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和幾個做文旅開發的朋友小聚,聊起了城市更新。
朋友A說,前些年,太多項目從一開始就跑偏了,大拆大建、套殼IP,然后開發商蓋完樓、賣完房,項目就跟甲方一起散了。
“最常見的,就是把幾棟老房子推掉,換成仿古小鎮,再拍兩張效果圖。”
朋友B接過話頭,冷笑一聲,現在所謂的文旅開發,多半都是用“開發”當幌子,搬空文旅投才是真正目標。
他還翻出幾家上市文旅企業半年報,說這年頭真靠項目盈利的鳳毛麟角,前期預算靠感性,中期施工靠趕工,后期運營靠運氣,三年能活下來的,已經算優秀。
聊著聊著,我卻忽然想起今年十一期間住過的一家日本溫泉旅館。
這家酒店位于山口縣長門湯本溫泉街,體量不大,只有40間房。從今天看,長門湯本溫泉街已經慢慢恢復了熱鬧,黃昏藍調燈光美得醉人,但如果把時間倒帶到二十年前,很難想象這條街曾一度冷清到幾乎沒人愿意再投資。
![]()
長門湯本溫泉/旅界實拍
2005年以后,長門湯本溫泉街老掉渣的旅館群逐漸失去活力,街道空了下來,浴場的燈也常年熄著,一如今天國內的很多“空心村”。
2016年,長門市政府決定重新啟動這個地方,他們請來東京的城市更新團隊做規劃,并提出一個不那么新鮮,但執行難度極高的目標,要把溫泉街變成一個可以漫步、停留的小鎮。
怎么做?
就在這個階段,星野集團董事長星野佳路受邀進入整個“再生計劃”的評審團隊。當這位日本酒店界經營之神站在長門湯本溫泉街盡頭,看到整條街都愿意參與共建,而并非只是期待一個酒店品牌降臨,他拍板了。
二
改造長門湯本溫泉,起初,星野佳路的核心抓手只有一個,讓酒店融入到當地的文化里,把酒店做成老街的接口。
對住客來說,這些地方都像是旅館的一部分,對街區來說,這些資源又是流動的,可共享,可進入的。
長門政府項目的第一階段“街區協同”動作也很實在。他們把街口那座年久失修的公共浴場恩湯拆掉重建,換上更有質感的木結構外立面和全新的泉水系統。
此外,政府在音信川兩岸做了一整條緩坡步道,游客不用再穿越車道,河岸變成主角,親水階梯、夜間燈光和指引系統慢慢形成可漫步的主動線。
川床平臺從景觀變成可以實際坐下來的場所,燈光也換了色溫,晚上的街區可以慢下來。
與政府項目配套,酒店做的是編排與服務移植,服務人員為客人帶上器皿和熱水,把一套可移動的茶點服務搬到河邊。客人坐在水面邊緣看人來人往,體驗完全不同。
旅館付出的主要是人手、器物和時間,產出的卻是高記憶度的場景,這就是把公共文旅產品做成私域體驗的典型做法。
最細的那一步,則是把旅館與溫泉街景觀之間的節奏串起來,不再各說各話。
街區負責重資產與保養,比如河岸平臺、步行道、公共浴場、燈光系統,酒店則把錢花在動線、美學和移動服務上,把人的體驗線拉順。
街區上的每家店不必全能,更不會都賣千篇一律的紀念品,住客走了一個來回,記憶會把那條河、那間浴場、那杯咖啡記到這次住宿里,街區的資產也完成了價值轉化。
從入住感官來講,那幾天,我們和孩子都玩得很開心,看到了這家旅館如何影響一條街,一個街區又如何順著一家旅館的節奏活過來。
沒有推土機與大拆大建,只是從旅館門口開始,燈亮了,街就慢慢有人了。
三
當我講完日本酒店與當地市政府之間的“街區協同”故事,朋友們頻頻點頭,覺得這才是文旅共生的理想狀態。
但他們很快又嘆了口氣:“熙少,你說,國內很多地方山水條件其實不比日本差,怎么總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
我想了想,問題也許出在這四個字上:看不下去。
我們修了太多路,卻到處都是“我在XX很想你”的網紅路牌,做了太多斥資上億的浮華夜游,卻不在意光打在哪里,餐飲動線東一榔頭西一棒,文化IP東拼西湊,最后游客只能靠拍照來制造“到此一游”的存在感。
美學不統一、運營不協同,是很多文旅項目難以讓人停留的根本原因。
在長門湯本溫泉街,你會發現街區導視的字體、色溫、材質彼此呼應,連酒店的手繪地圖都能與路邊標識精準對照,夜間的燈光也很克制,色溫柔和,沒有炫技。
![]()
這是審美與規則的共享,降低了游客的認知負擔,也讓街區變得宜居起來。
回國十幾天了,我還記得自己入住的那個下午。
午后,初秋陽光有些斜,落在旅館門前的碎石地上,泛出點點亮色。
整座旅館建筑貼著河道,深色立面低調內斂,屋檐低垂,幾乎與周圍住宅融為一體,穿著輕便制服的服務員送上茶水,沒有太多語言,動作之間卻透著一種安靜的迎接感。
看著窗外光影慢慢西移,我忽然意識到所謂的“街區重生”,其實也是日式物哀里最動人的部分。
不僅設施配合相得益彰,酒店、餐飲商家與當地店鋪運營上還有時段協同,這與很多國內文旅古鎮常見的你爭我奪、零和博弈截然相反。
晚餐前后的散策線路、燈籠點亮的起止時間、恩湯的擁擠指數、烤Soba餐廳的營業時間……酒店會按這些節奏來編排住客的出行,避開擁堵,也避免冷場,讓整條街的時間線流動得像一首慢歌。
由此,街區協同這個詞聽上去像政策文件,其實最動人的地方,是它落在日常的密度上。
住客不需要提前做功課,街區不需要爭搶眼球,一切都像光照下來一樣自然。
日落后燈亮起,大家往河邊走,咖啡館開始煮夜里的第一壺豆子,也有人只是住在附近的民宿,但路線是共享的,體驗是互通的,氣氛是一致的。
那天晚上,我在酒店的咖啡鋪里坐著,旁邊是一位工作人員正給另一組客人遞地圖。
她說的話我聽不太清,但她的手指正對的是橋對面那塊平臺,應該又在推薦大家過去坐坐。
后來,我們聊起這個地方的變化,她提到很多最初是關著門的鋪子,這兩年陸續都開了,街熱了,其他人也慢慢愿意上場。
無需酒店多說什么,這條街區正在替它解釋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