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器械類敷料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達201.4億元,2020-2025年年復合增長率為37.0%。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日前,綻妍生物在新三板基礎層掛牌。雖然綻妍生物尚未啟動上市輔導,但市場普遍預期掛牌新三板或是瞄準了北交所。
2024年,醫美面膜為綻妍生物貢獻了2.51億元收入,占比超過4成。例如綻妍生物的“重組貽貝粘蛋白水凝膠敷料”“重組膠原蛋白修護無菌敷料”均是適用于激光、光子嫩膚等醫美術后的創面護理。
事實上,“醫美面膜”誕生已有7年了,當時一橫空出世便籠絡人心。隨之整個醫用面膜賽道迅速膨脹。
1
直擊人心的“醫美面膜”
近期,綻妍生物聯合青眼情報發布《中國科技面膜趨勢與膜布標準白皮書》,調研1018份樣本,樣本覆蓋全性別、18-55歲各城市消費群體。
該白皮書數據顯示,在醫美項目后兩周期內護理方案,選用械字號醫用敷料快速修護的占比為47.45%,搭配修護型護膚品的占比為61.1%;未嘗試過醫美項目的占比17.58%。
![]()
依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規定,消費者所稱的“械字號面膜”實質上為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按風險程度由低到高劃分,可分為第一類、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其中要求聲稱無菌的最低為第二類醫療器械。
國家藥監局多次發文提示應警惕面膜消費陷阱,明確表示不存在“械字號面膜”這一說法。
伴隨著2021年國家藥監局發布《第一類醫療器械產品目錄》,宣告了第一類醫用冷敷貼徹底退出市場。
所謂“醫美面膜”,即“醫用皮膚修復敷料”或“醫用冷敷貼”,屬于醫療器械范疇,主要用于激光、刷酸等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損傷的臨床操作術后皮膚屏障的修復,功效主要為特定情形下的鎮定、舒緩、角質層水和保濕。
![]()
醫用敷料等專業稱呼遠沒有“醫美面膜”直擊人心。因為有醫又有美,模糊了化妝品和醫療器械產品邊界的“醫美面膜”受到追捧,順勢將其使用場景從醫美機構拓展到了千家萬戶,用戶群體極速擴容之下,面膜廠商嗅到了商機,積極謀求“械字號”,行業泥沙俱下。
有別于化妝品的審批注冊路徑,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拿到的是械字批號,在市場上,也有“械字號面膜”一說。
2
醫美市場面膜增長飛快
輕醫美的走紅是所謂“醫美面膜”受到市場歡迎的前提,而小紅書、抖音等豐富的線上營銷渠道是關鍵推手。
國民輕醫美消費意識迅速覺醒,相對于高客單價、重決策的手術美容項目,大批求美者更青睞被稱為“午餐美容”的輕醫美項目。
根據《2024年度輕醫美消費趨勢白皮書》2024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預期超過3000億元,輕醫美市場貢獻過半,已經超過重醫美市場,成為醫美中主流的美容方式。
在求美者完成光子嫩膚、激光祛斑、熱瑪吉等輕醫美項目后,緊接著就要進行皮膚的修復。這催生了更為廣闊的醫美級別護膚品市場,醫用皮膚修復敷料率先獲益。
在中國專業護膚品領域,按注冊類別分類,醫療器械類敷料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2.3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1.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05.7%。預計2025年規模將達201.4億元,2020-2025年年復合增長率為37.0%。
可見,醫用面膜市場增長快、空間大。
