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白宮之行遭遇戲劇性轉折,戰斧導彈落空反被施壓割讓頓巴斯。美俄幕后交易浮出水面,歐洲多國軍隊整裝待發。這場大國博弈下的領土交易,究竟會將烏克蘭引向何方?
17日,澤連斯基抵達白宮,原本是興沖沖地去,指望拿到能打擊俄羅斯縱深的“戰斧”巡航導彈,結果,導彈沒見著,等來的卻是特朗普劈頭蓋臉的訓斥。
從美國媒體透露出的細節來看,特朗普面對澤連斯基的時候,幾乎已經沒有什么耐心了,會談期間,特朗普不僅多次爆粗口,直言“你不輸誰輸”,更被曝出將烏克蘭地圖扔在地上,逼迫澤連斯基在“割讓頓巴斯”和“國家被摧毀”之間做出選擇。
![]()
這種近乎羞辱的方式,與8月份他還在夸贊澤連斯基的場景判若兩人。為何態度會發生180度大轉彎?關鍵線索藏在前一天。
10月16日,特朗普與普京進行了一次長達2.5小時的通話。
這次通話內容信息量巨大,普京方面“暗示”,他們愿意放棄在扎波羅熱和赫爾松部分已控制的領土,以此來“換取”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即頓巴斯地區核心)的完全控制。
看懂這個交易了嗎?俄羅斯這是在提議“用兩塊地,換兩塊更重要的地”。而特朗普隨后對澤連斯基的施壓,幾乎就是把這個交易方案直接拍在了桌上。
他的公開提議,“在當前戰線停火”,“維持現狀就好”,更是坐實了美國的思路,他不關心烏克蘭的“完整”,只關心如何快速“搞定”這場讓美國消耗巨大的沖突。
這就是典型的“特朗普式”交易藝術,回想一下,他之前不是還信誓旦旦地支持烏克蘭“收回全部土地”嗎?轉眼就要求割地了。
![]()
這種反復橫跳,看似毫無章法,實則核心邏輯一以貫之,一切皆可交易,而交易的籌碼,包括盟友的利益。
當和俄羅斯直接交易能帶來更快、更“劃算”的結果時,烏克蘭的領土主權就可以成為談判的價碼。這種極端現實主義的做法,讓烏克蘭此前所有的期望都化為了泡影。
而美國的這一轉向,可把歐洲盟友給嚇壞了。
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隨后的一番表態,泄露了歐洲的集體焦慮。他明確表示,如果美俄真的達成停火協議,一支由歐洲國家組成的部隊“已準備在未來幾周內部署到烏克蘭”。
他透露,超過38個國家的軍事規劃人員已經為此忙碌了半年多,英國預計將投入“遠超1億英鎊”的費用。
希利甚至警告,歐洲面臨自二戰以來最廣泛的沖突風險。
這番話聽起來是支持烏克蘭,但弦外之音再清楚不過,歐洲擔心被美國和俄羅斯甩開,單獨達成協議,所以必須趕緊展示自己的軍事存在和話語權,以防局勢徹底失控。
![]()
歐洲領導人近期發布的聯合聲明,強調要利用被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支援烏克蘭,同樣是這種焦慮下的產物。
那么,被架在火上烤的澤連斯基怎么辦?
他真是進退兩難。
在軍事上,頓巴斯前線的重鎮紅軍城激戰數月,烏軍雖有過反攻,但整體形勢依然嚴峻。如果此時失去最重要的外援,戰局可能迅速惡化。
在政治上,如果他接受了割讓頓巴斯的方案,他將成為烏克蘭的“歷史罪人”,國內民意會徹底反噬;如果他拒絕,那么很可能面臨美援徹底斷絕、俄軍加強攻勢的絕境。
他從白宮回來后,放出“烏克蘭也可以將俄羅斯的兩個州寫入憲法”的狠話,更像是一種絕望下的姿態,而非可行的策略。現實是,選擇權正從他手中一點點流失。
那么,接下來的局勢會如何發展?
![]()
可以肯定的是,俄烏沖突很難解決,僅憑美國,是不可能實現的。
特朗普所鼓吹的“以當前戰線為準”實現停火,等于事實上承認俄羅斯對烏東四州大部分領土的占領,將沖突暫時“凍結”起來。
但這并不能使俄烏雙方都接受,頓巴斯的最終歸屬、被占領土的合法地位等核心問題一個都沒解決,它們將成為未來長期談判中不斷爭吵、甚至隨時可能再次升級沖突。
而就在21日,特朗普竟然告訴記者,他原定和普京在布達佩斯進行會晤的計劃被擱置了,他表示“我不想浪費時間”。
可見,俄烏沖突在短期內,是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突破了。
不過,烏克蘭從“棋子”淪為“棄子”,是板上釘釘的事實。而歐洲,除了叫嚷幾聲,恐怕也做不了什么了,如果歐洲真的敢大規模出兵,俄烏沖突的局勢也不至于是今天這個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