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出爐,高市早苗成功當選,中美的反應都有點耐人尋味!這位日本政壇的首位女首相,接下來會如何解決難題?
央視新聞消息顯示,10月21日,日本政壇迎來歷史性時刻——極右翼政客高市早苗以237票當選第104任首相,成為該國首位女性領導人。
然而,這場“破冰”并未引發國際社會的祝賀,反而讓輿論場彌漫著警惕與質疑。
從北京到華盛頓,各國的第一反應都有點耐人尋味,映射出這位極右翼政治人物上臺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
首先是中國。
我們外交部在當天也給出了回應,只不過通篇未提“祝賀”二字,而是將選舉定義為“日本內政”,既劃清界限,又避免主觀評價,與同日對玻利維亞新總統的熱情祝賀形成鮮明對比。
![]()
隨后,發言人強調,希望日方能夠相向而行,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并“信守在歷史以及臺灣等重大問題上的承諾”,維護政治基礎,推進雙邊關系的發展。
顯而易見,此番言論就是直指高市早苗過往的激進立場。
這位曾被日媒稱為“對華鷹派”的首相,曾公開支持日本擁有“對華反擊能力”,主張修改和平憲法,甚至提出“臺海沖突時提供軍事協助”。
值得注意的是,她與臺灣當局的互動早已越過紅線。
當選后首份賀電來自賴清德,文中公然使用“日臺兩國”表述,而高市早苗過往關于“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言論,已為中日關系埋下爆點。
可以說,高市早苗的極右翼標簽,比安倍晉三更為鮮明。
她的施政藍圖被歐洲媒體形容為“危險的方向標”:主張修改和平憲法,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甚至在今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日公然前往。
![]()
而中方的“不祝賀”,傳遞出雙重信號:其一,對高市早苗既往言行的高度不信任;其二,劃清底線紅線,防止日本在戰略冒險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次是美國。
高市早苗的政治風格被外媒類比為“撒切爾夫人”與“特朗普”的混合體——既推崇強硬經濟政策,又擅長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她不僅主張淡化二戰罪行,還推動“先發制人打擊權”,甚至稱美國駐軍是“守護而非占領”。
表面上看,這種姿態迎合了美國“印太戰略”的需求,自然是美國希望聽到的話。
那么,這些上臺前的示好,是否能換來特朗普的“青睞”?還真不好說,特朗普需要的是一個“聽話”的領導人,這一點從2個消息能夠看出來。
在高市早苗當選后,美方迫不及待的給其布置了兩個作業:
其一,高市早苗上任次日,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喊話日本“分擔對華威懾任務”,加強在亞太的威懾力,并且要求日本投資美國的采礦業。
![]()
其二,消息稱,特朗普計劃于月底訪日,這也是高市早苗上任后面臨的首次重大首腦會晤。據稱,特朗普會在此次會晤中,要讓日方履行前首相石破茂留下的5500億美元對美投資協議。
這顯然是一塊燙手山芋:若全盤接受,日本經濟將承受重壓;若拒絕,可能面臨美國關稅報復。畢竟,格拉斯大使已明確要求日本“加強對華威懾”,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
可以說,特朗普此行,看似討債,實為捆綁——既要錢,也要人。讓日本在安全與經濟上雙重站隊,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一步。
日媒提出疑問,當“瘋王”遇見“鐵娘子”,事態將會如何發展?中日關系又會如何發展?
對此,學界普遍存在三種預判:
其一,對抗升級:高市早苗若配合美國強化“遏華”行動,中日關系將陷入冰點,甚至影響APEC峰會互動;
![]()
其二,有限合作:她在國內壓力下暫緩右翼議程,中日維持“政冷經熱”局面;
其三,意外轉圜:特朗普政府對日施壓過猛,反而促使日本尋求對華緩和。
不過,東京政治圈內流傳著一道“定律”:
過去五年日本更換了四位首相,日專家直言,聯合政府內部矛盾重重,能執政滿一年已屬僥幸。
而高市早苗依靠自民黨與維新會的脆弱聯盟執政,民調支持率僅徘徊在40%。這種“短命首相”的宿命,或許將成為制約其激進野心的最大枷鎖。
整體來說,高市早苗的首相任期,始于內政外交的雙重夾擊。
![]()
中方的冷靜觀望、美國的步步緊逼、國內的政局動蕩,讓她幾乎無喘息之機。而她的每一個選擇,不僅決定日本走向,更將影響中美博弈的天平。
當中國不再輕易說出“祝賀”,當美國迫不及待“布置作業”,亞太的棋局已悄然重置。唯一確定的是,留給高市早苗的試錯空間,正越來越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