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全球有差不多五百萬匹馬被端上餐桌,法國人燉馬肉湯,意大利人做馬肉香腸,日本人愛吃生馬肉刺身,連哈薩克斯坦的牧民都把馬肉當成年節硬菜。可輪到咱們中國,大街小巷找遍了,也難見一家馬肉館子。這是咋回事?是因為馬肉不好吃嗎?
![]()
馬肉本身真不難吃,它顏色偏深紅,肉質緊實,脂肪少,蛋白質高,口感有點像牛肉,但更細膩些。
在不少國家,馬肉可是正經八百的優質蛋白來源。加拿大、比利時、墨西哥這些地方,馬肉加工產業成熟得很,光是歐盟每年就合法屠宰幾十萬匹馬,出口量也不小。
可反觀國內,別說吃了,很多人一聽“吃馬肉”第一反應是:“那不是騎的嗎?”這種觀念,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說到根上中國人少吃馬肉,壓根兒跟味道沒關系,而是文化和歷史一層層堆出來的結果。自打幾千年前進入農耕社會,馬就在中國人的生活里扮演了特殊角色。它不光是交通工具,更是戰略資源。
你想古代打仗靠啥?騎兵!邊疆告急,皇帝一聲令下,得趕緊調馬隊出征。所以歷朝歷代對馬匹管制極嚴,民間私自宰殺馬匹,輕則挨板子,重則坐大牢。
唐朝律法明文規定,盜殺官馬者判絞刑,宋朝也延續類似制度。久而久之,老百姓心里就形成了“馬不能隨便殺”的潛意識。
![]()
而且馬在中國文化里頭地位太高了,它是“六畜”之一,但又和其他家畜不一樣。牛耕地,豬產肉,羊提供奶和毛,它們從出生那天起就被定位為“食物”。
可馬呢?千里馬、戰馬、赤兔馬,哪個不是英雄的標配?《三國演義》里關羽騎赤兔馬,威風八面;岳飛的戰馬伴他征戰沙場,忠心耿耿。
這些故事代代相傳,讓馬在人們心中早就超越了普通牲畜,成了忠誠、勇猛、速度的象征。你說,這么一個“頂流偶像”,誰還好意思拿去紅燒?
![]()
再往近了說,新中國成立后,雖然農業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早年間馬匹仍是重要的生產工具。東北拉犁、西北馱貨、西南山區運糧,都離不開馬。那時候村里誰家有一匹好馬,那可是全家的驕傲。
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拖拉機、汽車普及,馬才慢慢退出勞動一線。可幾十年的情感積淀哪能說斷就斷?老一輩人看見馬,想到的不是“能不能吃”,而是“有沒有用”。這種情感慣性,一直影響到現在。
![]()
我國現行《動物防疫法》和《畜禽屠宰管理條例》對屠宰馬匹有嚴格限制。正規屠宰場要想處理馬肉,必須經過層層審批,檢疫標準比牛羊肉還嚴。
再加上國內沒有形成規模化養殖馬匹用于食用的產業鏈,成本高、風險大,企業自然不愿碰這塊“燙手山芋”。市面上偶爾出現的所謂“馬肉”,要么是從國外進口的冷凍肉,要么就是打著幌子賣其他肉類,真正合法合規的馬肉供應幾乎為零。
![]()
當然也不是說中國人就完全不吃馬肉,在新疆等地確實有吃馬肉的傳統。當地人會做馬肉腸等特色食品。
但這些習俗集中在局部區域,且多與特定民族或歷史背景相關,并未形成全國性飲食習慣。相比之下,歐洲人吃馬肉更多出于實用考慮。比如19世紀法國鬧饑荒,政府就鼓勵百姓吃馬肉緩解肉食短缺。
日本則是在明治維新后引入西方飲食文化,開始接受馬肉作為蛋白質補充。不同國家的選擇,說到底都是歷史條件和現實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
![]()
從營養角度看,馬肉其實挺優秀,每百克馬肉含蛋白質約21克,脂肪卻只有3克左右,膽固醇水平也低于豬肉和牛肉。它富含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特別適合需要高蛋白低脂飲食的人群。
加拿大衛生部甚至將馬肉列為安全可食用肉類,允許在超市公開銷售。可即便如此優越,它在中國依然難以打開市場,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食物的接受度,從來不只是由營養價值決定的。
![]()
中國人不怎么吃馬肉,不是因為不好吃,也不是因為落后,而是因為我們對馬的情感太深,歷史記憶太重。它曾經陪我們開疆拓土,也曾幫我們春耕秋收。它不是普通的牲口,更像是沉默的老伙計。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