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舉人就等于拿到了做官的資格證,這句話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會,其實從清代的情況來看,舉人做官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即便是做了官,在很多方面也會受到限制,仕途的上限普遍不高。
舉人入仕的概率不到五分之一
清初時期,隨著國家不斷統(tǒng)一,各省先后納入版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原先前明的很多官員或抵抗清廷,或拒絕入仕選擇隱退。這樣就出現(xiàn)了很多官缺,上至道府下至州縣,一下子急需補充。
順治初年,別說是舉人,有些偏遠省份就是秀才也能混上個一官半職。如果是舉人出身,大概率會放個知州、知縣一類的正印官。比如康熙朝著名的廉吏于成龍,他不過是個副榜貢生,地位還不如舉人,在吏部掣簽的時候,選為羅城知縣,可以說起點已經(jīng)很高了。
當時,舉人不分應屆和歷屆,只要有心做官,就可以到吏部注冊,然后等待銓選,因人才及急缺,銓選的時間也不會太長,甚至有時候報了名馬上就可以實授。
進入康熙朝,尤其是三藩之亂后,國家進入了和平穩(wěn)定時期,官吏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京師乃至各省的官缺數(shù)量就很少了。這一時期,舉人入仕就增加了一些條件限制。
首先是要數(shù)科落榜之后才能到吏部注冊,新科舉人則無法參加吏部的銓選;其次是經(jīng)過當朝大員或是地方督撫的保舉,個人必須具備較高的才能;三是年齡控制得較嚴,年輕力壯的更容易獲得入仕的機會。
康熙朝新科進士入仕尚且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候補期,但進士的入仕率是能夠保證的,可以百分之百做官。而舉人則不同,朝廷只能篩選少數(shù)舉人,授予知縣、教職等官。而且這也是為了照顧落榜舉人,否則連這點基本的政治權(quán)利也無法享受。
乾隆時期,舉人入仕更難,渠道更為狹窄。僅有“大挑”一途。大挑也不是所有舉人都能參加的,必須是三科落榜之后才能報名。況且,大挑六年舉行一次,參選的舉人一般都在二三百或三四百人之間,他們按照成績分為三等,一等、二等以知縣用,三等以教職用。
大挑也非全部舉人都能入選,有一定的淘汰率,考核位列三等以外的,不予授職,哪里來的回哪里去。清末有人對舉人的數(shù)量做過一個大致的估算,從順治二年開科至科舉廢除,一共錄取了18萬人左右,是進士的六倍多,而能入仕的舉人不超過3.5萬人,占比不到五分之一。
舉人入仕很難做到高官
除了少數(shù)幸運的舉人,能做到尚書、侍郎、總督、巡撫一類的高官,絕大多數(shù)舉人的品級都不會很高,京官不過侍郎,地方官不過知府,這是一個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
以地方官為例,知州、知縣一類的正印官相對要求不高,銓選辦法或部選,或督撫舉薦,皇帝不會對低等級的官員任免加以干預。
而到了知府級別,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按照清代的官制,全國的知府缺中有一部分屬于“請旨缺”,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簡缺任免權(quán)在吏部和督撫手中。
一旦到進入皇帝視野,那么官員的出身就顯得尤其重要,在進士數(shù)量多、選官難度大的情況下,舉人就更是等而下之了。知府出缺,通常都是從地方上揀選出身高、能力強的官員補授,或者是皇帝親自從京師的司官或翰林官中挑選適當人選空降。
事實上,舉人出身能混上個知州、知縣已經(jīng)十分不易,在學歷歧視嚴重的清代官場,舉人始終處在不上不下的尷尬地位,在仕途前程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舉人在京師為官,正常都是一些筆帖式、中書一類的小京官,他們在日后的仕途中晉升的空間十分有限。因為京師競爭更加激烈,有一多半的官缺是留給滿洲、蒙古、漢軍旗人的,漢人的官缺原本就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以翰林、進士優(yōu)先,一旦有缺空出,舉人也少有機會。所以很多舉人出身,且已經(jīng)在京師擔任小京官的官員,他們往往選擇繼續(xù)參加會試,非要把進士頭銜拿到手,只有這樣才能在仕途上獲得突破。
有些崗位明確說明非進士出身不授
明清時期,六部中的禮部、吏部任職資格最高,規(guī)定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吏部左侍郎需世進士出身。而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禮部和吏部的很多司官,其實也不選舉人,這也是為了確保朝廷的臉面。比如吏部的文選司郎中屬于“天字第一號司官”,負責文職官員的銓選,如此重要的崗位一旦授予舉人出身者,那是怎么都說不過去的。
此外,各道監(jiān)察御史以及六科給事中,即所謂的“科道官”也都是清一色的進士出身。相比較于六部的司官,科道官任職資格更高,需要參加“考選”,多從現(xiàn)任的主事、郎中、員外郎中從優(yōu)揀選,別說是舉人,就是新科進士也不能直接授予科道官。
到了尚書、侍郎級別以后,舉人出身的就很少了(所有舉例都限于漢人),而要是大學士則明確規(guī)定“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其實從清代的情況來看,還是有不少非翰林出身的進士入閣的,而以舉人大拜的僅有左宗棠一人,時人稱其為異數(shù)。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