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喵~大家周四好呀~
這周我婆婆來幫我們帶娃了,我和劉同學終于能喘口氣了。有了“天降救兵”之后,我也終于可以有了一丟丟自己的時間,來思考一下關于未來的問題。
我是在快出月子的時候開始產生落差感。以我的身體情況,懷孕和工作是毫無懸念只能二選一,所以在孕期沒什么好糾結的,選擇寶寶放下工作是必然。我把懷孕看作“為期十個月的大項目”,并且為了此做了很多準備,包括每周2-3次孕產瑜伽,吃有機食物,每天讀誦經典、打坐。最終這個“項目”也得到了很好的結果,第二產程十幾分鐘的超快順產,沒有側切,并且產后42天體檢各項指標都恢復很好,盆底肌幾項評分有90+。寶寶到現在兩個月了,很健康,發育也很好。
卸貨之后,月子里前20天就在各種疼疼疼,傷口疼、宮縮疼、皸裂疼、堵奶疼、偏頭疼、腰骶疼,疼起來也顧不上想別的。等到身體漸漸恢復,疼痛好轉些了,我開始感到一些茫然。
在我的人生規劃中,我是完全不能接受“自己長時間不工作”這件事的。
我媽媽有個前同事,那個阿姨有了寶寶之后就選擇辭職在家帶孩子,她女兒比我小三歲左右。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阿姨帶孩子來我家做客,阿姨感慨自己居然已經當全職媽媽那么多年了,看我媽評職稱、進專家庫,好像已經是另一個世界的事,離自己很遙遠。阿姨因為唯一的“工作”就是帶孩子,自然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幾乎寸步不離地盯著孩子的學習、社交。然而這份關心并沒有被理解與珍視,當那個已經上初中的女孩說起自己媽媽的時候,一臉鄙夷的神情,我至今都還記得。她說“我媽什么都不懂,憑什么管我”,“她自己都學習不好,干嘛管我學習”,“天天盯著我,煩死了”。
這一幕對我沖擊很大,以至于現在過了十幾年,說起“最不想成為的人”,那個阿姨在我心目中還是排第一。
![]()
我很愛我的寶寶,我也很贊嘆并且欽佩那些選擇成為全職媽媽的人,但是我不能接受自己做全職媽媽。可能是因為青少年時期的這段經歷給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叫做“你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和心力,你最愛的人可能并不會看見和理解,甚至還會嫌棄你”。
對于像我這樣安全感不足的人來說,只有“靠自己”才會心里有底。如果比較幸運,丈夫感激理解、自己內心豐盛、孩子懂得感恩的話,一切都是值得的。可是,萬一處境和那個阿姨一樣呢?這實在是太令人心寒了,我完全不能接受。
所以當我感覺自己身體差不多在好轉了,我的心就飛向了窗外。我想念在深圳的朋友們,想要回去聽丁老師的課,想念每個季度一次打禪七的日子,想念我站在講臺上和大家分享“溫故知新”,想念我在芭蕾舞練功房大汗淋漓,想念我自信地和客戶講每個傳播方案……
然而現實是,崽根本離不開我。生娃之前,我以為“小孩除了吃飯就是睡覺”,睡覺就是安安靜靜自己躺著,吃飯就是到時間喂奶就行。現實是,嬰兒會用啼哭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越長大哭聲越大,困了要哭,要哄睡;餓了要哭,她還會挑著吃,有時要吃母乳有時吃奶瓶(目前還沒完全找到規律,經常沖好了奶粉她不吃,過時間了要倒掉)。目前我的崽只有早上起來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可以安靜地自己玩一會兒,還有夜間深睡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其他時候幾乎片刻都離不開人。
![]()
這里要涉及一個觀念,為什么我沒辦法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和育兒嫂。我在2019年給一個早教領域的老師做過咨詢與運營服務,順便學習了一些早教知識,諸如什么幾歲該干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沒有人能替代你”。還有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師,她是一位事業非常成功的女性,在我懷孕以后,她也是千叮嚀萬囑咐跟我說“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帶,老人和育兒嫂可以搭把手,但是不能完全托付。”
