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鄉行
段兆軍
點擊進入:第一節——第十九節
第20節、少數民族戰友
警衛連戰友除絕大部分是漢族外,還有10名少數民族戰友,其中有來自甘肅張家川的馬自全、妥俊秀、馬占錄、馬長生4名回族老兵和2名來自西藏定日縣的藏族老兵扎西杰布和嘎瑪共6名1971年老兵,還有來自云南維西縣的余里明、李茂明、李金龍傈僳族戰友和藏族戰友和志高共4名1973年戰友。
四位回族老兵除五班老班長馬自全外,連隊最熱鬧的要數甘肅張家川回族老兵妥俊秀了。妥老兵一米七八的個子,而體重卻只有100斤左右,大家都叫他“妥瘦子”。他特別喜歡打籃球,有著一副下巴稍稍翹起、風趣幽默的臉型,加上口若懸河的語言表達能力,連隊都把他當笑星看待。1974年他探親結婚回來后,好事的戰友們便圍“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邊吃喜糖邊催他講那“過去的事情”,他全無靦腆之態,不假思索便滔滔不絕、連吹帶編地大講特講起來,講得正來勁時,年齡比妥老兵大五六歲、即將回家休假結婚的老連長也過來湊熱鬧。見老連長過來,妥老兵全然沒有官兵距離感,且越發得意,一本正經又添油加醋地胡吹冒撂起來,還時不時炫耀自己怎么怎么厲害,直若得大家哄堂大笑,當然,老連長也沉浸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之中,并指“罵”:你這個妥瘦子,真他媽能吹!
還有眼睛水靈、面龐圓潤、精干俊俏、成天嘻嘻哈哈走路似風轉般的“活寶”馬占錄和腰板筆直、體格標準、精力充沛的馬長生,由于特殊的民族習俗,他們4人不吃豬肉,由炊事班專門制作飯菜外,其它飲食生活習慣都一樣,和漢族戰友打成一片,共同打造團結奮進、親密無間的良好連隊氛圍。
扎西杰布和嘎瑪兩位1971年藏族老兵,我們到部隊時,為便于和駐地藏族群眾溝通,一個分在大油庫,一個分在小油庫,成為兩地的“通司(翻譯)”,架起了軍隊和當地藏族同胞團結友愛的橋梁,為軍地建設作出了貢獻,兩人均于1973年底退伍。
![]()
余里明和李茂明兩位傈僳族戰友
除六位1971年少數民族老兵外,警衛連1973年戰友中,還有余里明、李茂明、李金龍三位傈僳族戰友和一位藏族戰友和志高。他們四個都來自祖國西南云貴高原大山深處的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這個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他們四人剛到連隊時,都說的是本民族語言,由于語言上的障礙,一時半會無法溝通,只能用手勢和表情來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很快便學會了漢話,但不是普通話。由于連隊只有連長和兩個排長及朱澤金、趙銀昌等七八個四川、福建兵,其余大多數是西北地區陜甘兵,受陜甘話語言環境的影響,他們一個個都說起了陜甘話。這真應了教育界常說的“環境育人”教育理念,而且效果明顯。
他們四個各有個性,余里明,端莊高大的個子,精干帥氣,說話直言快語、干事雷厲風行,是他們四個中最活躍的一個,喜歡打籃球,是連隊籃球隊員;李茂明,瘦高個子,身體比較單薄,喜歡熱鬧,同樣喜歡打籃球,但由于體力跟不上,自然是替補隊員;李金龍,圓圓的眼睛,黝黑的皮膚,中等偏小的個子,和馮寶華戰友一樣,基本沒有脖子,紐扣系上全身都顯得緊巴巴的,粗壯的身體胖得連配發的軍裝基本沒有他穿上可身的。他不善言談,見面只是一笑,動作也較遲緩,但力氣大,干重活累活沒一點麻達。藏族戰友和志高,短小的個子,結實的體格,干事默默無聞,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但一副煙癮那可是連里出了名的。高原兵一個月津貼比內地高好幾元,我們會寧兵由于家庭普遍比較困難,每個月津貼發下來后,除購買一些牙膏、肥皂之類的日用必需品外,其余全部節省下來寄回家里接濟家庭,也有個別抽煙的抽幾分錢一包的雙羊牌和友誼牌即大家戲稱的“雙羊賽跑,友誼第一”香煙,更多的則是卷旱煙,而和志高則不然,每月津貼下來,首先買幾盒大前門牡丹等好煙過癮,津貼花光后,就和其他煙友抽起旱煙來,全不顧家里,真的是“一人吃飽,全家幸福”。故大家都叫他“煙鬼”,但他特別勤顧,而且瞌睡比較少,細小事不用安排都由他一人承擔。1976年,我倆在大油庫一年,當大家早上還在睡覺時,他已經起床為大家做好了早餐,一有空他就偷偷的在外邊給毛驢鏟草料去了。
四位老戰友退伍后,我多次通過各種方式聯系,2001年,我首次去云南,在去大理麗江的路上,途徑迪慶,通過114 查詢臺,沒聯系成。2023年底,我又去云南,同樣無果。云南回來后,一天下午,我想,現在各縣區都成立了退役軍人事務局,凡轄區內退役軍人都登記在冊,都錄入個人基本信息,應該能找到。于是試著給維西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打電話聯系,讓他們幫助找一下,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很重視,在電腦中反復查找,終于找到了李金龍戰友的電話號碼,其他三個的信息沒有找到。
我如獲至寶,心想,只要找到一個戰友,其他的就好找了,也沒想那么多,就趕緊給李金龍打電話,打了幾次無人接聽,估計年齡大了,一般來電較少,李金龍可能出外沒帶手機。一個小時后,我又一次打過去,接電話的是李金龍的兒子,我說明情況后,他說他父親外出放牛去了,晚上回家后再和我聯系。晚上八點半,沒有李金龍的回電,我又打過去,終于接通了,四十多年未聯系過的李金龍接過電話,還是那個話音,說話還是那么遲鈍緩慢,如同當年面對面一樣,那個欣喜和親熱呀,讓我高興萬分。
通話中得知,李金龍退伍后,一直在老家種地為生,生有兩個兒子,都四十多歲了,也都沒有結婚,大兒子在家務農,二兒子出外打工,現在他們生活還可以,就是老兩口身體都有病,干不了重活,只做點家務活。說到其他三位戰友,他說,他和李茂明是一個鄉的,距離有十多里路,有聯系,也經常見面,但不幸的是,李茂明戰友于幾年前已經去世了。至于余里明和和志高兩位戰友,由于相距較遠,且山大溝深,從沒有聯系過,也不知道情況如何。
當我問到退役軍人事務局找不到他倆的信息時,他用低沉的聲音說,可能都不在了吧!他們這里人的壽命普遍比較低,一般六十歲左右就走了,我的腦袋轟的一下懵了,不可能吧,多么可親可愛的的戰友啊,一個個親密無間、活蹦亂跳的樂觀形象不斷的浮現在眼前,怎么也揮之不去。4個戰友,一個去世,兩個杳無音信,怎不讓人憂傷難耐。不過,再一想,余里明和和志高兩個聯系不上,是不是也有可能搬遷到外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去了?蒼天保佑,但愿如此,也只能等待李金龍戰友以后傳來的喜訊了。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段兆軍:甘肅省會寧縣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軍西藏日喀則場站警衛連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現退休在家。
![]()
作者:段兆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