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大街上,一到秋天,滿地金黃,銀杏葉像小扇子似的鋪了一地。公園里、馬路旁、小區里,哪兒都有它的影子。你說這銀杏樹不是遍地都是嗎?咋還有人說它比大熊貓還瀕危?
可我要是告訴你,咱們天天見的這些銀杏樹,其實壓根兒不是“野生”的,它們就像城市里的“打工人”,活得熱鬧,卻不代表這個物種在自然界過得好,你信不信?
![]()
真正的野生銀杏,全國可能只剩幾十棵,藏在深山老林里,沒人知道它啥時候就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你以為你在看一棵古樹,其實你看到的,可能是這個物種在野外最后的倔強。
銀杏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種子植物之一,活生生的“植物活化石”。它最早出現在兩億七千萬年前,恐龍都滅絕了,它還在。
咱們國家從宋代開始就在寺廟、園林里種銀杏,圖個長壽吉祥。可關鍵問題是這些樹,全是人工種的。
![]()
它們長得再茂盛,開再多的果,只要不是自己在山溝里扎下根、開花結果、傳宗接代,就不算“野生種群”。什么叫野生種群?就是它能在自然環境里獨立生存、繁殖,不靠人幫忙。這才是衡量一個物種能不能活下去的根本標準。
可現實是,全世界公認的野生銀杏種群,只在中國浙江天目山一帶有零星分布。
![]()
根據2019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聯合國內外多家機構發布的研究論文,通過對全球50多個銀杏群體進行基因測序分析,發現除了浙江天目山、貴州務川、重慶金佛山等極少數地點外,其他地方所謂的“野生”銀杏,其實都是早年人工種植后逃逸的個體。
![]()
而真正能自我維持的野生群體,僅存于天目山幾個孤立的山谷中,總數估計不超過100棵,而且多年沒發現自然更新的幼苗。這意味著啥?意味著這些老樹一旦壽終正寢,這個物種在野外可能就斷了香火。
你可能會問,那為啥大街上這么多銀杏樹?這不是說明它活得挺好?這話聽著有理,其實大錯特錯。滿城金黃的背后,是一場“虛假繁榮”。
![]()
咱們看到的銀杏樹,幾乎全是從苗圃里批量培育出來的,用的是無性繁殖技術,比如嫁接、扦插。
也就是說,整條街的銀杏,可能都是同一棵樹的“克隆體”。它們基因一模一樣,看起來熱鬧,實則極度脆弱。一旦遇到某種病害或者氣候劇變,可能一倒一大片。反觀野生種群,基因多樣性豐富,抗風險能力強。
可現在的野生銀杏不僅數量少,還被分割在幾個孤立的小塊區域里,彼此之間沒法傳粉交流,近親繁殖嚴重,后代活力越來越差。再加上森林開發、旅游活動干擾、氣候變化影響,它們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
![]()
IUCN早在1998年就把銀杏列為“瀕危”物種,2020年的評估依然維持這一等級。而大熊貓呢?經過多年保護,野外種群已經恢復到1800多只,棲息地連通性也在改善,2016年就被降級為“易危”。相比之下,銀杏在野外的真實處境,反而更不容樂觀。
銀杏的命運也給我們提了個醒:一個物種能不能活下來,不能光看它在人類世界混得怎么樣。就像動物園里的老虎,養得再好,也不能代替野外種群的存在價值。
![]()
銀杏在城市里被當成景觀樹,在藥廠里被提取黃酮,在餐桌上被燉進雞湯,但它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一部分的功能,早已丟失。
它曾經依賴的傳粉昆蟲可能已經滅絕,它的種子傳播機制在現代森林里也不再有效。
![]()
我們保護一個物種,不是為了讓它當盆景,而是要讓它能在自己的家園里自由生長、繁衍。目前,國內已經有科研團隊在貴州、湖北等地嘗試重建銀杏的野外種群,通過人工輔助授粉、幼苗回歸種植等方式,幫它們重新扎下根。
但這事兒急不得,銀杏生長慢,從種下到開花結果得十幾年,還得等森林生態系統慢慢恢復平衡。保護銀杏,本質上是在修復人與自然的關系。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