這是有理論依據的。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爾有個“依戀理論”,說是嬰兒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系,會成為孩子未來所有人際關系的基礎。如果主要照顧者頻繁更換,那嬰兒的心里就會種下一顆種子,TA會認為“我最信賴的人也會消失”,會對未來內心的安全感產生很大破壞。瑪格麗·馬勒的“客體恒常性“理論也有提到,如果嬰兒的主要照顧者頻繁更換,他們會覺得“愛”和“照顧”是不穩定、會隨時消失的,也會產生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全感,可能會伴隨一生。
并且,我自己有親身印證。小的時候,我媽媽休完三個月產假之后要去上班,因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空帶我,我媽就只能把我白天“寄存”在一個鄰居奶奶家,晚上領回來睡覺。后來那個奶奶家里有事,又換了一家。后來那家人又有一些原因,又換了一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2歲多去上我媽單位子弟幼兒園托班。
我理性上當然知道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換做我是我媽媽,在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但感性上就是始終會有一種“漂泊感”,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家。這是心底里的感覺,不是靠大腦能說服自己的。
自從懷孕有了寶寶之后,我的不安全感已經好轉很多了,但是能量低的時候,慣性還是會回到低安全感的狀態中。當我狀態特別差的時候,下意識的反應是“離家出走”,隨機買一張票去一個我沒去過的城市,或者是去找我最好的朋友,而不是躲回我的“家”里被治愈。還比如現在,盡管我知道這一年暫停事業是因為養胎、坐月子,劉同學也沒有催我工作,也認可我為懷孕作出的犧牲,甚至希望我休息更長一段時間休養身心,不要把自己逼太緊。可是,一旦停下來,我心里就隱隱總會有個聲音出現——“你是沒價值的”。盡管我理性知道這并不是事實,也經常會轉念轉過去。但慣性太強大了,它就是會時不時出現。
![]()
如果育兒嫂是寶寶最親密的人,那育兒嫂下戶了呢?對寶寶來說,豈不是“最親近的人離開了”。寶寶最親的人是家里的長輩,其實沒什么問題,但我家的情況是兩邊老人會“輪崗”,一邊幾個月這樣,還是會有分離。
當然了,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并不是說所有更換過主要養育者的小孩都100%沒有安全感,只是我恰好是高敏感,又有這樣一段經歷,所以格外在意。
父母往往自己童年缺什么,就拼命想要給孩子什么。我自己在安全感和身體健康方面有欠缺,所以這就是我的執著。我知道“生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不過這目前只是一個我理性上認同的理論,現實是我自己內心也并不完全豐滿,我必須得要去親自經歷,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同時療愈自己缺失的部分,直到慢慢發現它也沒那么可怕,才會越來越放松。
總之我不希望我的小孩跟我一樣,總覺得自己沒有家。我希望她難過、受傷的時候,能夠知道家是她永遠的依靠,爸爸媽媽是她堅強的后盾。無論什么年齡,無論遇到什么事,爸爸媽媽都是她最值得信賴的人。
我其實特別羨慕劉同學,對工作、孩子、未來人生都無比松弛的態度,不過現階段,我也接納自己就是這樣。
當然了,也有很大可能,全權交給育兒嫂帶,小孩也是內心安全感也是很足的。但前面說了,這是我的執著,讓我完全放手=我認為“小孩以后會像我一樣沒安全感”,這比三年不讓我睡整夜覺、事業發展減速更讓我難受。
