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元祺 編輯|路知遙
品牌向上不『脫軌』,技術『堆料』不『堆價』,供應鏈『頂級』不『頂價』,市場『突圍』不『冒進』。這或許就是零跑『頭文字D』的核心。
![]()
2025年10月,上海浦東美術館的露天場地與浦東美術館的藝術氣質碰撞,零跑汽車在這里完成了一場『不一樣』的發布會——旗艦D平臺技術發布暨D19全球首秀。
這是零跑第一次推出真正意義上的豪華旗艦產品,第一次啟用代言人,也是第一次跳出『大眾親民』的固有印象,嘗試觸碰更高的市場區間。
但與『旗艦』標簽相伴的,并非行業常見的『高價』邏輯,零跑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在后續群訪中明確表示:『零跑還是零跑,堅持「好而不貴」,產品很豪華,價格不豪華,D系列和C系列、B系列一樣,以成本定價格,不會追求更高毛利。』
發布會后,我思來想去,覺得可以用當下的一款流行句式來總結——『價格基礎,配置就不基礎』。
01
品牌向上不『脫軌』
D系列是『高配產品』,不是『高端品牌』
![]()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品牌向上』往往與『價格上探』綁定,不少品牌推出高端子品牌或旗艦系列時,會刻意與原有親民產品線切割,通過溢價塑造豪華形象。但零跑的路徑完全不同,從D系列的定位到定價邏輯,都延續了其一貫的務實風格。
朱江明在群訪中多次強調:『零跑的品牌定位沒有變,D系列不是高端品牌,只是零跑的高端產品,是頂配中的頂配、旗艦中的旗艦,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技術領先、配置領先、性能領先,打造成行業標桿。』
『產品高端化』與『品牌大眾化』的分離,本質是零跑對『科技普惠』理念的堅持——不希望用戶為『豪華標簽』付費,只需要為『真實配置』買單。
為了讓D系列的『高端感』被感知,零跑選擇了費翔作為代言人,這是其品牌史上第一次啟用明星代言。從表面看,『精打細算』的零跑與『殿堂級藝術家』費翔似乎存在反差,但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曹力解釋了背后的邏輯:『精打細算跟請代言人不沖突,我們要提升營銷傳播效率。費翔的專業、敬業,以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實力,和零跑追求「經典常青產品」的邏輯契合,能讓零跑的造車理念更好地傳播。』
![]()
零跑科技副總裁周穎補充道,費翔在發布會上幾乎全脫稿介紹對零跑的理解,這種『低調有實力』的氣質,與零跑『不玩噱頭、專注技術』的形象高度匹配。
『不脫軌』的品牌向上,既避免了原有用戶的認知割裂,也為D系列爭取到了更廣泛的受眾——那些追求『高端配置』但拒絕『品牌溢價』的務實消費者。朱江明坦言:『零跑不區別豪華和非豪華,只是配置高低、產品大小不一樣,D系列更契合對品質的追求,而不是對「豪華品牌」的執念。』
02
技術『堆料』不『堆價』
六大首創技術撐起『百萬級體驗』
![]()
零跑敢說『產品豪華、價格不豪華』,核心底氣來自技術。根據已公布的零跑旗艦D平臺的核心信息來看,該平臺匯聚了六大行業首創技術,從混動、純電到智能、駕控,幾乎覆蓋了用戶感知的所有關鍵維度,而這些技術的落地,大多依賴零跑的全域自研能力。
在混動領域,D平臺打破了『增程車電池小』的固有認知,搭載全球最大的混動電池——80.3度,純電續航超過500公里,同時首創增程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通過無上蓋、無模組的極致集成方案,提升電池箱體積利用率。
更關鍵的是,零跑通過工程創新解決了『大電池』與『空間』的矛盾,曹力在群訪中透露:『我們把排氣管集成到門檻梁里,這是以前沒有車這么干過的,還采用航天級氣凝膠方案,讓排氣管路側向空間縮減65%、垂直空間縮減53%,為電池騰出了寶貴空間。』
此外,零跑與采埃孚聯合開發的『驅動發電一體機』,更是實現了『一機兩用』——需要發電時是發電機,需要四驅時是電動機,朱江明舉例說:『這個創新一下子減重幾十公斤,還省掉了一個電驅和控制器,光這一項就能省幾千塊錢。』
![]()
在駕控層面,D系列首款車型D19搭載了雙矢量電機三電機系統,這種配置以往多出現于百萬級性能車(如仰望U8(參數丨圖片)、特斯拉Model S),零跑將其應用于30萬級旗艦SUV,并非單純『堆料』。
