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 年冬,應州城外的寒風裹著沙塵,刮得明軍帳篷呼呼作響。27 歲的朱厚照掀開帳簾,甲胄上的冰霜簌簌掉落。他望著遠處蒙古騎兵的聯營,手指無意識摩挲著腰間佩刀 —— 這場他盼了多年的仗,終于要打了。
![]()
沒人想到,這場雙方投入 10 萬兵力的大戰(zhàn),后來會被寫進史書,留下 “明軍亡 52 人,蒙古亡 15 人” 的荒誕記錄。是古代打仗真像請客吃飯?還是背后藏著更復雜的貓膩?
一、被標簽化的皇帝:朱厚照不是只懂貪玩
提起明武宗朱厚照,多數人會想起 “豹房”“不上朝” 的昏君形象。可翻開《明實錄》,會發(fā)現他剛登基時,也曾是個想做事的君主。
1505 年朱厚照繼位,年僅 15 歲。他一上臺就清理劉瑾等宦官,整頓吏治。戶部積壓的 3000 多份奏折,他用三個月全批完;邊關軍餉拖欠問題,他親自督辦,讓將士們按時拿到糧錢。
那時候的朱厚照,還沒顯露出 “叛逆” 本性。早朝從不遲到,和大臣討論國事到深夜也是常事。連內閣首輔李東陽都在奏折里夸他:“圣聰日敏,治事甚勤。”
可這種 “乖皇帝” 形象沒維持多久。朱厚照漸漸厭倦了朝堂的規(guī)矩 —— 每天凌晨起床上早朝,聽大臣們引經據典地爭論,遠不如騎射、打仗有意思。
他開始找各種借口躲早朝,后來干脆搬到西苑豹房住。那里有猛獸、歌舞,還有他從各地找來的奇人異士。文官們氣得直跺腳,天天上書勸諫,可朱厚照要么假裝沒看見,要么笑著說 “知道了,下次改”。
但有件事,朱厚照從不含糊 —— 軍事。他從小就愛聽老將軍講戰(zhàn)場故事,還常穿著小甲胄,在宮里跟太監(jiān)們模擬打仗。宮里的侍衛(wèi)回憶,皇帝耍起刀來 “有模有樣,力氣比成年侍衛(wèi)還大”。
這種對軍事的癡迷,為后來的應州大捷埋下了伏筆。
二、蒙古強敵:達延汗的 “復仇之戰(zhàn)”
正德十二年,蒙古人的馬蹄聲逼近明朝邊境,領頭的是讓明朝頭疼了多年的達延汗。
這個蒙古可汗不簡單。他 16 歲繼承汗位時,漠南蒙古四分五裂,部落間互相仇殺。達延汗用了 30 多年,靠聯姻、戰(zhàn)爭雙管齊下,硬是把散落的部落擰成一股繩,建立起 “六萬戶” 制度,成了蒙古草原上的 “中興之主”。
1517 年,達延汗已經 50 歲。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想在有生之年給明朝一次重擊 —— 既能掠奪物資,也能讓統一的蒙古更有凝聚力。
這次他帶了 5 萬多蒙古騎兵,全是精銳。他們繞過明朝的邊墻薄弱處,直撲應州。應州是山西的門戶,一旦失守,蒙古騎兵就能長驅直入,威脅京城。
消息傳到北京,朝堂立刻亂成一團。有大臣說 “趕緊調援軍,死守應州”;有人怕重蹈土木堡覆轍,提議 “跟蒙古議和,送點糧食換和平”;還有人干脆說 “皇帝趕緊下罪己詔,求上天保佑”。
朱厚照聽到消息時,正在豹房跟人馴虎。他停下手里的活,眼睛一下子亮了:“終于有仗打了!”
三、御駕親征:皇帝偏要當 “大將軍朱壽”
朱厚照要親征的消息,讓文官們炸了鍋。
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跪在宮門外,哭著勸:“陛下,土木堡的教訓還在眼前!英宗皇帝就是親征才被俘,您不能再冒這個險!”