但是,100%靠我的話,以我的身體素質來說,估計沒幾天就倒下了。而且我又會想到那個我媽的前同事,會超級不開心。寶寶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媽媽的身心健康更重要。我得先照顧好自己,要是把我榨干,我撂挑子不干了,那就啥都沒了。
總之就是,我家最終形成了工作日白天老人帶為主、阿姨和我配合,每一餐都盡量母乳親喂,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全天我倆自己帶為主,這樣的一個局面。
![]()
有了幫手,其實已經好非常多了,可是我還是很難有完整的屬于自己的時間。最大挑戰是睡眠剝奪和注意力被切成碎片。
母乳親喂意味著幾乎每兩小時一次,一次需要30-50min。寶寶幾乎一整天都掛在我身上。而且我的崽還會吃“零奶”,意思就是她不一定按頓吃飯,有時候不到兩小時,當誰都哄不好的時候就只能往我懷里一塞,她嘬幾口就靜音了。我們家有個記錄她吃喝拉撒的本子,“喝奶”那一列,最多一天寫過13行。每一行字背后,都意味著我的時間被切成碎片。
和橘長、還有一些其他月齡相近的寶媽們交流,以及之前月嫂的交代,我家崽看起來屬于比較有個性的那種。除了喂養規律,我們目前還沒完全摸清楚她的脾氣。安安有一些自己的習慣,比如說她喝奶要分上下頓,中間得睡一個十幾分鐘小覺,醒來再接著喝奶。如果你以為她已經吃飽了,她會生氣,那個小覺不哄睡,也會生氣。有時候我們搞不清楚她想要干嘛,她會氣得“嗷嗷嗷”來抗議。
現在“睡整夜覺”幾乎成了我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崽每天晚上會醒2-6次,我只能祈愿她醒的是2次,這樣我每次還能睡相對完整的3小時。最近幾天,天亮前最后一次醒來之后,她不肯回到小床睡,哼哼唧唧地非要窩在我身邊跟我貼貼,才肯睡最后一覺。我既感到被孩子依戀和信賴的幸福,又怕自己翻身壓到她,只能閉目養神保持清醒。
長時間睡眠不足,白天的精力、注意力都會直接受到影響。現在白天有一點點時間,我也完全不想做需要用腦的事情,只想躺著。這對于一個以創意和靈感作為生產力的人來說,基本上“工作”就廢了。
不是“一孕傻三年”,而是“誰帶娃誰傻”。最近因為嚴重缺覺,我和劉同學記憶力都發生了嚴重退化。我最近被兩位朋友吐槽“這個問題你昨天剛問過”,還引用了前一天的聊天記錄。劉同學更是有好幾次對發生過的事情毫無印象,還是我拿出了之前錄的視頻,他都驚呆了“天吶,要不是我出鏡了,我完全不承認發生過”。
![]()
婆婆來了之后,“體力活”少了很多,而且多一個人輪班,我也能按時吃上熱乎飯了。
雖然知道當媽媽以后都會經歷這個階段,而且我已經算超級無敵幸運的了,有支持有幫手,劉同學是超負責任的爸爸,會自己上手帶娃;雙方父母幫忙還是走傳統+科學育兒結合路線的,愿意學習新觀點新方法,不是那種只有陳舊觀念的老人。可我心里還是會覺得委屈。不是誰惹了我不開心,而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節奏被打亂了太多。有好多想聯系、想見面的朋友們,又不敢去叨擾,怕他們對我關心太多,而我連抽一整塊能夠打電話聊聊的時間都少有。而且講話真的很耗氣,我現在話說多了還是會特別累。
并且,我的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好,42天之后,我開始去上產康瑜伽課了,瑜伽老師的工作室離我家很近,每次上課就一小時,就這,出一趟門感覺一整天都累的廢了。更別提自己獨立拎著行李箱飛去另一個城市,吃吃喝喝好幾場飯局又上課……
最近點亮我的一句話來自我媽,她跟我說,“在合適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在我小的時候,因為照顧我,她也在早期失去了一些晉升機會,但是她完全不care這件事。她說“那個時候肯定是孩子更重要,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后來我媽經歷了98年國企下崗,去民營企業,考證,一步步做到技術專家……我媽是我心里“事業女性”的代言人,是我“女性獨立”觀念的啟蒙老師和榜樣,由她來講這話真是太有說服力了。
去年在星辰班上課的時候,有個自己創業、有倆娃的女同學問過丁老師,“怎樣平衡工作和家庭?”
