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閱讀之前,請重復一遍這三個詞:皮球、國旗、樹木。
好,記住這三個詞。
這是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中的一道題,常用于考察被試對象的記憶力。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人雖然年齡接近,在這些題上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我們知道,隨著衰老,大腦中生成新神經元的區域會逐漸“減產”,因此很多研究都聚焦于“老年后還能不能生成新神經元”,卻似乎忘記了什么——我們年輕時就生成的那批神經元,后來去哪了?它們還在發揮作用嗎?
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長壽的成年神經元(ABNs)并沒有離開我們,而且一直在勤勤懇懇地工作著[1]。
![]()
先來認識文中的研究對象,我們稱為認知韌性鼠和認知脆弱鼠。它們年齡相仿、生活環境一致,只是在經典的水迷宮實驗中,分別是各自年齡段表現最好和最差的一批:
認知韌性鼠:訓練幾天后就表現出很強的記憶水平,方向感強、記憶穩定。
認知脆弱鼠:多次學習訓練還是記不住,表現起伏大。
![]()
圖注:實驗將3月齡的大鼠分別飼養不同時長,在8月齡(約為人類青壯年)、12月齡(中年)、18月齡(老年)時進行水迷宮實驗,篩選出各組中的認知韌性鼠和認知脆弱鼠。圖中注射的BrdU是用于標記ABN
你可能會想,是不是認知脆弱鼠的大腦里,早期生成的那些ABN已經枯竭了?或者由于衰老,已經不再工作了?我們接著看下去。
![]()
我變了,我沒變
出人意料的是,ABN的數量在同一年齡段的認知脆弱鼠和認知韌性鼠之間非常接近,沒有統計學差異。而且它們衰老的程度也很相近,這意味著認知脆弱鼠的大腦里,ABN并沒有比其他鼠更老一點。
![]()
圖注:BAN存活數量和衰老情況均未在認知韌性和脆弱鼠中出現顯著差異
那么是不是因為衰老,它們的形態和結構變化了呢?就像一棵主干還在,但光禿禿的樹?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科學家對ABN的總樹突長度、初級樹突長度、節點數、末端數,又細分到高階樹突和低階樹突、樹突的分支角度和路徑長度等等,都沒有發現顯著的差異。
![]()
圖注:科學家對ABN形態的各項指標均進行了統計分析,都沒有顯現出顯著差異
也就是說,認知脆弱鼠的神經元,健康程度完全和認知韌性鼠的一樣。
![]()
起承轉線粒體
不過,神經元可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作為處理信息的關鍵節點,接收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
谷氨酸能是神經元活動所必需的主要興奮源,為了量化它輸入到ABN的能力,科學家將接收谷氨酸能的樹突棘中含量很高的PSD95作為指標[2],并細分到了不同的分子層。
![]()
圖注:IML為內分子層,MML為中分子層,OML為外分子層。結果顯示,在每個年齡段中,認知脆弱鼠IML接收谷氨酸能的水平都顯著低于認知韌性鼠
差異終于被我們找到了:認知脆弱鼠接收信息的能力在IML發生了顯著的退化。也就是說,在這里的神經元雖然存活,卻紛紛與自己的信息來源“失聯”。
為什么明明形態還是完整而健康的,卻沒法正常工作呢?為什么中層和外層可以正常工作,內層卻不行呢?
突觸的形成、維持和可塑性是極其耗能的過程,而這些能量絕大部分由線粒體提供[3],因此,線粒體的健康狀態直接決定了突觸的工作情況。于是科學家推測,這些PSD95的丟失很有可能與為它們負責的線粒體有關。
![]()
圖注:認知脆弱鼠在老年時,都表現出了線粒體密度的顯著缺陷
果然,認知脆弱鼠在年輕時就已經在IML顯示出線粒體的缺陷,而且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向外蔓延,到老年時,所有分子層的線粒體都已無法正常供能了。
至此,“記憶堵塞事故”的起因經過結果均已明了:在認知脆弱鼠中,伴隨著線粒體穩態的進行性破壞,ABN與上游的信息斷聯,逐漸被“邊緣化”,導致了記憶能力的衰退。
![]()
不僅相信光
然而最有意思的地方還沒到:
認知脆弱鼠的神經元是因為沒收到消息而無法工作,還是“已讀不回”呢?換句話說,如果想辦法確保它們能收到信息,它們還有正常工作的能力嗎?