曹力解釋:『D19作為全尺寸SUV,體量和重量對操控要求更高,雙矢量電驅能對每個輪端力矩進行毫秒級精準分配,不管是濕滑路面、極限工況還是輕越野場景,都能提升操控安全性和舒適性,這是產品本身的需求,不是為了「炫技」。』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套雙矢量電驅是零跑自研自制的,朱江明補充道:『我們的電驅系統不良率去年是個位數,定轉子還能和B系列車型共享,成本結構做到了最優,所以能把這種「百萬級配置」下放到D系列。』
智能方面,D平臺首發雙SA8797中央域控,系統算力達1280TOPS,支持VLA輔助駕駛和端側大模型座艙,這是目前行業頂級的智能硬件配置。朱江明解釋選擇高通芯片的原因:『一是技術平臺的延續性,從之前的8295、8650到現在的8797,零跑的工具鏈能快速適配;二是順應艙駕一體的趨勢,未來中等配置產品用單芯片做艙駕一體是趨勢,高通在這方面的優勢明顯。』
而VLA輔助駕駛系統的落地,也體現了零跑的『跟隨式創新』策略——不做第一個『嘗鮮』的,但要做『做得好』的。曹力透露:『零跑在智駕上投入了大量資源,明年上半年D系列的智駕會趕超第一梯隊,做到「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通行。』
從安全到舒適,D平臺同樣『拉滿配置』:九橫三縱四連環籠式車身,16處2000Mpa熱成型鋼,A柱采用2000Mpa回形五重鋼;車規級森野氧艙首次將制氧機融入汽車,最大8L/min制氧量支持彌散式+鼻吸式供氧;內飾用百萬級Nappa工藝全粒面真皮,全車14塊玻璃中有11塊是雙層隔音玻璃……
這些配置放在任何一個豪華品牌上,價格都可能突破50萬,但零跑通過技術自研和創新,將其納入『30萬級』的價格區間,真正實現了『百萬級體驗、30萬級價格』。
03
供應鏈『頂級』不『頂價』
全域自研+戰略合作控成本
![]()
用頂級供應商,又要控制成本,這是很多車企面臨的兩難問題,但零跑通過『全域自研+戰略合作』的模式,找到了平衡點。
曹力在群訪中直言:『零跑能應用頂級供應商、做到頂配配置,關鍵不是全靠供應商,而是我們的核心架構和關鍵技術是自研的,能快速讓供應商跟我們一起匹配,做出最適合系統性能的設定,同時供應商看好零跑的發展,愿意以戰略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
零跑的『全域自研』不是口號,而是覆蓋了整車65%成本的核心零部件。據悉,零跑實現了三電系統(電池、電驅、電控)、智能化系統等關鍵領域的自研自造,甚至包括座椅、空調壓縮機等以往依賴外購的零部件。
朱江明在群訪中舉例:『今年我們量產了空調壓縮機,自己生產的不良率遠低于原來的供應商;座椅月產量已經達到2萬-3萬臺,部分替代了供應商。只有我們自己的零部件質量、成本達到足夠好,才會用自研自制的產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以D19的供應鏈為例,其采用寧德時代電芯、米其林輪胎、中信戴卡輪轂、博世R-EPS轉向、大陸MKC2線控制動、孔輝雙腔閉式空懸等,都是行業一線品牌,但零跑通過『聯合開發』而非『單純采購』,降低了成本。
比如與寧德時代合作的『超混電芯』,不僅實現了18.5%的能量密度提升,還滿足2026年最新電池國標,做到短路后72小時不起火,這種『定制化』合作,既保證了性能,又避免了『通用件』的溢價。
朱江明將這種成本控制邏輯總結為『創新+規模』:『通過技術創新,我們能減少零部件數量、提升集成度,比如增程CTC技術、驅動發電一體機,這些創新本身就降低了成本。同時,隨著銷量規模擴大,研發成本、零部件采購成本會被攤薄,今年我們能完成50萬輛目標,明年還有更多產品推出,規模效應會更明顯。』
而這種邏輯也體現在盈利預期上,朱江明提到:『今年上半年零跑首次過了盈虧平衡點,下半年盈利有信心進一步提升,明年銷量大規模增長后,研發費用增長速度會低于毛利額增長速度,盈利能力會更可觀。』
04
市場『突圍』不『冒進』
務實應對競爭與增長
![]()
D系列所處的『9系全尺寸旗艦SUV』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既有傳統豪華品牌的產品,也有新能源品牌的『價格下探』車型,比如銀河M9已下探至17萬-18萬區間。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零跑的策略是『不冒進、不盲從』,以產品力和價格梯度應對競爭。