其他大臣也跟著跪了一片,有的搬祖宗家法,有的說 “皇帝是國本,不能離開京城”。
朱厚照卻鐵了心。他知道文官們的心思 —— 怕他出事,更怕他脫離掌控。他想了個主意,給自己起了個新名字 “朱壽”,下旨說:“命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率師出征。”
他故意把 “皇帝” 和 “大將軍” 拆開來,意思是 “這次去打仗的是朱壽,不是朱厚照”。文官們氣得沒辦法,卻找不到理由反駁 —— 總不能說 “大將軍朱壽不能去” 吧?
![]()
出發(fā)前,朱厚照做了件影響深遠的事:不帶起居注官。
明朝有規(guī)矩,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被起居注官記錄,將來編進國史。可朱厚照說:“打仗兇險,帶著文官礙事,還得分心保護他們。” 其實他心里清楚,這些文官最會挑毛病,萬一記錄時添油加醋,這場仗就成了 “胡鬧”。
1517 年 10 月,朱厚照帶著 2 萬明軍出發(fā)。一路上,他沒擺皇帝架子,跟士兵們一起吃干糧、睡帳篷。看到有士兵鞋子破了,他還把自己的備用靴子送過去。士兵們私下說:“這大將軍(朱壽),比當官的還實在。”
四、五天血戰(zhàn):不是 “請客吃飯” 的戰(zhàn)場
到達應州時,蒙古騎兵已經把城圍了半圈。達延汗看著明軍援兵不多,根本沒放在眼里 —— 他打明朝邊軍打慣了,覺得這次也一樣好欺負。
可他沒想到,這次的明軍不一樣。
第一天戰(zhàn)斗,蒙古騎兵像往常一樣,騎著馬沖明軍陣地。他們以為明軍會像以前那樣躲在工事后面射箭,可這次,明軍的火器營先開了火。
火炮轟鳴聲震得地都在顫,蒙古騎兵的沖鋒隊形一下子亂了。朱厚照站在高處,拿著望遠鏡觀察,見蒙古人亂了陣腳,立刻下令:“弓箭手壓上,別給他們喘氣的機會!”
明軍弓箭手跟著火炮節(jié)奏放箭,蒙古騎兵沖了幾次,都被打了回去。達延汗氣得在陣前罵娘,可也沒辦法 —— 他的騎兵擅長奔襲,不擅長攻堅。
第二天,達延汗換了戰(zhàn)術,想從明軍側翼包抄。朱厚照早有準備,他提前派了一支騎兵繞到側翼埋伏。等蒙古人過來,伏兵突然殺出,把蒙古騎兵截成兩段。
朱厚照還親自去了火器營。他看著士兵們裝彈、點火,還上手試了試,雖然沒射中目標,卻讓士兵們士氣大漲。有個老炮手說:“大將軍都來幫忙,咱們更得好好打!”
第三天到第四天,戰(zhàn)斗進入膠著狀態(tài)。蒙古人攻得猛,明軍守得死。有一次,蒙古騎兵突破了明軍的一處工事,眼看就要沖進來。朱厚照二話不說,拔出佩刀,帶著身邊的預備隊就沖了上去。
士兵們見 “大將軍” 都沖了,也跟著往上沖,硬是把蒙古人趕了回去。朱厚照的甲胄上濺了不少血,有敵人的,也有自己被流箭擦傷的。他擦了擦臉,笑著說:“這才叫打仗嘛!”
第五天早上,達延汗召集將領開會。他看著帳外的糧草 —— 帶的糧食不多了,再打下去,士兵們就要餓肚子。而且明軍的援軍雖然不多,卻越打越勇,再耗下去沒好處。
當天中午,達延汗下令撤軍。朱厚照見蒙古人要走,立刻組織明軍追擊。可追了沒多遠,天突然刮起大風,沙塵漫天,連路都看不清。朱厚照怕中埋伏,只好下令停止追擊。
這場打了五天的仗,終于結束了。
五、67 人傷亡?被篡改的歷史
朱厚照帶著大軍回到北京,興沖沖地跟文官們說:“這次咱們打贏了!蒙古人以后不敢隨便來了!”
可等史書編出來,他傻眼了 ——《明實錄》里寫:“應州之役,明軍亡 52 人,蒙古亡 15 人,總亡 67 人。”
這數字離譜到讓人發(fā)笑。10 萬人打了五天,就算是兩邊站著對罵,也可能有人中暑、摔跤受傷,怎么可能只死 67 人?
