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那是一個讓王碧奎終生難忘的日子。臺北馬場町刑場的槍聲,如同一把利刃,無情地劃破了她平靜的生活。她的丈夫,吳石將軍,倒在了血泊之中。而此時的王碧奎,已被關押了七個月之久。在那黑暗的牢房里,她親眼看著丈夫被帶走,卻連最后一面都未能見上,連一封遺書都未曾拿到。
![]()
牢房里的生活,如同人間煉獄。水牢里,她不能睡覺,也沒有飯吃,特務們輪番上陣,對她進行審訊和威脅,試圖從她口中掏出更多的信息。但王碧奎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她什么也沒說。在她的心中,自己的丈夫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他不會做錯事。那些復雜的政治斗爭,她或許并不完全明白,但她堅信丈夫的選擇。
為了營救王碧奎,陳誠等人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陳誠是吳石將軍的故舊,他親自下場,向蔣介石求情,甚至繞開蔣介石,直接向毛人鳳、谷正文、王東原等人施壓,還親自寫了保人信。經過整整七個月的努力,1951年初,王碧奎終于被特赦出獄。然而,此時的她,已經被折磨得不成人形,身體和精神都遭受了極大的創傷。在獄中惡劣的環境下,她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終身未能治愈。
![]()
出獄后的王碧奎,并沒有迎來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她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開始了艱難的生活。由于吳石將軍被認定為“匪諜”,他們一家受到了人們的排擠和歧視。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中學,他們失去了父親,也失去了原本的好名聲,母親還是“匪諜家屬”,這讓他們在學校里備受欺負。女兒吳學成書沒讀完,15歲就不得不出去打工,19歲便匆匆嫁人。
為了養活孩子,王碧奎只能靠為人洗衣、縫補來維持生計。微薄的收入,讓他們的生活捉襟見肘。她常常忙到深夜,累得直不起腰,但她從未放棄過。她始終記得丈夫的話:“知識能讓人看清路。”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她都堅持送孩子上學,希望他們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王碧奎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丈夫留下的遺書。她將遺書當作最珍貴的寶物,小心翼翼地保存著。每年清明,她都會帶著孩子趕到臺北郊外的寺廟,為吳石將軍上香。寺廟中,存放著由族侄冒險領回的吳石將軍的骨灰。在那里,她靜靜訴說著對丈夫的思念,回憶著曾經的點點滴滴。她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知道,她要守護丈夫眼睛里曾有過的光。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漸漸長大。1980年,吳石在臺的兒子吳健成赴美留學,王碧奎也跟隨他前往美國定居。而此時,吳石將軍在大陸的兒子吳韶成和女兒吳蘭成,也在組織的關心下,完成了學業,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1982年,大陸的吳韶成和吳蘭成赴美探親。在臺的吳學成得知消息后,也從臺灣趕到美國。經過幾十年的骨肉分離,王碧奎終于與自己的四個子女團聚了。那一刻,他們相擁而泣,淚水里飽含著對過去苦難的感慨,也充滿了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然而,團聚的喜悅背后,也存在著一些隔閡。在臺灣長大的弟妹,對父親當年的選擇并不理解;而在大陸長大的兄姐,心中也壓抑著多年的沉默。但當弟妹們親眼看到祖國的變化,看到父親在1973年就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的榮譽時,他們開始理解父親當年的抉擇。
1990年,吳石將軍的骨灰盒由在臺的女兒吳學成從臺灣帶回大陸,交給了兄長吳韶成。王碧奎去世的次年,也就是1994年,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吳石將軍和王碧奎的兒女終于了卻了二老的心愿,將他們合葬于北京香山公墓。
![]()
葬禮上,吳石將軍和王碧奎女士的親屬以及生前好友接近百人,從世界各地趕來,傾訴他們埋藏多年的情感。農業部原部長,吳石將軍生前好友何康致完悼詞后,老淚縱橫,在場所有人無不唏噓。吳石將軍和王碧奎夫人的漢白玉墓碑后面,刻有一段大約250字的碑文,言簡意賅地勾勒出了吳石將軍一生的大致經歷。抗戰勝利后,吳石將軍反對內戰,致力于統一大業,于1950年6月10日遇害于臺北,時年57歲。如今,他與夫人王碧奎,終于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得以安息。
王碧奎的一生,是充滿苦難與堅韌的一生。她在丈夫犧牲后,經歷了牢獄之災、生活的艱難困苦,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對丈夫的愛和對家庭的責任。她的故事也激勵著后人在面對困難時,要堅守信念,勇往直前。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