曹力在回應價格疑問時明確表示:『不能簡單說「大車就要賣20萬以下」,要看配置梯度。D系列的高端配置成本不低,但我們有信心在同樣配置下,價格是最有優勢的,這是零跑一貫的定價策略。』這種『比配置不比低價』的思路,避免了陷入『價格戰』的泥潭,也符合D系列『高端產品』的定位——用戶買的是『80度電池、雙矢量電驅、雙SA8797域控』,而不是『單純的大尺寸SUV』。
在增長預期上,零跑同樣保持務實。
朱江明透露:『今年全年至少完成50萬輛目標,一定能提前達成;2026年是零跑產品大年,會推出2-3款D系列產品和2款A系列產品,銷量增長是可預期的。』但他同時強調:『汽車行業是長期馬拉松,一時的領先很正常,誰能跑到終點現在不知道,我們只有不斷解決不足、發揚長處,才能走得遠。』
『不沉迷短期成績』的態度,也體現在其對『新勢力一哥』頭銜的看法上——曹力說『零跑從來不是把自己定位成一哥,目標是全球世界級的新能源車企』,朱江明則借用任正非的話表示『從來對成功視而不見,看到的都是問題和困難』。
海外市場的布局同樣體現『不冒進』。目前零跑已通過與Stellantis集團的合作,進入歐洲、中東等30多個國家,但對于D19這樣的全尺寸SUV,曹力明確表示:『歐洲市場以小車為主,D19在海外的量不會太高,不會優先海外投產,有需求的話會通過國內生產出口。』這種『因地制宜』的海外策略,避免了資源浪費,也讓零跑能集中精力做好國內核心市場。
車云小結
從D系列的推出來看,零跑正在嘗試一種新的『旗艦產品』范式——不依賴品牌溢價,只靠技術和配置說話,用『高配低價』打破行業對『旗艦』的固有認知。
![]()
在我看來,零跑的范式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兩個核心:
一是技術落地的穩定性,二是成本控制的可持續性。
從技術端看,D平臺的六大首創技術大多已通過零跑的自研體系驗證,比如CTC技術已在零跑其他車型上應用,電驅系統的低不良率也有數據支撐,這為D系列的可靠性打下了基礎。但智駕領域的『趕超第一梯隊』仍需時間檢驗,曹力提到『明年上半年落地高階智駕』,這一承諾能否兌現,將直接影響D系列的市場口碑。
從成本端看,零跑的『全域自研+規模效應』邏輯是成立的,但隨著D系列配置的提升,研發投入和供應鏈成本也在增加。朱江明提到『今年研發投入相比去年大幅增長』,如何在『技術投入』和『盈利增長』之間找到平衡,是零跑未來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不過,從其『上半年凈利潤轉正』的表現來看,這種平衡已初步實現,隨著明年銷量規模的擴大,成本優勢可能進一步凸顯。
而零跑的范式能否影響行業,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長期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配置堆砌=價格上漲』的邏輯,用戶想要高端配置,就必須接受高價。零跑通過D系列證明,『高配』與『低價』并非對立,只要能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通過規模效應攤薄費用,就能實現『科技普惠』。這種邏輯如果能持續,可能會倒逼更多品牌回歸『產品本質』,減少對『豪華標簽』的依賴,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朱江明在群訪中提到:『零跑的策略很簡單,集技術能力把產品做好,然后是良心定價,不管怎么樣,產品一定會好賣,用戶一定能接受。』
對于零跑而言,D系列不是『品牌轉型』的開始,而是『技術普惠』的升級,而這或許就是『零跑的頭文字D』最核心的價值——用『基礎價格』,給用戶『不基礎的配置』,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中,持續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務實之路。
至于最終整個行業會不會應了那句俗話:『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覺得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