導體研究總監HuiHe直言,半導體供應鏈從上游原材料、設備,到中間的生產制造流程都會用到一些稀土化合物。例如,荷蘭光刻機公司阿斯麥(ASML)最先進的EUV光刻機的光源系統,就需要用到至少兩種稀土元素的化合物。另外,先進存儲芯片采用立體堆疊結構,一些稀土化合物可在不同層間起絕緣作用。
“潛在受影響的公司不僅包括阿斯麥、應用材料、泛林、科磊等上游設備公司,也包括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存儲芯片廠商。”HuiHe認為。
不止稀土,中國對鋰電池的出口管制也在加碼。7月和10月兩輪動作,把正極材料、提鋰技術、高能量密度電池等納入限制清單。這意味著,鋰電池這一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正被正式納入國家安全的考量范圍。
正如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原秘書長劉彥龍所說,“這就是談判籌碼。”
因此,當下或許不必急于給聞泰科技下“悲觀判決”。這場風波的結局,未必會如市場早先預期的那樣簡單。
實際上,資本市場已開始重估這場博弈:聞泰股價在深跌后迅速反彈,截至10月23日收盤,已從低點回升約20%。這不僅是技術性反彈,更是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企業已具備反擊的底氣與籌碼。
真正的較量,或許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AIOT大數據《幕后黑手現身,聞泰科技從手機代工到半導體的偏門之路,走到盡頭了沒》
財新《安世半導體荷蘭和中國公司“脫鉤” 中國公司執行國內命令》
第一財經《聞泰搶救半導體資產》
財新《中美貿易新風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