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上海法院一紙判決,讓一個估值10億的芯片“神話”轟然倒塌。
華為耗時13年、砸下9億研發的Wi-Fi6芯片,竟被他帶團隊在短短1年內“復制”,還大言不慚地宣稱“研發速度比華為快30%”。
這究竟是技術的勝利,還是盜竊的狂歡?這樣的“捷徑”,真能撐起國產芯片的未來嗎?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編輯:N
估值10億的“速成神話”
張琨,北大畢業,美國雙碩士,手握高通最佳技術獎,2011年被華為當寶貝請來,開出600萬年薪加21級職級,直接把耗資10億的Wi-Fi6項目交給了他。
可就在2020年美國禁令升級、海思上下勒緊褲腰帶時,這位技術大神卻動了歪心思,他覺得,憑自己的本事,單干比替人打工更劃算。
![]()
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螞蟻搬家”開始了。他先策反了下屬劉某,一個北大退學、考上清華的叛逆天才,承諾創業給股份,兩人又拉攏了周某、顧某某等核心骨干,短短一個月,一個涵蓋研發全環節的“竊密團隊”悄然成型。
他們摸透了華為的保密系統,把核心圖紙拆成小片段,躲在茶水間用手機偷拍,把底層代碼一頁頁手抄,甚至有人把技術文檔偽裝成微信聊天記錄,用智能手表傳出去,最高明的是,他們把華為的核心算法改個名字,標上“開源項目”,堂而皇之地掛到網上,再用尊湃的賬號下載,一套“洗白”流程行云流水。
![]()
就這樣,華為數百人熬夜三年的成果,被他們像搬家一樣一點點偷空了,尊湃在2022年11月推出的第一版芯片,簡直就是華為的“高仿品”。
這讓張琨越來越飄,他開始到處吹噓自己的“研發神速”,正是這句“比華為快30%”,最終成了他的催命符。
![]()
估值神話背后,是誰在“輸血”?
一個連產品原型都沒有的新公司,憑什么在成立第二個月就拿到數億融資?
這背后,資本的狂熱追捧是繞不開的關鍵。尊湃的融資之路堪稱“奇跡”,天使輪近一個億,Pre-A輪又融了好幾億,到A輪時,高榕資本、小米等知名投資方紛紛入局,公司估值一度飆到10億。
資本為何如此瘋狂?因為張琨身上的標簽太誘人了,“前華為技術總監”、“WiFi6核心專家”,這些光環足以讓投資人相信,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
他們看到的,不是技術來源的合法性,而是“國產替代”風口下的暴富神話。
這是一種典型的“資本代理人戰爭”,資本通過扶持代理人,實現技術掠奪,其本質是現代科技戰的一種隱蔽形態。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白皮書,我國核心人才平均流失率高于15%,其中三成流向了薪資翻倍的初創企業,這背后資本的影子無處不在。
![]()
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張琨被抓后,他的老東家高通,竟然火速解散了耗資不菲的上海WiFi7研發中心,兩者之間的關聯,至今沒人能說清。
這不禁讓人想問,資本的逐利本性,是否已經凌駕于技術倫理和國家利益之上了?
![]()
捷徑的代價,不是坦途,而是懸崖。
2023年4月,就在尊湃準備量產時,警方的突襲讓一切戛然而止,上海和蘇州同步行動,7臺服務器被封,9500萬資金被凍結,14個核心成員一個沒跑。
海思的技術人員拆解尊湃的芯片后,當場就炸毛了,40個關鍵技術點,跟華為的商業秘密重合度超過90%,連文件夾的建立方式都一模一樣。
鐵證如山,張琨的辯解蒼白無力。
![]()
兩年后,法槌落下,張琨被判6年,罰金300萬,5年內不得涉足芯片行業,其余13人也分別獲刑,尊湃公司被強制解散,所有偷來的資料全被銷毀。
一個估值10億的“獨角獸”,一夜之間化為泡影,那些投了3個多億的資本,只能發聲明撇清關系,血本無歸。
這個結局,讓許多人唏噓,但更讓整個行業陷入了深深的焦慮。
![]()
有網友憤怒地罵:“千萬年薪還喂不熟,真是白眼狼,丟盡國產芯片的臉。”
也有人冷靜分析:“會不會是華為內部激勵有問題?不然核心人才怎么會叛逃。”
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力感,有業內人士憂心忡忡地問:“技術竊密這么容易,以后誰還敢砸錢搞研發?”
這種焦慮,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情緒,它動搖的,是所有為國奮戰者的信心。
![]()
守護“長期主義”,就是守護未來
當技術竊密能讓公司快速估值10億,會不會有更多的人想走這條路?
畢竟,比起花三年研發,“搬現成的”似乎更容易。但是,這種“容易”,真的能撐起國產科技的未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科技的發展,有其自身的“時間律”,任何核心技術的突破,都必然遵循一個無法被資本大幅壓縮的“必要時間周期”。
![]()
華為用13年投入9億,是在和時間賽跑,和封鎖抗爭,是在為未來鋪路。
而張琨的“捷徑”,看似贏得了時間,實則輸掉了未來,他輸掉的不僅是自己的自由,更是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學家精神的背叛,是對集體奮斗成果的無情踐踏。
要根除這種“捷徑思維”,我們需要一個四維的防火墻。法律上,要加重懲罰力度,提高侵權成本,讓竊密者不敢伸手;
![]()
管理上,企業要建立“三維安全矩陣”,從能力、忠誠度、身份背景三個維度,對核心人才進行全方位審查;
資本上,要引導投資機構建立“技術來源審查”機制,不為“偷來”的技術買單;
最重要的,是價值觀上,我們要重塑一種評價體系,讓那些選擇“長期主義”、愿意坐冷板凳的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體面的回報,這才是對創新最好的呵護。
這條路很難,但我們必須走,因為這關乎國產科技真正的未來。
![]()
結語
捷徑看似是捷徑,實則通往懸崖,這值得我們每個人警醒。
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長期主義”的競爭。
我們該如何守護那些甘坐冷板凳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