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城商行來說,擁有一家理財子公司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全國近百家城商行中,目前也僅有8家城商行擁有這塊稀缺的金融牌照。
但對于資產規模超過7000億元的“A+H”上市城商行青島銀行來說,擁有這塊牌照卻是甘苦自知。
與一般銀行理財子公司業績穩步攀升不同,青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青銀理財,卻是“出道即巔峰”,凈利潤已經連降3年,營收、理財規模也較3年前有所下降,這在理財子公司中較為罕見。
而且,青島銀行2025年中報顯示,青銀理財營收、凈利、理財規模再次同比大降。
財經眾議院注意到,業績大降背后,青銀理財已經出走了多位“大將”:首任總裁在升任董事長僅3個月就突然辭任,并且轉投一家規模小了一個數量級的理財公司;代理總裁長達1年多的副總裁唐建卓,在新總裁到任前也意外辭職。
目前,青島銀行已經派出了部門總經理分別出任董事長與總裁。但令業界疑惑的是,在理財環境趨好的大背景下,為何青島銀行玩不轉理財子公司?
業績連降
2020年9月,青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青銀理財正式成立,為北方第一家、全國第六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
2021年是青銀理財成立后的第一個完整年度,當年末理財管理規模已由當初的幾百億元增至1678.04億元,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6.16億元、4.08億元。
但這是青銀理財截至目前的業績最高峰。
從2022年開始,青銀理財遭遇營收、凈利潤雙降,尤其是凈利潤連降3年。2024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5.5億元、2.97億元,凈利潤創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當年理財管理規模回落至2000億元以下。
![]()
2025年上半年末,理財管理規模1894.8億元,較去年末下降4.94%,在31家理財公司中位列第25位,成為少數規模下降的理財公司之一。
今年上半年,青銀理財營收凈利雙雙加速下滑。根據青島銀行披露的2025年半年報,青銀理財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25億元,同比下降30.98%;實現凈利潤1.19億元,同比下降35.68%。
財經眾議院注意到,青銀理財2022年曾因業績背離大盤而受到質疑。2022年,當年市場遭受“股債雙殺”,大批理財產品凈值下跌,甚至跌至1元以下產生虧損,而青銀理財卻成為當年“零破凈”的理財公司。
但2022年末的一紙罰單,似乎讓業界找到了質疑的依據。罰單顯示,青島銀行存在理財產品相互交易調節收益的情況。2023年3月,青島銀行再次因理財產品相互交易調節收益等案由,一名相關責任人被監管警告。
人事變局
青銀理財成立之初,青島銀行派出副行長劉鵬兼任首任董事長,資產負債部總裁王茜出任首任總裁。
劉鵬為牛津大學碩士,曾在農業銀行青島分行以及恒豐銀行工作,加入青島銀行后擔任青島銀行金融市場事業部總裁、金融市場業務總監,2019年10月年僅39歲的劉鵬升任副行長,2021年7月任執行董事。而王茜為“80后”,曾任青島銀行資產管理事業部總裁、金融市場事業部副總裁兼任交易金融部總經理。
2023年11月,劉鵬卸任青銀理財董事長,保留黨委書記職務,王茜由總裁升任董事長。原副總裁唐建卓于當月開始代為履行總裁職責。
但僅僅三個月之后的2024年2月,王茜突然辭任,轉投匯華理財擔任總經理。
資料顯示,匯華理財由東方匯理與中國銀行理財子公司——中銀理財合資成立。直到2025年上半年匯華理財規模僅為280億元,與青銀理財相差一個數量級。
2024年7月,青島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趙煊接棒青銀理財董事長。
但總裁的人選又出現了變故。代總裁唐建卓獲批擔任公司董事、副總裁(主持工作)以來,遲遲未能“轉正”。今年8月,唐建卓意外離任。
在這種情況下,青島銀行派出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杜杰擬任青銀理財總裁,日前已經正式獲得任職資格核準。
五年時間里,青銀理財經歷了三任董事長更迭、兩任(代)總裁離任,且總裁一職有近兩年時間處于空缺狀態。
盡管青銀理財“命運多舛”,但在青島銀行董事長景在倫看來,青島銀行綜合化經營優勢是一個重要方面。在今年4月的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景在倫指出,青島銀行依托集團化協同發展,以豐富的金融牌照優勢,不斷加強在金融市場包括投行理財、融資租賃等方面的業務聯動,將持續以專業性和標準化的金融服務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