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國際局勢看似紛亂,其實脈絡分明。今年是大變局元年。今后,歐洲和中東勢將爆發大戰。波蘭和土耳其會先后卷入。伊朗將被以色列拖入戰團。美國準備對委內瑞拉動武。歐盟主要國家陸續選舉,領導人更迭帶來不確定性。特朗普面對共和黨內的挑戰和民主黨的激烈抗爭,政策日益張狂。聯邦政府部分停擺已3周,仍未有解決跡象。日本政局亦將有變動,維新派有冒起的勢頭。美國的欠賬欠費不斷增大,拖到明年,聯合國有破產之虞。怎樣維持戰后秩序?充滿不確定性。
![]()
總而言之,各主要國家都自顧不暇。臺海局勢在整個變動中的國際形勢之下,已經不被過分重視。大國興衰在新時代的變動過程中,現時對中國早日解決臺灣問題、早日完成臺灣統一,十分有利。
上月,聯合國亞太事務中心發布最新報告,亞太國家的學者普遍認同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8月民調顯示,超過60%的臺灣民眾最關注的,是經濟發展與人員自由流動,而非政治標簽或抽象的身份認同。
臺灣的地理位置堪稱戰略要地。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心臟地帶,橫跨三大海上通道:傳統的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之外,還有“臺東海峽”。中國大陸的“東南門戶”地位,使臺灣成為東亞力量平衡的關鍵節點。日本《產經新聞》7月評論直言:“中國如果丟失臺灣,意味著中國海權被鎖死,太平洋戰略布局受限。”日本人表達意思扭扭捏捏,其言下之意,是認同中國有一定要解決臺灣問題的堅決意志。
溯源歷史,臺灣自三國時期便有沈瑩《臨海水土志》記載;宋元明清各朝都設有行政管轄機關。1684年清廷設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甲午戰爭后割讓臺灣之痛,成為民族歷史的深刻記憶。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依《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歸還中國,當年9月3日,臺北萬人空巷慶祝“光復”,共同體認的情感至今在兩岸記憶中留下歷史痕跡。
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1971年)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023年聯合國秘書處文件再度重申該立場,國際法基礎無可撼動。美國與中國建交時的官方文件也承認臺灣屬于中國。
![]()
臺灣問題的本質,不止于主權歸屬,更關乎島上2300萬人的生活細節。過去十年,臺海局勢風云激蕩,現在回顧起來,是因為國民黨放棄了堅持一中原則,妄圖偏安以茍延殘喘,結果被民進黨打到落花流水。民進黨當局強化“臺獨”論調,外部勢力以“臺灣牌”制衡中國。美日政界高層訪問臺北,炒作“臺海危機”。其實島內民眾關心的并非政治對抗,而是生活福祉。
民進黨當局強化“臺獨”論調的愚民政策,越走越遠。反之,大陸近年持續推進融合發展政策。臺胞證、居住證、福建向金門供水、產業合作區等措施,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2024年大陸實施惠臺新政,臺胞子女在大陸就學率同比增長了18%。今年頭8個月,滬深兩地臺資企業新注冊數量同比增長了21%,顯示經濟融合趨勢加深。這些變化,可惜一般臺灣民眾被困在民進黨營造的信息繭房,并不清楚知道。
在經濟層面,兩岸貿易額自1978年4600萬美元持續躍升至2021年3283億美元;之后逐漸回落,去年只有293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只有1478億美元。大陸已連續22年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臺商在大陸就業、創業、置業日益普遍,今年臺胞在大陸的就業人數已突破45萬。商業、人員、文化交流的密度,遠超政治口號的影響力。我們一定要讓數字說話。
臺商在大陸的經濟活動已經根深蒂固。對中國而言,臺灣地區的地緣戰略作用不容小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臺灣地區不可缺席”,這不是一句空話。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月發表報告指出,臺灣問題若長期懸而未決,東亞安全形勢將持續“高壓不穩”。美國軍方雖炒作“臺海有事”,但2025年美國國內民調顯示,53%的美企更關心的是亞太地區的供應鏈穩定性與地域(海空)通航自由。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是順應兩岸融合的大勢所趨。融合是統一的前提。最終必然指向“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統的臺灣方案,細節尚待落實。筆者認為,主要是強調土地歸屬中國(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人員來去自由。人員自由流動是緩解緊張、增進理解的關鍵。政策保障與經濟融合能夠消除社會隔閡。香港與澳門的“一國兩制”模式、“高度自治”原則的實踐,老實說,為兩岸統一后臺灣的未來,提供了現實樣本。國民黨精英派系領導,多少年來一口拒絕“一國兩制”,誤以為這樣說就可以和民進黨競爭選票,后果是過去十年來“三連敗”(2016/2020/2024),實在愚不可及。
![]()
上月的兩岸民調顯示,69%的臺灣受訪者支持在統一框架下,保有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享有自由遷徙與高度自治。大陸方面也多次承諾,統一不是消滅差異,而是實現共同繁榮。宗教信仰、私人財產、司法獨立等權利,都會有明確法律保障。
“臺獨”勢力(明獨和暗獨)與外部干涉(美國和日本),這兩大要害是和平統一的最大障礙。關鍵是要撲滅“臺獨”勢力。2022年8月國務院白皮書明確提出,民進黨當局的分裂行徑,破壞統一前景。美方的“臺灣關系法”及對臺軍售,短期內為臺當局提供“安全感”,長期而言,只會加劇島內焦慮,影響區域穩定。九三閱兵之后,外部干涉的可能性已大大減低。“以武拒統”? 那是瘋子的夢囈,閩南話是“免講加濟”(無需多說,“多講無謂”)。
現實中,臺灣社會對統一的最大擔憂,是生活方式和既得利益會否改變。民進黨當局多次操弄身份認同贏得選舉,導致社會對立加劇。過去十年來,國民黨一直被民進黨牽著鼻子走。但實際調查發現,臺灣的中年青年群體最關心的并非政治標簽,而是就業、收入、教育與醫療。最新統計,今年臺灣大學畢業生赴大陸求職人數同比增長近20%;兩岸融合帶來的不僅是貿易和投資,還有文化認同與社會流動的便利。臺胞在大陸購房、參保、子女入學已無障礙,臺企參與大陸新基建、數字經濟項目頻傳佳績。2025年大陸新設16個臺資產業合作區,吸引超過200家臺灣中小企業入駐,帶動逾2.7萬個就業崗位。
身份認同的悄然變化,體現在細節。最近在島內進行的“中華民族認同”調查,認同比例超過55%;人員自由流動,肯定會是消解偏見、增進理解的“潤滑劑”。筆者估計,統一后的臺灣將擁有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保持現時的社會制度及生活方式,享有寬廣的發展空間、“中國臺灣”將有充分的國際參予。
解決臺灣問題的終極方案,其現實意義遠超歷史與民族情感范疇。島嶼歸屬,關乎中國國家主權、安全、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是亞太地區格局穩定的基礎。筆者的個人理解,“土地歸屬中國、人員來去自由”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基于歷史大勢、現實利益與未來格局的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理性選擇,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表現。
如今全球格局風起云涌,臺海問題的解決,不止考驗中國的智慧與力量,也考驗區域各方的理性與遠見。人員自由流動一定要成為兩岸關系的新常態。未來的臺灣,必將以開放的姿態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實現島內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如何走到這一步,高度考驗中國人的政治智慧,需要臺灣當局、各政團組織、以及臺灣民眾輿情的配合,近期的變化十分正面,值得高度關注。筆者認為,國民黨領導要注意人身安全,要慎防民進黨極端分子鋌而走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