科學家為這批大鼠安裝了一種“光控開關”:先注射一種特殊設計的病毒,里面包含一種被藍光照射就會打開的離子通道,然后把一根比頭發絲還細的光纖植入大鼠的大腦。
在進行水迷宮學習訓練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會遠程打開藍光,精準照射到“光控開關”上,就像在那些ABN睡懶覺的時候刷地拉開窗簾。
![]()
圖注:縱坐標為大鼠回想起“答案”的時間,時間越短表明記憶力更好,認知脆弱鼠在光刺激后記憶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恢復
結果沒有讓我們失望,光刺激顯著恢復了認知脆弱鼠的記憶力,甚至幾乎和認知韌性鼠達到了接近的水平。而對于本就不錯的認知韌性鼠,光刺激也能進一步提升它們的記憶力。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是在認知脆弱的年老大腦中,ABN的功能仍然是完整的。這種光刺激的方法直接繞開了那些受損的信息輸入途徑,自己另開了一條線路,信息果真暢通無阻。所以我們看到這些ABN仍然性能優良,只是之前有點接觸不良,只要順利通上電就能恢復運行。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里——伴隨衰老而來的認知衰退也許很大程度上是“連接性”的問題,而不止是難以抵抗的“退行性”問題。這為我們看待認知衰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的視角。
![]()
而且也很實用:對抗認知衰退,只要讓ABN別因為收不到信息而“睡過去”。所以我們可以想方設法、持續不斷地為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提供高質量、有挑戰性的激活信號。
保持身體活躍:保持跑步的習慣可以維持ABN的存活率和連接水平[4],有氧運動能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分泌,維持神經元的健康。
認知挑戰:學習新語言、新樂器、新技能,下棋,深度閱讀,為了做到這些事,大腦需要全面調動思考、記憶的能力,不斷儲存和提取新的信息,可以避免更多的ABN因為閑置而開始“摸魚”。
豐富感官:與人交流、去旅行、聽音樂會、品嘗新食物,這項活動能夠提供多種新奇的感官刺激,激發大腦不斷形成新的記憶聯結。
一句話:把大腦當肌肉,越用越連,越閑越斷。
![]()
最后還有一件事——還記得開頭的三個詞是什么嗎?
參考文獻:
[1] Blin, N., Charrier, V., Farrugia, F., Palhol, J., Presset, A., Cartier, E., Oliet, S., Pacary, E., Koehl, M., Lie, D. C., Nuria Masachs, & Djoher Nora Abrous. (2025). Long-lived adult-born hippocampal neurons promote successful cognitive aging. Molecular Psychiatry.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5-03286-5
[2] Chen, X., Vinade, L., Leapman, R. D., Petersen, J. D., Nakagawa, T., Phillips, T. M., Sheng, M., & Reese, T. S. (2005). Mass of the postsynaptic density and enumeration of three key molecul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32), 11551–11556.https://doi.org/10.1073/pnas.0505359102
[3] Comyn, T., Preat, T., Pavlowsky, A., & Pla?ais, P.-Y. (2024). Mitochondrial plasticity: An emergent concept in neuronal plasticity and memory.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3, 106740. https://doi.org/10.1016/j.nbd.2024.106740
[4] Vivar, C., Peterson, B., Pinto, A., Janke, E., & van Praag, H. (2023). Running throughout Middle-Age Keeps Old Adult-Born Neurons Wired. Eneuro, 10(5), ENEURO.0084-23.2023. https://doi.org/10.1523/eneuro.0084-23.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