當時老師的回復是:只能動態平衡,沒有絕對平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是妄念。動態平衡就是“一會兒東風壓倒西風,一會兒西風壓倒東風。”比如孩子生病了,重心就放在孩子身上;公司項目在關鍵期,就分給事業注意力多一些;家里長輩有事,就先顧長輩多一些。想要不缺席孩子的每一分鐘成長,凡事親力親為,還想要在事業上聚焦全部精力,這是妄念。
![]()
我媽的話和去年老師的話,讓我內心安定了許多。我覺察到自己現在的焦灼感,很大程度是源于我“急于求成”的模式又再現了,短時間內“既要又要還要”。
內心的不安全感驅動我得趕緊找點“能帶來經濟效益”的事做,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來看,搞事業的時間以后有的是,根本不急這一時。我的腦子和人脈都還在,只是暫時沒有精力和體力調用它們。再說了急也沒用,身體也沒恢復好,不能身體剛剛恢復一點電量,又馬上把它耗盡了。
按照我的理論知識和觀念,0-3歲媽媽的陪伴會特別重要,其中0-6個月尤其重要。這個時候讓我出去玩、讓我去搞事業,我心里也不會踏實的。因為我這個階段的內在權重就是“以孩子為先”,而且我家又以母乳喂養為主,我幾乎脫不開身。加上身體恢復也需要時間,這個時候我去想“怎么恢復原來的生活節奏”“怎么盡快恢復事業”,簡直是給自己找內耗。
我身邊有好幾個媽媽,都跟我提到過“半年”這個時間節點,就是生完之后6個月眼里只有孩子,生完娃半年之后激素回落差不多了,忽然有一天會“幡然醒悟”,朋友也約起來了,工作也漸漸恢復了。
我覺得吧,這個階段我還是不要跟基因賦予我的母愛、大自然的力量抗衡了,就安靜地享受這個“專心的只有媽媽一個角色的半年”。
![]()
我還有個擔憂,畢竟開頭那個阿姨的故事太沖擊我了。我擔心在家里待久了就會漸漸跟社會脫節,漸漸就變成那個阿姨了。劉同學表示“不用擔心,根本不可能,你就不是一個能閑得住的人。”他還說,雖然我把每周寫一篇公眾號當興趣愛好,有空了還會微信回回讀者留言,但是在很多人眼里,這已經屬于“工作”了。而且從懷孕到現在的這一年,并不是“沒有新的機會”,而是時常有老客戶來找、有朋友想拉我看新項目,都被我以需要安心養胎為由拒絕了。公眾號每天都有新加的商務合作,然后被我以“不接廣告”為由拒絕了。
他說,“你現在就是身體好了,又沒完全好(沒有這疼那疼,但是很虛),心里已經開始對外面的世界躍躍欲試,基礎硬件又不支持,然后只能在家氣哼哼。等娃斷了奶,身體好點了,你去找朋友們玩,很快就好起來了。”
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啊,那我繼續躺平了。畢竟現在不管想做啥,都得靠身體這個硬件基礎。我還是見縫插針多休息,恢復精神和身體的力量。
不過我最近已經在漸漸找回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提升自己的能量和穩定性了。因為我發現了每天有一個超級棒的做功課時間,就是喂奶的時候,一天下來能湊6小時碎片時間做誦讀功課呢。每個月學經典的課也照常在進行,一周還能出去上2-3次瑜伽課,已經很不錯了。唯一我比較在意的是,我之前每天能攢3小時打坐,現在擠一個小時都難,我得重新規劃規劃。
選擇當媽媽是因為我想體驗更豐富的人生,這不意味著我的世界里,從此孩子就是在自己主體性之上了。在我過往的所有關系中,最糟糕的就是“犧牲感”。若是做一件事會讓我產生“犧牲感”,這件事一定不會長久。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很多變化和失控,每周都是我重新找規律、重新建立內部秩序的過程。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我自己的內在也在成長。這段經歷有苦也有樂,多年之后回想起,一定也是一份特別美好的回憶呢。
那,我就順其自然,專心體驗每一個角色的當下~
我們下周四14:00見~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