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Tess
公眾號| Tess外貿Club(Tess_2006)
01
有小伙伴發來求助:
![]()
案件背景簡要復盤:
1.Daniel是SOHO,他的香港公司收匯,通過大陸出口代理公司代辦出口退稅。
2.合作模式為:大陸的出口公司先行墊稅,Daniel只需支付合同金額-退稅+代理費。
3.Daniel的供應商(東莞億辰)破產且欠稅,導致該票208.9萬的發票未完成繳稅環節。
4.Daniel與代理公司有三方協議,將供應商(工廠)也綁入合同責任主體。當前億辰已破產,基本無法補繳。
4.出口代理公司因此拿不到27.1萬退稅,要求Daniel補交。
問題核心:工廠已破產無力追償,是否有辦法讓 Daniel 避免或降低損失?
02
Daniel內心可能是這么想的:
我不是開票人,也不是欠稅人,我做的每一筆交易都有合同,出口公司和工廠也都簽字了。
工廠出了問題,發票沒繳稅,退稅失敗,憑什么要我來兜底27萬?
這種“無辜感”是真實的,也是普遍存在于無數SOHO身上的一種心理狀態,問題是,在現實中,合法不等于無責,老實也不等于安全。
先說答案:
不可能完全免責,但可以掙扎一下。
“利益共同體”這個詞聽起來模糊、溫和,但在合同語境下,它往往被法院解釋為“風險共擔”關系。
尤其當合同全文中出現以下幾種表達時,法官會直接認定為共同經營或合伙性質:
- “三方構成利益共同體,對退稅、報關、結匯等環節所產生的風險共同承擔責任。”
- “任何一方的違約導致退稅無法完成的,由利益共同體共同承擔損失。”
可惜的是,他們簽的合同就是這么寫的。
![]()
工廠(東莞億辰)破產 、未繳稅,導致退稅失敗;
因為和SOHO是利益共同體,責任會自動傳遞給SOHO(Daniel)。
從法理上,進出口公司可以主張SOHO與工廠在此票業務上共同受益自然也共同承擔退稅失敗的風險。”
換言之,即便Daniel并非直接行為人,也會因合同連帶而被要求補交。
03
這份合同的陷阱在于“文字連帶”,不是“法律連帶”
第8條把“乙方和丙方承擔”并列寫在一起,看似把SOHO也綁進了風險,可是沒體現一些重要的東西:
1、連帶賠償;
2、乙方應補繳稅款或退稅差額;
3、乙方承擔的范圍和比例。
在司法實踐中,這種模糊條款屬于免責延伸寫法,法院一般會這樣解釋:
若乙方在退稅過程中存在過錯(如延誤、提供虛假資料、未按時配合),則需承擔相應責任;
若退稅失敗原因與乙方無關(如工廠欠稅、破產),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商量賠償金額。
也就是說,Daniel不可能免責,但最終要交多少錢,可以bargin一下。
04
通過這個案例,希望那些想拿退稅的SOHO和貿易公司認清楚一些事情。
一、退稅資格不在你手里的問題。
不管你付了多少代理費、簽了多少合同,稅局只認誰報關、誰退稅。
退稅權、退稅款、退稅風險,全部屬于出口公司。
出了問題,你沒有權利去稅局溝通,代理公司卻能拿合同中的“你是共同體,要分擔損失”。
你要記住:退稅權不在你手里,所有“代退稅”協議,本質上是靠信任在支撐。
二、“利益共同體”是最危險的文字陷阱。
很多代理公司喜歡在合同里寫“三方利益共同體”,看起來大家同舟共濟,實際上是代理公司免責,風險全給你。
像這份合同里寫的:
“未通過退稅部門驗證導致不能退稅的,損失由乙方和丙方承擔,與甲方無關。”
這句話就是選在中間手頭上的刀,一旦工廠出事,退稅失敗,代理公司一句“與我無關”,賬就自動落在中間商頭上。
建議拒絕簽這種條款,只要合同出現“共同體”、“共擔風險”、“連帶責任”,都要立即要求改成“各方獨立承擔各自責任”。
三、工廠欠稅=退稅斷鏈
退稅的邏輯很清楚:
工廠開票 → 工廠繳稅 → 出口公司申報 → 稅局退稅。
任何一環斷掉,整條鏈都作廢。
而工廠的納稅狀態,往往是SOHO最不了解的。
一旦工廠欠稅、被列為異常戶,這張發票就無法退稅。
最后出口公司拿不到錢,就來找你。
如果你真想要怪哪地方成為利益共同體來,一定是建立在絕對信任的情況下,或者對對方知根知底。
四、“墊稅模式”是雙刃劍
很多代理公司號稱“先墊稅、后退稅”,聽起來貼心,其實是風險倒灌。
一旦退稅失敗,他會說:“我墊的錢拿不回來了,你得補。”
稅局不會幫你說話,你也拿不到退稅款,反而要掏錢給別人填坑。
真正安全的做法是:堅持退稅到賬后再結算,或者要求代理公司提供保證金或保險機制,一旦涉及“墊稅”,必須寫清楚:
退稅失敗風險不由SOHO承擔。
五、外貿人要有自己的退稅閉環
靠別人退稅永遠是被動的。
只要鏈條不在你手里,別人出事,你都可能被帶走。
當SOHO有了一定規模,就該建立自己的合規體系:注冊大陸公司,拿一般納稅人資格,自己報關、自己退稅。
固定供應商、固定出口渠道,穩定、透明、可控。
真正成熟的外貿人,不靠別人退稅吃飯,靠的是自己掌握主動權。
再說點題外話:
后來我問那位求助者,為什么要簽這么一份合同,把自己和工廠綁在一起。
他說,那家工廠還跟上市公司合作,看起來很有實力。
聽到這句話,我的內心是很呵呵的。
從商業邏輯上講,上市公司有議價權,中小企業只有求生欲。
很多人判斷一個企業靠不靠譜,只看它“跟誰合作”,卻不看它“能不能活”。
我個人認為,中小企業給大公司或者上市公司供貨不代表安全,反而往往意味著賬期極長、現金流緊繃、風險極高。
那些大公司壓款、拖賬是常態,中小工廠一旦撐不住現金流,第一個倒下的,就是他自己。
說得殘酷一點,能給上市公司供貨的中小企業,不一定厲害,可能只是還沒死。
所以,當一個SOHO因為對方看起來很大就放松警惕。
總結一下:
退稅看起來是財務問題,其實是控制權問題。
控制在別人手里,退稅鏈一斷,稅退不下來,錢也不是你的,但責任可能是你的。
聰明的外貿人,不會去做誰的利益共同體,而且知道如何做風險絕緣體。
今天就這樣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