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億單身人口、百億級“云相親”市場,正在把“紅娘”這門古老生意推向資本風口。
近日,米連科技,靠“人工紅娘+實時直播”破冰下沉市場,正式向港交所發起IPO沖刺。
當AI算法、虛擬紅娘、元宇宙咖啡廳相繼登場,傳統“看臉滑屏”被重新定義,相親行業正經歷一場從匹配效率到情感體驗的全鏈路革命。本文拆解米連科技的進階路徑,測算單身經濟的天花板,并探討AI時代“算法+真人”雙輪驅動的新戀愛邏輯。
“線上紅娘”IPO
“我的互聯網紅娘”要IPO了。
近日,米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米連科技"或"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獨家保薦人為華泰國際。
作為國內在線情感社交賽道的領跑者,公司專注解決大眾在建立深度情感連接時的多元訴求,搭建了一個可持續維系關系的互動生態。旗下產品矩陣涵蓋國內“伊對”“貼貼”與海外HiFami、Chatta、Seeta等多款App,既匹配興趣同好,也包容多元群體,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社交想象。據公開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的平均月活躍用戶達9.9百萬名,平均日活躍用戶達2.1百萬名及平均月付費用戶達1.2百萬名。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按收入計,伊對在中國在線情感社交行業排名第一。
米連科技的創業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在巨頭林立的市場中精準切入空白點、并通過持續創新實現逆勢增長的案例。
在微信、QQ等社交巨頭專注于“熟人社交”,以及早期婚戀平臺多聚焦于“一線城市精英”的背景下,米連科技敏銳地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空白:中國更廣泛下沉市場年輕用戶的“嚴肅婚戀”需求未被很好滿足。
30-45歲的城市上班族,尤其是生活在非一線城市的群體,存在真實的“社交孤島”現象。這些用戶社交圈相對狹窄,對通過婚戀結識伴侶有強烈需求,但又不滿足于純粹“看臉”的滑動匹配,渴望更真實、有安全感的交流方式。團隊沒有照搬國外Tinder等模式,而是巧妙地將中國人傳統的“通過熟人介紹(紅娘)相親”這一習俗搬到了線上。這一創新極大地降低了陌生人初次交流的尷尬,創造了獨特的價值。
伊對于2017年推出,主要面向30歲左右的用戶群體。其核心競爭力源于在2018年率先將視頻、直播與“人工紅娘”創新結合,并引入線上社交領域。在這一平臺上,絕大多數直播間均以紅娘的名字命名,突顯了紅娘在互動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設置“紅娘”這一角色,伊對有效緩解了線上社交常見的“破冰難”問題,為主持人、男嘉賓與女嘉賓營造出一個有組織、沉浸式的社交場景。
用戶下載APP后,通常會先由平臺分配一位專屬紅娘。紅娘初期會依據用戶標簽進行初步匹配,隨著溝通深入,將更了解用戶的個性與偏好,從而推薦更合適的對象。這種融合直播、婚戀與社交元素的模式,顯著提升了用戶的參與度與粘性。
此外,公司于2022年推出新產品“貼貼”,目標用戶為18至30歲的年輕群體,主打基于共同興趣的語音社交。
“紅娘”這個身份的加入,給線上相親的破冰環節省了不少事。傳統的陌生人社交軟件,用戶匹配后常常面臨“如何開口說第一句話”的尷尬。伊對引入的“紅娘”角色,就像一個線上派對的主持人,不斷引導話題、調動氣氛,有效解決了“破冰”難題,使交流更順暢自然。與文字和語音相比,實時視頻互動提供了更豐富的非語言信息,比如表情、語氣,讓人際交流更接近線下見面,增強了真實感和信任基礎。
這一模式也自然地衍生出健康的盈利方式。用戶可以通過購買禮物打賞紅娘或心儀的對象,為自己爭取優先匹配、精準篩選等特權。這種圍繞社交互動本身設計的付費點,比單純依賴廣告的模式更直接,支撐其實現了驚人的營收增長。
單身男女的市場有多大
根據2025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97億,占總人口的20.7%。
其中25-29歲年齡段未婚率突破51.3%,30-34歲人群未婚率也達到18.4%。
這一龐大的單身人口基數,推動了中國互聯網婚戀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2025年,該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約107.5億元,同比增長7.7%。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和技術進步,相親已從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演變為一場多元化的社交盛宴。
從年齡層面看,25-35歲群體是單身人口的主力軍,占比達62.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0歲以上未婚人群已達1.2億,晚婚趨勢日益明顯。
性別失衡是單身潮的一個重要因素。數據顯示,適婚男性中未婚比例達53%-56%,而女性未婚比例約為40%-43%,兩者相差超過10個百分點。這種失衡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部分縣市25-35歲未婚男性占比超32%,而農村同齡未婚女性僅占12%。
經濟壓力是導致單身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一線城市結婚平均成本高達178萬元(含房、車等等),相當于普通白領23年儲蓄;社會觀念也在發生深刻變化。36%的90后認為“婚姻是高風險投資”,72%的新人選擇“婚前財產公證+凍卵保險”規避風險。女性意識覺醒也是重要因素,北上廣深女性碩士占比達67%,學歷與收入提升使婚姻不再是生存剛需。
隨著單身人口數量的增加和單身群體對婚戀服務需求的提高,互聯網婚戀服務市場正在快速增長。2025年中國互聯網婚戀服務市場人均消費金額達265.74元/年,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2.8%。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相親行業的服務模式。這些技術使婚戀匹配更加精準,平臺能夠根據用戶的性格、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等深層次因素提供個性化服務。智能匹配算法的發展顯著提升了匹配效率,一些頭部平臺的匹配準確率已達到78%。