背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是文官的報復。朱厚照不上朝、躲在豹房、還不聽勸諫硬要親征,文官們早就不滿了。他們覺得朱厚照這是 “玩物喪志”,就算打了勝仗,也得給他 “潑點冷水”。
起居注官沒去戰(zhàn)場,只能靠官員們的口述記錄。這些官員大多不認可朱厚照,干脆把傷亡數字往小了寫,意思是 “這場仗根本沒打多兇,就是你瞎折騰”。
更過分的是清朝修《明史》時的篡改。清朝是從明朝手里奪的天下,為了證明自己 “天命所歸”,就得把明朝皇帝寫得越差越好。
《明史》里寫朱厚照 “耽樂嬉游,昵近群小”,把應州大捷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還沿用了 “67 人傷亡” 的說法。他們就是要讓后人覺得:明朝皇帝都是昏君,明朝軍隊都是廢物,清朝取代明朝是理所應當。
可歷史藏不住真相。有學者研究過應州大捷,根據明朝邊軍的糧草消耗、武器損耗,還有蒙古后來的記載推算,真實傷亡遠不止 67 人。
![]()
比如明朝邊軍戰(zhàn)后上報的 “軍械損耗” 里,光是箭就用了 10 多萬支,火炮炮彈用了 3000 多發(fā)。要是只死 67 人,根本用不了這么多武器。還有蒙古的記載,說達延汗這場仗 “損兵折將,士氣大落”,后來沒過幾年就病死了。
合理的推測是,明軍傷亡大概 4000 人,蒙古傷亡 3 萬多人 —— 這個數字符合古代戰(zhàn)爭 “攻城方傷亡大于守城方” 的規(guī)律,也符合雙方的兵力、戰(zhàn)術情況。
六、被低估的勝利:安定邊境幾十年
應州大捷的意義,遠比史書上寫的重要。
達延汗經此一敗,元氣大傷。他本來想靠這場勝仗鞏固自己的地位,結果反而讓蒙古部落看到 “明朝不好惹”。1519 年,達延汗病死,他統一的蒙古又分裂成幾個部落 —— 沒人有能力再組織大規(guī)模入侵了。
從那以后,明朝的北方邊境安定了幾十年。以前蒙古人年年秋天來搶糧食,老百姓只能躲進山里。打完應州大捷后,老百姓能安心種地,邊關的城鎮(zhèn)也慢慢恢復了熱鬧。
有個邊民在日記里寫:“自大將軍(朱壽)打了勝仗,蒙古人三年沒來了。今年收的糧食多,能給孩子做新衣服了。”
朱厚照雖然沒當多久皇帝(31 歲就去世了),可這場應州大捷,成了他執(zhí)政生涯里最亮眼的一筆。他不是完美的皇帝,貪玩、任性,可在打仗這件事上,他沒掉鏈子 —— 他敢上戰(zhàn)場,能指揮,還能跟士兵同甘共苦。
后來有人說朱厚照 “瞎指揮”,可要是真瞎指揮,2 萬明軍怎么能打贏 5 萬蒙古精銳?要是真沒本事,士兵們怎么會愿意跟著他拼命?
七、結語:別被史書騙了
應州大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歷史記錄不一定全是真的。
文官的偏見、朝代的立場,都會讓歷史變得 “失真”。67 人的傷亡數字,更像一個笑話,卻被寫進了正史,騙了后人幾百年。
那些在應州戰(zhàn)場上戰(zhàn)死的明軍士兵,他們不是 “67 人” 里的一個數字,而是有名字、有家人的普通人。他們?yōu)榱吮Wo邊境,拿著武器跟蒙古人拼命,不該被這么輕視。
![]()
朱厚照也不是史書里那個只會玩的昏君。他有缺點,可也有優(yōu)點 —— 他的軍事眼光、他的勇氣,都該被客觀看待。
歷史從來不是 “非黑即白” 的。一場 “10 萬人對砍 5 天只死 67 人” 的仗,從來不是 “請客吃飯”,而是無數人用生命換來的勝利。我們讀歷史時,要多問幾個 “為什么”,多想想背后的原因,才能離真相更近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