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空巢老人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昨天刷手機,看到一條讓人心里發堵的新聞。
某村一位89歲的老人,獨自在家中去世了,整整三天才被別人發現。
看到這,我腦子里全是老家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人,那些一個人守著空房子的背影。
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真的等不到天亮了。
走進今天的農村,你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空。
這種空不是物理上的空,而是人氣上的空。
年輕人呢?
要么在城里打工,過年都不一定回得來;要么在縣城里買了房,沒事輕易不回來。村子里剩下的,基本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還有一些留守的婦女和孩子。
村里的老房子也一年比一年破了。
那些小時候熱鬧的小賣部、理發店,現在要么門上掛著鎖,要么改成了麻將館。連村小學都撤了,現在的孩子每天都坐校車到鎮上,來回一個多小時甚至更多。
這就是農村的現狀——房子在、地也在,人卻沒了。
對于老人來說,每年最熱鬧的就是過年那幾天。
這幾天,外出的年輕人都拖家帶口回來了,村子里一下子就就活了過來。家里有笑聲、有哭聲,還有孩子們滿院子瘋跑的身影。
此時,老人們忙前忙后張羅著,心里是真的開心。
可這種熱鬧能維持多久?
過了正月十五,村子就又開始一點點地空下來。
先是外地的兒女要趕回去上班,然后縣城的也回去了,最后連在本地打工的也走了。
老人們站在村口,看著兒女的車漸漸開遠,只能揮手、再揮手。直到車影全都看不見了,才開始慢慢轉身,走回那個又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的家。
從熱熱鬧鬧到冷冷清清,這個落差太大了。
很多老人在這個時候都會掉眼淚,雖然他們從來都不說。
對很多農村的老人來說,過日子其實就是一個字——等。
他們等天亮、等兒女的電話、等村醫來巡診、等快遞小哥來送降壓藥......
只是等著等著,有些人就等到了大限。
他們的一天是怎么過的?
很多人天不亮就醒了,起來后就在院子里轉轉,看看自己種的那幾棵菜,然后再喂喂雞。早飯隨便應付兩口,然后就開始坐在門口——
看著村里偶爾路過的人,看著偶爾開過去的車,一坐就是大半天。
手機是他們聯系外面的唯一方式,可年紀大了,手機那些功能根本就搞不明白。
打個電話要戴著老花鏡,一個號碼都要按半天。想給在外地的孩子發個信息?不會打字,語音又怕打擾孩子工作。
村頭老王,老伴再去年就走了。現在的他,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到小賣部坐著,跟其他老人聊天。
聊什么呢?
身體怎么不行了,孩子多久沒回來了,誰家的老人又走了......
只是,越聊越覺得沒勁、越聊越覺得活著沒意思。
有些老人喜歡養貓養狗,甚至養雞養鴨。
動物雖然不會說話,但好歹有個陪伴,有個念想。可一旦這些小動物死了或者跑了,老人那個傷心勁,可能怎么都緩不過來。
還有些老人天天都在打牌。
他們不是為了贏錢,而是實在太孤獨了。只有坐在牌桌上,他們才能感覺自己還活著,才能暫時忘掉被兒女遺忘的感覺。
農村老人最怕的不是死,是生病。
身體不舒服了,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趕緊看醫生,而是扛著。為啥?因為怕花錢,更怕給孩子添麻煩。
村衛生室條件有限,稍微嚴重點的病就得往縣里跑。但去一趟縣醫院,光路費就得幾十塊,醫藥費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有新農合能報銷一部分,但自己掏的那部分對這些老人來說確實不是小數目。
更心酸的是,很多時候老人去醫院都沒人陪——
叫孩子?孩子在外地,叫回來一趟不容易;叫鄰居?鄰居也都是老人,自己都照顧不過來。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常常拖著病體自己去縣里看病,想想就心酸。
所以,有些老人干脆不去看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沒救了。等孩子急匆匆趕回來時,往往已經來不及了。
但這也不能怪孩子,因為現實實在是太難了。
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自己就是漂著的。
房租、孩子上學、日常開銷,哪樣不要錢?想把老人接過來照顧,可城里房租那么貴,老人又住不慣。
在縣城買了房的稍微好點,但也有難處。
工作壓力大,孩子要上學,房貸要還。老人生病了是能趕回去,但平時照顧真的顧不過來。
最糾結的是在本地工作的。
離家近、照顧方便,可收入卻很低。面對老人的醫藥費和護理需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養兒防老?
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四個字越來越沉重。
如果說有兒有女的老人是孤獨,那沒兒沒女的老人就是絕望了。
他們被叫做“五保戶”,政府管著他們的基本生活。
可精神上的慰藉呢?生病了誰照顧?走了誰料理后事?
村里還有些老人,原本有孩子的,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沒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加上晚年沒人依靠的絕望,這日子怎么過?
說到養老,城鄉差距是在是太大了。
城里老人雖然也有各種問題,但起碼基礎設施全:社區衛生站就在樓下,公園里有老伙伴一起鍛煉聊天,平時去超市、銀行、醫院也都很方便。
就算孩子不在身邊,生活也不會有大問題。
相比之下,農村老人享受的資源就少太多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醫療條件差......想參加個老年活動?要么沒有,要么太遠。
有人說,讓農村老人進城養老吧。
說得輕巧。
生活成本高不說,環境適應、語言溝通、人際關系都是問題。在農村住了一輩子的老人,突然要適應城市生活,談何容易?
最好的辦法,還是要讓農村建設起完善的養老設施,可這需要很大的投入,更需要時間,有多少老人能等到那一天?
寫到這,我想起了一句老話:子欲養而親不待。
很多人總想著,等我條件好了再好好孝敬父母,等我買了大房子再把老人接過來,等我賺了更多錢再給老人最好的生活。
可時間不等人,生命更不等人。
沒錢不要緊,那就多打幾個電話;
沒時間也不要緊,那就平時多和老人分享分享生活。
只有陪伴多了,老人的心里才不會空。
死亡是必然的,但怎么死卻有很大區別。
孤獨、恐懼中死去,和被愛包圍著離開,差別很大。
人生啊,都只有一輩子,
下輩子,自己和父母,并不會再遇見。
所以,對老人好點吧。
愿他們都能等到天亮,
也愿他們晚年都能有光。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