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科研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的大規模研究引發廣泛關注。
該研究基于美國“青少年大腦認知發展研究”(ABCD)項目數據,追蹤了6554名9至13歲青少年在2016至2020年間的社交媒體使用情況,通過標準化認知測試發現,5.8%呈高度且持續上升使用模式的青少年,在語言、記憶等認知測試中得分最低,而零使用或極低使用組得分最高。
![]()
研究指出,社交媒體的高度互動性使其比被動屏幕時間更耗心智資源,雖無法確定因果關系,但明確了其與認知下降的密切關聯,同時也提及社交媒體在社會連接等方面的正面價值。
這一研究揭示的風險僅是青少年過度刷手機危害的冰山一角。認知層面,持續處理碎片化信息會引發“腦腐”現象,導致注意力碎片化、深度思考能力衰退,正如牛津詞典定義,這種因低質量信息攝入導致的智力衰退,會直接削弱青少年的序列記憶與問題解決能力。
![]()
心理層面,過度使用不僅直接增加抑郁、焦慮風險,還會通過算法推送的情緒性內容裹挾情緒,形成“刺激——沉迷——情緒失控”的循環,而這些心理問題又會進一步損害工作記憶與信息處理速度。
生理上,日均5.5小時的屏幕時間帶來多重傷害。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引發睡眠障礙,長期低頭導致頸椎曲度異常,久坐不動則增加肥胖風險,視力下降在青少年群體中已成為普遍問題。
![]()
社會功能層面,虛擬社交大量替代現實互動,導致青少年溝通能力退化,家庭中因手機使用引發的沖突也不斷加劇,甚至出現被限制使用時的戒斷反應,如心率加快、情緒暴躁等成癮特征。學業上,即時滿足感削弱學習動力,注意力分散導致學習效率銳減,直接造成成績下滑。
![]()
面對這些危害,減少青少年刷手機的教育需構建“家校社”協同體系。學校應將媒介素養納入必修課程,通過拆解熱門內容案例,教青少年識別算法繭房與信息陷阱,從被動消費者轉變為主動審視者,同時開展“數字斷食”挑戰,培養時間管理能力。
![]()
家長需轉變管理思路,用共情替代斥責,通過親子共看優質內容、共同制定使用規則建立信任,例如睡前收起手機、設定每日1——2小時的使用上限,同時以親子運動、共讀等高質量陪伴填補現實情感需求,替代虛擬滿足。
社會層面,平臺需完善青少年模式,不僅設時間鎖更要過濾低俗內容,政府可通過基金扶持知識科普、榜樣故事等優質內容創作,形成健康內容生態。
![]()
此外,可在校園培養“媒介素養小導師”,利用朋輩影響傳遞合理使用理念,同時設立家庭咨詢站點,幫助家長提升“數字管教”能力。
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賦能而非禁止”。青少年大腦的高可塑性意味著科學引導能有效抵御風險,通過培養批判性思維、豐富現實體驗、構建健康內容環境,既能規避認知與心理傷害,又能發揮社交媒體的積極價值。
在數字時代,唯有家庭、學校與社會形成合力,才能幫助青少年在科技便利與成長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守護其大腦發育與全面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