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大學教授的一番話,把家長圈又攪得不安生了。
他公開批評那些每天接送初中、高中孩子的家長,說這種做法就是在“養巨嬰”,孩子一點獨立性都沒有。
說實話,這話一出,網友立刻吵翻了。有人點頭贊同,也有人氣得直呼“站著說話不腰疼”。
其實,關于家長陪娃這件事,早就吵了很多年。
![]()
還記得幾年前,黃岡中學的校長何蘭田也說過類似的話。
他覺得家長別老盯著孩子寫作業,整天在旁邊催、在旁邊教,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被動。
家長的任務不是幫孩子寫作業,而是幫孩子調整心態、養成習慣。
學習這事兒,本來就得靠孩子自己悟。
![]()
但家長們可不這么想。
有人在網上回懟:“我們不是想盯,是老師天天在群里發消息要打卡、拍照,誰敢不配合?”
有個上海家長曬出群聊截圖,晚上十點老師還在催照片。
家長們看著別人都在拍,只能硬著頭皮跟上。
不過,最讓人爭議的,還得是“接送孩子”這事。
放眼全國,從幼兒園到高中,校門口接送孩子的家長,已經成了城市里最穩的風景線。
有的家長覺得那是“愛的守護”,也有人看不下去,說這分明是“溺愛的起點”。
![]()
這事兒也不是新鮮話題。
早在2012年,鄭州一所寄宿中學的返校日,就有媒體拍到一個場景——校門口擠滿私家車,家長們提著行李、抱著被褥,一步步送孩子進校門。
要是不說,還真以為是送小學新生。
結果那些孩子,個個都是快一米八的高中生。
有個49歲的王先生,從兒子幼兒園開始就堅持接送,14年雷打不動。
別人問他“孩子都高三了,還接什么送?”
![]()
他理直氣壯地列理由:“離學校20公里呢,路上大車多不安全;怕他路上磨蹭;再說,別人都接送,我不送,孩子不得覺得爸媽不疼他?”
聽著好像挺有道理,但孩子的想法卻完全相反。
這位17歲的男孩跟同學吐槽:“其實我早就想自己上學了,每次看我爸大汗淋漓地拎包,我都覺得怪難受。”
可現實就是——大家家長都接,他也不好意思提。
說到底,這就是典型的“家長覺得有必要,孩子覺得沒必要”。
怕孩子受委屈、怕別人看法、怕自己被說不負責任,于是就接著送,成了一種誰也不敢先停的習慣。
前幾年,杭州一個家長的帖子又把這話題推上熱搜。
![]()
他兒子升高中,離家5公里,不想住校。家長猶豫:讓孩子自己騎車或坐公交怕不安全,接送吧,又太累。
底下評論立刻吵成兩派。
一派是專家,態度很堅決——反對!
他們覺得5公里對高中生不算什么,走走騎騎都行,能鍛煉獨立性,還能培養時間觀念。
有位教授直接說:“孩子連5公里都不敢自己走,長大能干啥?這是在養巨嬰,不是養人。”
這句話,真戳中不少人心里的那根弦。
![]()
但另一派家長反駁得也有理。
“高中早上六點多得到校,晚上十點多才放學。孩子自己上學得五點半起,晚上十一點到家,還怎么休息?開車接送節省一小時,他能多睡會兒,也能多做兩道題。”
更關鍵的還有安全問題。
“電動車亂騎,社會人多,出點事誰擔得起?我寧可多跑幾趟,也要他平安回家。”
所以,這事兒其實不是“5公里該不該接送”的問題,而是兩種教育方式的較量:
有人覺得孩子得摔打著長大;
也有人覺得社會太卷了,孩子不能輸。
誰都沒錯,但也誰都說服不了誰。
在這場拉鋸中,家長的角色也在變化。
從以前“盤旋在頭頂的直升機父母”,變成如今的“鏟雪車父母”——
不光盯著孩子,還替孩子掃清路上的一切障礙。
這種“鏟雪”行為,早早就開始了。
孩子還沒出生,家長就托關系找幼兒園;
上小學忘帶作業,家長二話不說開車送;
孩子和老師鬧點小別扭,家長立刻上門“理論”;
中考、高考請家教砸錢補課;
大學畢業了,連找工作都幫著改簡歷、托關系。
有的甚至孩子工作受點委屈,家長直接打電話找領導。
這些父母都說:“不是我想管,是現在競爭太激烈,孩子輸不起。”
他們怕孩子摔一跤就掉隊,于是寧愿自己多累,也要幫孩子鋪平路。
但問題是,這樣的孩子,真能長出“抗打能力”嗎?
心理咨詢師提過一個例子:
一個18歲的大學新生,不會洗襪子、不會疊被子,開學一周就哭著要回家。
不是他笨,而是父母從小把生活安排得太好。
他根本沒機會“練習獨立”,結果一到外地,就徹底崩了。
這種事,現實里太多了。
前幾年還有新聞說,一個48歲的海歸工程碩士,7年沒上過班,靠82歲的老母親養。
老母親自己身患尿毒癥,每月三千多退休金,還得養他。
最后實在沒法,只能告上法庭。
結果兒子居然在法庭上說:“我媽從小就幫我安排好一切,我不會工作,也不會和人相處。”
聽完真的讓人心酸又無語。
沒有哪個家長一開始就想養出巨嬰。
只是他們太怕孩子受委屈,太怕自己“沒盡責”。
于是拼命地護著,護到最后,孩子反而什么都不會。
現在每個周五下午,城市各中學門口還是車水馬龍。
家長坐在車里,盯著校門,手上提著飲料和水果;
鈴聲一響,孩子們鉆進車里,邊寫作業邊回家。
5公里的上學路,看似短,其實牽著的是兩代人的焦慮。
有人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也有人堅持守著,用自己的辛苦換孩子的安穩。
到底哪種更好,沒有標準答案。
只是希望有一天,家長能慢慢學會——
保護和放手,其實都叫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