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他把一群孩子單獨留在房間里,給每人一顆棉花糖,并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能忍住15分鐘不吃,我就會再獎勵你們一顆。”
結(jié)果,有的孩子立刻就吃了,有的孩子掙扎了幾分鐘也放棄了,只有少數(shù)孩子,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地忍耐到了最后。
數(shù)十年后,米歇ル追蹤回訪了這些孩子。
他震驚地發(fā)現(xiàn),那些當年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后在事業(yè)成就、人際關(guān)系和身心健康等各個方面,都全面碾壓了那些忍不住的孩子。
不需要家財萬貫,不需要頂級人脈,僅僅是童年時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內(nèi)在特質(zhì),就早已為他們未來的人生,埋下了關(guān)鍵的伏筆。
不禁想起發(fā)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在多年前提出的那個洞見:“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yǎng)出能夠獨立思考、不接受現(xiàn)成事物的人。”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深刻剖析了那些真正能夠塑造未來的深層特質(zhì),并記錄到了他的著作《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一書中。
教育家李希貴讀完這本書后感慨:“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變得百分之百的‘聽話’。”
平庸,是“聽話”的孩子最大的宿命。
一個家庭最高級的遠見,就是守護好孩子身上那些看似“不正常”的特質(zhì)。
![]()
01 愛“抬杠”的孩子,有批判性思維的雛形。
書中,皮亞杰提到了一個概念,叫作“去中心化”。
他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心智成熟的關(guān)鍵,就是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盲目聽信權(quán)威的思維定式,開始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而這個過程,最初往往表現(xiàn)為“抬杠”和“反駁”。
他會質(zhì)疑“為什么太陽會下山”,會挑戰(zhàn)“為什么我必須聽你的”,會反駁“我認為你說的不對”。在父母看來,這是頂嘴,是挑釁,是“翅膀硬了”。
但實際上,這是他在用自己稚嫩的大腦,構(gòu)建獨立的邏輯世界。
就像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
他從小就是一個讓老師和父母都頭疼的“問題孩子”。他會當眾質(zhì)疑老師的教學方法,會拒絕完成他認為“愚蠢”的作業(yè)。別人都覺得他是個不服管教的“刺兒頭”。
但正是這份從小就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不盲從于既定規(guī)則的“反叛”,讓他日后能夠顛覆一個又一個行業(yè),創(chuàng)造出改變世界的產(chǎn)品。
不管一個孩子表面多么“難管”,一旦他開始用“為什么”和“憑什么”來對抗世界,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就已經(jīng)開始覺醒。
![]()
02 有點“自私”的孩子,有清晰的個人邊界。
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過一個現(xiàn)象,叫“討好者姿態(tài)”。
她發(fā)現(xiàn),很多成年人之所以活得疲憊不堪,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期沒有被允許擁有自己的需求和邊界。
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學會分享”“要懂得謙讓”“不要麻煩別人”。于是,他們唯一的生存策略,就是壓抑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他人的期待。
而那些從小就敢于說“不”、敢于捍衛(wèi)自己玩具的“自私”的小孩,其實是在進行最重要的人格建設(shè)——建立“心理邊界”。
就像投資家沃倫·巴菲特。
他曾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成功人士和非常成功人士的區(qū)別在于,非常成功人士幾乎對所有事情都說‘不’。”
這種敢于拒絕、聚焦于自身核心目標的能力,絕非一日之功。它恰恰源于一個人從小就清晰地知道“什么是我的”“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
一旦孩子開始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利,他的自我價值感就已經(jīng)開始萌芽。
![]()
03 不愛“湊熱鬧”的孩子,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作家蘇珊·凱恩在她的著作《安靜》里提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
我們這個時代,過度高估了“外向”的價值,而嚴重低估了“獨處”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那些能言善道、善于交際的孩子才是未來的領(lǐng)袖。看到自己孩子一個人默默地看書、發(fā)呆、擺弄模型,我們就會焦慮,擔心他“孤僻”“不合群”。
但凱恩指出,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從萬有引力定律到相對論,從梵高的畫到肖邦的音樂,都誕生于安靜的獨處之中。
就像偉大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他從小就不愛說話,反應(yīng)遲緩,甚至被老師斷言“一事無成”。他最大的樂趣,就是一個人遠離人群,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實驗里。
正是這份不被打擾的、高質(zhì)量的獨處,讓他能夠進行最深邃的思考,最終發(fā)現(xiàn)了足以撼動整個物理學大廈的秘密。
一個人走向真正卓越的開端,就是擁有與自己深度相處的能力。
當你不再需要靠外界的熱鬧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時,你才能聽到靈魂深處真正的聲音。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人的一切痛苦,都源于他們無法獨自一人待在房間里。”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父母習慣于把孩子的日程表用各種興趣班和社交活動填滿。
到頭來,他們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一個熟練的“社會表演者”,卻剝奪了他成為“思想創(chuàng)造者”的可能。
可總有一些父母,敢于守護孩子那份寶貴的“無聊”和“安靜”。
終有一天,他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那個不愛湊熱鬧的孩子,憑著自己豐盈的內(nèi)心世界,活得比誰都遼闊。
![]()
皮亞杰在晚年總結(jié)道:“兒童身上蘊含著人類未來的全部秘密。”
那些被我們視為“缺點”的特質(zhì)——抬杠、自私、不合群,恰恰是獨立的思想、堅實的自我和深刻的創(chuàng)造力最原始的形態(tài)。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分辨哪些是需要管教的行為,哪些是需要保護的天性。
守護好孩子身上的那一點“刺”,那一點“怪”,那一點“不合群”。
你眼中的那些“毛病”,或許正是他將來能贏過全世界的獨門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