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當印度終于掙脫英國殖民鎖鏈、建立直屬自治領時,首任尼赫魯卻做了一件讓人感到意外的事,他向鄰國緬甸發出邀請,希望對方能加入印度聯邦。這一提議在外交場合,被緬甸代表蘇瑞泰,斷然拒絕,后面甚至警告說:"以后別再提了,否則會影響兩國的關系"。印度這個剛剛直屬的國家,為何敢向緬甸,提出如此大膽的要求?而緬甸又為何拒絕得如此決絕?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歷史密碼?
![]()
01
要理解緬甸的拒絕,要追溯到千年前的歷史。
緬甸從公元1044年蒲甘王朝統一以來,先后經歷蒲甘、勃固、東吁、貢榜,四大封建王朝,擁有近千年連續的國家歷史。與印度次大陸的碎片化完全不同,印度在英國殖民之前,從未形成統一國家,只是由數百個土邦和公國,組成的地理概念。用詩人泰戈爾的話說:"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直到英國殖民者通過戰爭,才將這片土地整合成一個整體。
![]()
更關鍵的是,緬甸的歷史視野,始終朝向東方而不是西方。從宋代開始,蒲甘王朝就與中原王朝,建立朝貢貿易關系。元朝時期,忽必烈因使者被殺,而征討緬甸,最后在緬甸北部,設立行省。
![]()
明代阿瓦王朝不僅主動稱臣納貢,還協助明軍壓制麓川叛亂;南明永歷帝流亡緬甸的史實,更證明兩國關系已深入骨髓。清朝經歷四年戰爭后,雙方恢復朝貢關系,邊境由此長期和平。反觀印度呢?在緬甸的千年史冊中,幾乎找不到任何交集痕跡。緬甸歷代王朝的擴張方向,是東邊的暹羅(今泰國)、柬埔寨,從未向西覬覦印度。
02
許多人老是會誤以為緬甸曾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就代表兩地有歷史淵源,這其實是天大的誤解。
19世紀,英國通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英緬戰爭,逐步吞并緬甸全境。
1886年,英國將緬甸正式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由印度總督派員控制。但這種行政合并,純粹是殖民者"圖省事"的結果,把相鄰地區,歸同一個總督管轄,便于控制資源和稅收。
![]()
這種強制捆綁,從來就沒有得到緬甸人的認同。緬甸始終保持著自主的民族意識,對被劃入"印度"深惡痛絕。連英國殖民者后來都意識到,這種安排的不合理。
1937年,在印度自主直屬的運動高漲、甘地領導"非武力不合作"運動,正讓殖民政府焦頭爛額的時候,英國決定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分離出去,設立直屬的殖民總督。這一舉措本意是"分而治之",以削弱印度力量,卻陰差陽錯地幫助緬甸,提前建立起直屬的行政體系。
03
1947年彬龍協議,奠定了緬甸聯邦的權力基礎,自主直屬的意志已不可動搖。
1947年2月,就在印度自主直屬的前夕,緬甸各族領導人,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緬族領導人昂山將軍與撣族、克欽族、欽族代表,一同聚集在撣邦彬龍鎮,簽署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彬龍協議》。該協議明確承諾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充分自治,并擁有10年后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注意,是"緬甸聯邦",而不是任何外部力量的附屬國。
![]()
這個時候緬甸的民族意識,已經完全覺醒。1945年昂山領導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推倒日本占領,重新與英國談判直屬條件;1947年1月,昂山與英國首相艾德禮,達成協議,保證緬甸在一年內完全自主直屬。雖然昂山在同年7月被害,但吳努繼續組閣推進自主直屬的進程。1948年1月4日,緬甸正式宣布自主,完全脫離英國控制。
![]()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尼赫魯提出了讓緬甸加入印度聯邦的建議。對于剛剛通過《彬龍協議》確立聯邦框架和即將在幾個月后,宣布直屬的緬甸來說,這個提議簡直荒謬的很。"剛把英國殖民者送走,你又來演新殖民者?"緬甸代表蘇瑞泰的斷然拒絕,不僅是對一項外交提議的否定,更是國家捍衛權力尊嚴的莊嚴宣示。
印度直屬后邀請緬甸加入聯邦的嘗試,注定失敗,因為這一提議從根本上,違背了歷史邏輯和地緣現實。
![]()
緬甸擁有千年國家歷史,文化認同指向東方而不是印度次大陸;英屬時期的強制合并,非但沒有培養出共同身份,反而激發了更強烈的自主直屬意識;
1947年彬龍協議的簽署,更標志著緬甸各族,就建立直屬聯邦國家達成了共識。尼赫魯的"聯邦夢",暴露了一個致命盲區,他把地緣戰略,當成數學題,卻忽視了國家是有血有肉、有歷史記憶的生命體。對于剛剛擺脫殖民枷鎖的緬甸來說,自主直屬與權力,才是不可讓渡的主要價值,任何試圖將其納入他國聯邦的企圖,都必然遭到堅決抵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