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房子是中國人財富的代名詞。
20年前,誰先買房,誰就先“起飛”;
彼時樓市火熱到連任正非都笑稱:
“我最大的失誤,就是沒去搞房地產。”
可時代變了。
從2021年起,樓市的神話開始“坍塌”,
這兩年,連王健林都不得不承認:“房地產的好日子過去了。”
如今,專家們甚至預測——
未來三年,房價可能創下“歷史新低”。
聽上去聳人聽聞,但真沒那么夸張。
![]()
一、跌幅超預期:部分城市腰斬,市場信心不足
房地產這輪調整,從2021年起正式拉開帷幕。
過去幾年,全國商品房成交量持續下滑,
不少城市房價“跳水式下跌”。
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就曾公開表示:
“全國房價整體回調幅度在40%-50%,部分地區甚至更高。”
不僅三四線城市,
就連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一線,也難逃跌勢——
部分二手房掛牌價較高峰期普遍回落20%-30%。
背后原因并不復雜:
宏觀調控疊加市場周期、供需結構失衡,
房價泡沫開始回歸理性。
![]()
二、專家預警:未來三年,還可能“破底”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教授在演講中指出:
“未來三年,中國房價仍將面臨進一步調整的可能,部分地區或創歷史新低。”
這不是悲觀,而是現實。
原因有三——
① 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經形成
全國庫存規模在2024年底已突破70億平方米,
去化周期普遍超過18個月。
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新房庫存積壓嚴重。
② 人口結構拐點到來
自2022年起,我國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
老齡化加速、出生率下降,
年輕人買房意愿持續走弱。
調查顯示,70%的00后傾向租房而非購房。
③ 投機屬性被徹底剝離
過去靠“炒”賺快錢的時代已經結束。
房產從“投資品”回歸“生活品”,
價格自然會重新回到真實價值區間。
![]()
三、為何是“歷史新低”,而非“階段低點”?
專家口中的“歷史新低”,
并非簡單的市場波動,而是一場價值重估。
就像股市從高峰跌落,
不僅價格下來了,連市場的信心也被重塑。
“歷史新低”的含義是:
市場不再以“過去的價格邏輯”定價,
而是以“居住屬性+供需平衡”為核心重新評估房子的價值。
這意味著——
原本兩三百萬一套的房子,可能跌回百萬以內;
甚至在部分人口流失嚴重的城市,
房價還會繼續探底。
![]()
四、普通家庭的選擇:慢一點,穩一點
面對樓市大調整,最重要的就是——不慌。
? 如果是剛需
現在確實是“議價空間”最大的時期,
但也別急著抄底。
看清區域產業結構、人口流入趨勢,
買“有生命力”的地段,才是安全的剛需置業。
?? 如果是投資
請謹慎。
短期投機已經不可能,
三四線城市更不適合炒作,
那里的風險不是“跌一點”,而是“看不到底”。
如果已經有房
做好持有策略,不輕易加杠桿。
可以考慮通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適度增加黃金、國債或低風險理財的占比,
穩住家庭現金流。
![]()
過去20年,房地產是中國人的信仰;
未來10年,房子將只是生活的容器。
當房子不再是“提款機”,
當年輕人開始選擇租房、流動和輕生活,
這個市場也終于走到了它的“成人禮”。
房價或許還會繼續跌,
但這不是壞事。
那代表中國的財富結構正在重塑,
也代表一個更理性、更可持續的房地產時代正在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