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康康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4600字)
【正經社“保險之道”觀察之20】
中信保誠人壽應該可以過一個相對輕松的25歲生日了。
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提供的數據,截至2025年二季度,中信保誠人壽已經連續4個季度實現盈利,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幅連續8個季度保持了上升。
一年前啟動的戰略轉型已經初見成效。
但是,另外兩組數據無疑給輕松的氣氛增添了幾分沉重:2025年一季度以來,綜合退保率再次回升,而且達到行業偏高水平;投資收益率繼續低于非上市壽險企業投資收益率中位數。
2000年10月13日正式掛牌的信誠人壽(2017年5月獲準更名為中信保誠人壽),由于獨特的股權結構、穩健的業績增長以及合資險企中的領先表現,一度被業界稱為“優等生”。
![]()
然而,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連續5個季度的虧損,突然顛覆了其外部形象,“黎康忠-趙小凡時代”的公司治理、產品結構和投資策略問題亦逐漸顯露出來。
2024年3月,常戈調任黨委書記之后,主持制定了一個被概括為“1628”的戰略規劃,正式啟動了為期三年的戰略轉型。如今,轉型期已經過半,業績逐漸回暖,但“以客戶為中心”的承諾似乎還沒有兌現。
1
“優等生”的下落
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信保誠人壽經歷了公司成立以來業績下滑最大的一段時期。
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提供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至四季度,雖然中信保誠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仍然保持了正增長,分別同比增長7.77%、20.44%、1.22%、18.69%,但是凈利潤同比增速已經由正轉負,分別為-87.35%、-50.72%、-35.71%、-50.3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149.34%一路下降至131.97%,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則從252.37%一路下降至226.59%。
進入2023年,保險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速雙雙轉負。
2023年一季度至四季度,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只錄得97.02億元、73.33億元、65.32億元、80.1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50%、11.33%、-8.54%、-2.54%;凈利潤同比增速下滑更為明顯,分別達-21.92%、-104.90%、-1050.00%、-151.74%,凈利潤分別只錄得0.57億元、-0.15億元、-4.37億元、-4.32億元;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113.16%一路下降至94.04%,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則從202.88%一路下降至187.88%。
2024年前兩個季度,中信保誠人壽的虧損有擴大的趨勢,一季度和二季度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517.54%和-17453.33%,分別只錄得-8.08億元和-26.33億元;受凈利潤下降的影響,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86.58%,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73.15%。
從2022年至2024年二季度中信保誠人壽的業績變動中可以看到,同凈利潤同比增速變動幅度相比,保險業務收入變動幅度相對較小。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二季度,保險業務收入仍然保持了正增長,但凈利潤同比增速已經轉負;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了負增長,但凈利潤降幅遠遠大于保險業務收入。特別是2024年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速變動幅度與凈利潤同比增速變動幅度的反差極為明顯。
2024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1.90%和1.10%,但凈利潤同比增幅竟分別高達-1517.54%和-17453.33%。
由此可知,期間的凈利潤變動與保險業務收入關聯不大。
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凈利潤的大幅波動呢?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2022年至2024年的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共同指向了資產減值損失和壽險保險合同準備金計提以及退保金。根據年度信息披露報告披露的數據,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達3.91億元,比上一年增加3.60億元;壽險保險合同準備金(壽險責任準備金+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計提達1159.66億元,比上年增長230.83億元;退保金達13.96億元, 比上一年增加3.44億元。2023年,上述三項指標分別增長至25.50億元、1397.81億元、17.27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加21.59億元、238.15億元、3.31億元。2024年,47.75億元、1617.26億元、21.28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加22.25億元、219.45億元、4.01億元。
上述三項指標的變動曲線與同期凈利潤的變動曲線平行,表明它們與凈利潤的波動存在強相關性。
一般來說,壽險公司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對應的主要是投資類資產(比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權益類投資資產,債券、持有至到期投資等固收類投資資產和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信托計劃等另類投資資產)的減值損失,揭示的是投資策略的問題;壽險保險合同準備金計提對應的主要是保險合同對投保人的承諾(比如身故賠付、滿期給付、年金領取等),揭示的是產品結構的問題;影響退保率的因素比較多,但是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說,主要跟產品類型及銷售行為有關,部分反映了公司內部治理的問題。
2
被迫戰略轉型
面對經營業績下滑的巨大壓力,兩大股東——中信金控和英國保誠集團決定做出改變。2024年2月2日,二者聯合給中信保誠人壽注資25億元,以避免償付能力繼續下降,同時為戰略轉型創造更寬松的空間。
次月,中信金控調中信金控財富管理部總經理兼中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常戈擔任中信保誠人壽黨委書記,承擔起領導戰略轉型的任務。隨后,常戈主持制定了“1628”三年戰略規劃。
1977年2月出生的常戈從2002年起便一直從事金融領域的工作。2002年至2014年供職中國農業銀行,2014年至2022年供職中信銀行,2022年至2024年供職中信金控。此番赴任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帶領中信保誠人壽重回盈利軌道。
![]()
2024年11月5日,中信金控和保誠集團再次聯合向中信保誠人壽注資25億元。經過兩次注資,公司注冊資本由23.6億元增長至73.6億元。
