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最近做了兩件看似矛盾的事。
一方面,他們放開了手腳,允許烏克蘭使用西方提供的遠程導彈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烏克蘭馬上就用英國給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打掉了俄羅斯布良斯克的一個化工廠。那個廠子是俄軍生產火藥和火箭燃料的關鍵設施。導彈成功突破了俄羅斯的防空系統。
![]()
另一方面,特朗普本人卻對外說,這是假新聞。
這就奇怪了。一邊是政府官員向《華爾街日報》確認消息屬實,另一邊是總統親自否認。我們到底該信誰?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誰得了好處,就能明白怎么回事。
特朗普為什么要否認?因為他不想背這個鍋。
![]()
這次打擊使用的“風暴陰影”導彈,射程超過250公里。它能精準打擊俄羅斯腹地的重要目標。布良斯克那家化工廠被擊中后,發生了多次爆炸。有報道說,那里儲存了約三萬噸彈藥,相當于俄軍前線兩三個月的炮彈消耗量。這次打擊確實擊中了俄軍的痛處。
但特朗普不想公開承認他批準了這些行動。他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你看,就在消息傳出的同一天,歐洲多國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強調需要“加大對俄羅斯經濟和國防工業的壓力”。這說明美國和歐洲在這件事上立場一致。
那么,為什么選擇現在放開限制?
實際上,這個決定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最近與特朗普在白宮會面之前就已經做出了。特朗普在會面中拒絕了澤連斯基關于提供“戰斧”導彈的請求。他只同意放開對現有導彈的使用限制,這很能說明問題。
“風暴陰影”導彈的射程約290公里,而美國“戰斧”導彈的射程超過1600公里。這是一個關鍵區別。290公里的射程足以打擊俄羅斯邊境地區的重要目標,但威脅不到莫斯科。特朗普給了烏克蘭一定的反擊能力,但不想讓沖突失控。
這就是特朗普的典型手法——走中間路線。他既想展示對烏克蘭的支持,又不想過度刺激俄羅斯。他希望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
![]()
再來看看俄羅斯的反應。
普京對可能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導彈的新聞反應克制。他表示這種武器不會改變戰場局勢。這種低調回應很聰明。
普京知道,“風暴陰影”導彈和“戰斧”導彈有本質區別。前者只能打擊邊境目標,后者卻能直接威脅莫斯科。他不想為前者大動干戈,但明確表示后者會嚴重損害俄美關系。
所以,這場戲的各方都在謹慎地控制著沖突的規模。
特朗普放開導彈限制,但只限于射程較短的型號。普京對此反應溫和,因為打擊范圍有限。歐洲表示支持,因為他們也希望削弱俄羅斯的戰爭能力。
那么,這場沖突將走向何方?
關鍵可能不在導彈,而在另一個領域——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基礎。
烏克蘭最近加強了對俄羅斯軍工企業的打擊。除了布良斯克的化工廠,他們還襲擊了克里姆尼半導體工廠。該工廠是俄羅斯最大的微電子企業之一,其電子零部件廣泛用于俄羅斯的導彈和無人機。
這些打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系統性地削弱俄羅斯生產武器裝備的能力。這比在前線消耗俄軍更有戰略意義。
特朗普放開導彈限制,很可能就是看中了這一點。他希望通過烏克蘭的手,在不直接參戰的情況下,持續給俄羅斯放血。
![]()
回頭看特朗普的“假新聞”表態,這就很好理解了。
他既想達到戰略目的,又不想承擔公開挑釁俄羅斯的代價。這種“說了不認”的做法,正是他慣用的談判策略。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會看到更多這類“模糊”的軍事援助。烏克蘭會獲得更多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能力,但總會有所限制。俄羅斯會繼續承受損失,但不會到必須全面報復的地步。
這場戰爭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戰線不再局限于烏克蘭領土,而是擴展到了俄羅斯的軍工企業和能源設施。戰爭的形式變了,但本質沒變——它仍然是一場代理人戰爭,只是代理人的手腳被稍稍松綁了。
特朗普的否認,恰恰證明了這件事的真實性。在美國大選臨近的背景下,他需要在支持烏克蘭和避免激化沖突之間找到平衡。放開導彈限制但拒絕提供更先進的武器,公開否認但默許行動繼續——這正是特朗普式的平衡術。
我們不必在意他說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行動永遠比言語更有說服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