當下,醫用面膜仍熱度不減。僅僅是抖音這一個平臺,“醫用面膜”話題的播放次數就達到了1.4億次播放。各路明星達人紛紛在各個社交平臺為醫用面膜站臺。
![]()
按產品形式分,專業皮膚護理產品分為貼片類和非貼片類,其中貼片類是指通過片狀膜布等材料將精華液/成分液敷貼于皮膚上的產品,通常具備清潔、保濕、祛斑、美白、抗皺、修護、舒緩、祛痘等功能。按不同監管體系,又可以分為敷料貼類和貼、膜類(功能性護膚品)兩種。一般而言,“醫美面膜”即醫用敷料貼片。
萬聯證券數據顯示,中國貼片式醫用皮膚修復敷料市場集中度高,市占率(按銷售額計算)排名前7的品牌占據了全市場接近70%的份額,包括敷爾佳、創福康、可復美、榮晟、芙清、綻妍、可孚。
這一銷量的增長離不開信息渠道的變革以及Z世代消費大軍的加入。調查數據顯示,作為互聯網原住民,48.3%的Z世代獲取美妝護膚信息的渠道是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41.1%的人則是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
越來越多的求美者選擇了輕醫美項目,也就有更多人接觸到了貼片式醫用皮膚修復敷料,便利的線上分享平臺成為產品口碑裂變的渠道,“醫美面膜”成就一個龐大的市場。
3
用營銷打穿C端
相較于妝字號面膜,醫用敷料的利潤空間更大,單片價格在20~50元左右,甚至更高。這導致在醫用敷料生產環節,灰色經營空間也快速增大。
中國醫療器械在監管上實行分類管理,按風險程度由低到高,依次分為第一類(I類)、第二類(Ⅱ類)和第三類(Ⅲ類),此前,醫用敷料可以在任意一類中注冊備案。
相較于門檻較高的二類、三類醫療器械證,不少化妝品生產工廠會通過中介申請醫用敷料一類證。據美商社調查發現,醫用敷料自有品牌產品方只需注冊10類醫療器械類商標品牌,設計完成后交給代工廠完成貼牌制作,品牌方搖身一變成為委托方,就能以總經銷的身份來銷售所謂“械字號面膜”。
敷爾佳,正是通過收購手握批證的哈三聯全資子公司哈爾濱北星藥業有限公司,從經銷商身份轉正為醫用敷料生產商。
《大美界》對主流的醫用面膜進行了調研,發現市場上取得三類臨床器械備案的依然是少數派。
![]()
目前國內的醫用敷料市場是二八法則,幾家頭部企業占據了大部分市場,其產品合規程度更高。
以敷爾佳為例,其產品矩陣主要包括醫療器械和化妝,醫療器械分類中主要有醫用敷料產品,即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白膜、黑膜)、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液(次拋),以及噴霧產品,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液。敷爾佳的白膜、黑膜均已獲批國家二類醫療器械批文。
而創爾生物旗下有創福康、創爾美品牌,前者用于創面的輔助治療,以及痤瘡、皮炎、濕疹等皮膚過敏疾病的輔助治療,后者為化妝品品牌。創爾生物推出的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已經拿到醫療器械三類證,膠原貼敷料則拿到了二類證。
“醫用面膜的概念打出去后,一些‘妝’字號產品假冒‘械’字號產品的虛假宣傳也就出現了。”醫美行業人士韓瀟表示,除此之外,混淆醫療器械證的宣傳也層出不窮。
“從監管層面看,如果以醫療器械的名義銷售,就不得使用‘面膜’這兩個字,如果要以化妝品的名義銷售,就不得宣傳產品具有醫療作用。市場總體還是比較混亂的。”韓瀟說。
“身在械,心在妝”不是長久發展之道。審批流程上合規的二類、三類醫療器械,其營銷宣傳策略需要更加審慎。因為長期以來,醫療敷料都存在包裝模仿化妝品、產品備案/注冊信息與宣傳不符、宣傳夸大失實等問題。
多位醫美行業人士一致認為,核心還是要破解整個賽道“重營銷、輕研發”的怪圈。原因在于,醫用面膜作為醫療器械產品,首先是要保證醫療的安全性,再是要突出其功效的差異化,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
站在當下的節點,作為讓求美者們能變得更美的細分賽道,“醫美面膜”市場依然足夠性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