次月,李存強正式出任公司董事長,與常戈組成新一屆領導班子。
1964年11月出生的李存強1991年以前從事的是物理研究工作,1996年從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畢業后加入加拿大和美國會計師事務所從事會計工作,后加入美國金融公司從事壽險方面的財務、審計和管理工作,2012年10月加入華泰保險集團,2017年12月轉入安達人壽保險,2020年10月再次回歸華泰保險集團,2024年3月從華泰保險集團總經理任上離職,從當年8月起擔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4個月后出任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同時還擔任保誠集團顧問,保誠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
![]()
常戈就任黨委書記后便主持制定了一個被概括為“1628”的戰略規劃,簡而言之就是,以“創新”為引領,聚焦“以客戶為中心”,通過6大重點工程、2大強核根基和8項組織保障機制,打造公司差異化核心競爭力。
根據“1628”戰略規劃,管理團隊又針對公司運營存在的問題,確定了“五大經營原則”的指導方針和和“三個戰略維度”的具體抓手。
所謂五大經營原則就是,從嚴治企、體系為王、全面協同、數智賦能、競賽文化。具體而言,“從嚴治企”就是要確保公司治理效能與執行力;“體系為王”就是要重構全鏈條能力;“全面協同”就是要打破條線壁壘;“數智賦能”就是要以科技手段提升戰略實施的效率和效果;“競賽文化”就是要激發團隊戰斗力。
所謂三個戰略維度,就是產品體系、營銷渠道和生態建設。
(1) 產品體系。推進產品結構向高價值、長期繳費轉型,分紅險和健康險產品占比不斷提升。加大對養老、健康、子女教育等長期保障產品的布局。
(2)營銷渠道。以養老市場為突破口,推動產品轉型和隊伍專業化建設,創新人才招募模式帶動增員同比增長;銀保渠道與中信銀行深度協同,打造 “銀保新范式”;團險渠道積極構建B+C閉環模式,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覆蓋力度。
(3)生態建設。圍繞“健康、教育、養老、傳承”四大場景,提供“金融+非金融”產品服務方案。
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雖然“1628”戰略規劃提出的時間表是“2025年夯實基礎、2026年全面提升、2027年跨越發展”,但事實上轉型工作從2024年就已經展開。比如產品體系方面,2024年就已明顯加大了對養老產品的布局,10月份就推出了“安享年華”年金保險(至誠版)、“安享風華”兩全保險(至誠版)兩款產品,而此前15年才推出3款“享”系列養老產品;2024年養老金融相關產品銷量達8.47億元,同比增長152.84%。生態建設方面,2024年10月12日,與得到正式啟動戰略合作;12月19日,又宣布與華為終端簽署戰略協議。
3
一半歡喜一半憂
從財務數據上看,中信保誠人壽戰略轉型實施一年半以來,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
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提供的數據,2024年三季度,中信保誠人壽凈利潤便由負轉正,從二季度的-26.33億元猛增為2.42億元,四季度進一步增長至14.34億元。
凈利潤的回升加上股東的注資,直接帶動了償付能力的增強。202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上升至112.50%和143.64%,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上升至211.47%和245.14%。
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仍然保持了盈利,但凈利潤分別環比下降45.75%和68.12%,分別只錄得7.78億元和2.48億元。償付能力同樣出現了回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34%、137%,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29%、241%。
2024年三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68.50億元、61.84億元、103.87億元、84.6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87%、-22.84%、9.13%、14.23%。
另據媒體報道,截至2024年9月末,實現新業務價值23.7億元,同比增長22%,新業務價值率同比提升8.8個百分點;2025年上半年,新業務利潤率顯著提升,帶動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51%。
但是,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不是所有關鍵指標都向好:綜合退保率仍然不斷上升,投資收益率仍然低于行業水平。
根據償付能力報告提供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中信保誠人壽的綜合退保率分別為0.67%、0.62%、0.67%、0.61%、0.74%、0.71%、0.74%、1.04%、1.47%、1.65%、1.62%、1.22%、1.75%、3.19%,呈波動上升之勢。
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中信保誠人壽的綜合退保率還位于最低的25%非上市壽險企業行業,到2024年一季度至四季度便已升入中偏下的25%非上市壽險企業行列,2025年二季度更是上到最高的25%非上市壽險企業行列。
2025年二季度退保率位居前三產品——“穩利金生”養老年金保險(萬能型)、“智尚金生”年金保險(投資連結型)、附加“康樂無憂”長期醫療保險(健康險),退保率分別高達28.7%、26.5%和14.4%,只是低于“泰康附加健康人生B款重大疾病定期保險”的56.73%,招商信諾人壽的“附加五年惠眾住院定額給付醫療保險”的65.93%,“五年惠康住院定額給付醫療保險”的56.37%,人保壽險“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年金保險B2款(2018)”的39.38%。
導致退保率高的因素很多,比如從投保人角度來看,主要有個人財務狀況變化、投保決策不理性和需求變化、對產品收益不滿等,從外部市場和環境角度來看,主要有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波動、監管政策調整、社會環境和消費觀念變化等。
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主要有產品設計不合理、銷售與服務質量問題、品牌和經營信任危機等。
從黑貓投訴平臺反饋的信息來看,截至2025年10月22日,45條針對中信保誠人壽的消費投訴中共有33條投訴直接指向虛假宣傳,從一個側面表明銷售與服務質量構成了中信保誠人壽綜合退保率高的主要因素,折射出的則是公司內部治理的問題。
![]()
綜合退保率不斷上升的同時,中信保誠人壽的投資收益率仍然繼續低于同行中位數,2022年至2024年,中信保誠人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83%、1.69%、2.00%,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71%、2.88%、7.52%,而同期非上市壽險企業投資收益率中位數分別為4.23%、3.62%、4.33%,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90%、3.79%、8.34%。
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資收益率下降至1.16%、0.09%,綜合投資收益率下降至-0.13%、1.83%,而同期非上市壽險公司投資收益率中位數分別為0.91%、2.04%,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0.07%、2.29%。
轉型之路看上去頗有“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味道,“李存強與常戈組合”還需繼續努力。【《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