相親市場的用戶畫像呈現出年輕化、多元化的特點。90后和00后已成為相親市場的主力軍,80后、90后用戶占比超過60%。他們更注重個性化服務和情感體驗,對相親的接受度也大幅提高——超過70%的年輕人認為相親是尋找伴侶的有效途徑。
在服務模式上,直播相親、虛擬現實(VR)相親等新模式逐漸興起,為用戶提供了更加生動、真實的交友體驗。預計到2030年,視頻相親功能使用率將從當前的43%提升至68%,VR相親場景滲透率預計達到25%。
線上相親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用戶隱私與信息安全是目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隨著用戶對隱私保護的要求提高,平臺需要在數據安全和用戶體驗之間找到平衡。
政府對互聯網婚戀行業的監管力度正在加強,《互聯網婚戀交友服務管理規定》的實施使行業合規成本上升8%-10%,但有效提升了用戶信任度,平臺投訴率同比下降37%。
行業整合與競爭加劇是另一個重要趨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頭部平臺通過技術創新和用戶運營鞏固地位,而新興企業則通過差異化策略搶占細分市場。
未來幾年,中國相親市場將呈現線上與線下、高端與大眾市場差異化發展的格局。線上婚介服務市場規模預計從2025年的186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41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7.2%。
技術驅動將繼續推動相親行業的變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深化,未來,平臺可能會通過情感分析和心理測試,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預計到2030年,AI匹配算法準確率將從當前的72%提升至88%。中國互聯網婚戀市場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30年,線上婚介服務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186億元增長至41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7.2%。
技術將繼續推動行業變革。AI匹配算法準確率將從當前的72%提升至2030年的88%,VR相親場景滲透率預計達到25%。部分平臺已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構建婚戀信用體系,2024年此類項目獲投金額已突破3億美元。
隨著Z世代成為婚戀市場主力,基于共同興趣的社交匹配模式日益受到歡迎。據公開數據,到2028年,基于興趣社交的垂直婚戀平臺市場份額將從現在的18%提升至35%。
AI時代下的相親改革
在AI時代,相親也要經歷一場“算法革命”。
傳統相親平臺依賴年齡、學歷、收入等靜態標簽進行匹配,方式粗放,成功率有限。AI技術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智能匹配系統通過多維度用戶建模,構建更全面的用戶畫像。這些系統不僅分析基礎信息,更通過“AI行為分析”補充隱性數據:消費習慣反映的生活理念、社交動態體現的性格傾向、瀏覽偏好暴露的興趣匹配度,構建360°用戶畫像。
AI匹配算法還能根據用戶實時反饋動態調整匹配策略。當系統發現用戶多次與“喜歡戶外露營”的候選人深入聊天,會自動提升“戶外興趣”的匹配權重,逐步縮小推薦范圍,實現越用越精準的匹配效果。相親過程中最棘手的“破冰難題”也因AI技術得到改善。AI驅動的虛擬紅娘和聊天機器人可提供破冰話題建議,幫助用戶自然開啟對話
更前沿的是元宇宙相親場景的應用。一些平臺搭建“元宇宙咖啡廳”“虛擬公園”等生活化場景,用戶可創建專屬虛擬形象進行互動,模擬真實約會細節。這種沉浸式體驗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心理負擔。參與者反饋,在虛擬環境中相處更加自然,為線下見面奠定了良好基礎。技術正從單純匹配向婚戀全周期服務延伸,覆蓋從相識到相愛的全過程。AI技術正在重塑婚戀行業的服務模式。數據顯示,采用AI匹配后,初次線下見面轉為戀愛關系的轉化率達32%,遠超傳統紅娘系統的12%。
AI并非要取代人工紅娘,而是增強其能力。未來婚戀服務將呈現 “AI理解+人工判斷”的雙驅動模式。紅娘團隊利用AI工具分析用戶需求變化,生成溝通建議,同時保留人工深度介入的能力,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這種人機協同模式既提升了效率,又保持了服務的情感溫度。以青藤之戀為例,其紅娘團隊通過AI輔助工具,在精準匹配之外,更注重用戶的情感需求,從用戶社區動態中捕捉線索,推薦“生活節奏一致”的伴侶。
盡管AI技術在婚戀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視。目前的人工智能仍是弱智能,在情感理解和復雜社交互動方面尚有不足。AI匹配過度依賴數據質量,而婚戀數據的獲取和真實性面臨挑戰。用戶自我報告的信息可能存在偏差,社交媒體數據也有失真成分,影響匹配精準度。隱私安全是另一大關切。婚戀平臺收集大量用戶敏感信息,包括個人偏好、價值觀甚至生物特征數據。如何確保這些數據安全,防止泄露和濫用,是平臺必須面對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愛情包含非理性的“化學反應”,難以完全用數據量化。一位體驗者表示:“雖然匹配的對象條件合適,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聊天像是在完成任務、照抄標準答案。”這種“機械式”互動反映了技術替代真實情感連接的局限。
隨著算法演進,未來AI可能通過模擬交往測試,在極短時間內找出契合度極高的伴侶。日本的AI相親系統已能實現機器人代相親,事先輸入所有問題答案,見面時的自我介紹、問好聊天都由機器人完成。
但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對真實情感的渴望不會改變。最好的相親APP將是那些既能利用AI提高效率,又能為用戶保留真實情感連接空間的平臺。
作者/ 呂敬之
編輯/ 吾人
運營/蘇洪銳
(本文授權轉載自融中財經,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T商業觀察DT,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