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指南作者:夕四
要說近年來華語文壇最大的驚喜,當屬《流俗地》。
出版四年,攬獎無數,先是入選《亞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好書,接著2022花蹤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第三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
豆瓣超過2萬人對這本書打出9.2高分,擠進豆瓣讀書Top250,有多位讀者評價這部作品是“近年來最佳長篇小說”。
作為作者,面對外界洪流般的嘉獎,黎紫書自認為理所應當,甚至口出狂言說:“這個小說,我如果不寫,那以后也不會有人寫,也沒有人能寫。”
換言之,《流俗地》只有她黎紫書才寫得出來。
在與一位讀書博主連線時,黎紫書更是直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真正意義上讀懂她的作品,一些所謂的批評家言論,根本不值一聽。
驕傲,似乎是黎紫書與生俱來的。
![]()
黎紫書一生中所有的決定,都很大膽。
她成績很好,考上了大學卻跟家人撒謊自己落榜了,只因她覺得,繼續待在學校就是繼續浪費時間。
于是,她高中一畢業就去打工了,當過老師、賣過鞋、也去給茶房洗過碗。
![]()
黎紫書
趟過了這么多條河流,后來她終于在其中一條河流找到自己的流向。
人生的河流潺潺,其中滾動的石子要有重量,才能在河底留下劃痕,黎紫書認為,能給她的石子綁上重量的,唯有文字。
只有文字,才能闡述她最真實、完整且破碎的靈魂,如若未來她在與世界的決斗中兵敗,她向世界呈上的“自我”,理應由她本人做最終闡述,而非任憑他者拼湊出一個陌生的自己。
于是,她選擇進入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報紙《星洲日報》工作,一路做到高級記者,記者一當就是12年。
![]()
星洲日報
12年,一個完整的周期和循環,也是一個輪回的結束和開始,黎紫書在某一個瞬間覺得,她的記者生涯也該到頭了。
在某個深夜,她加完班看見上司從他辦公室出來,滿臉的疲相。
透過上司疲憊的身影,黎紫書與未來的自己對視,這一對視,站在晴天當中的她,就已經被未來的雨淋濕了。
她討厭這種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以后就算能坐到上司這個位置,又如何呢?無聊又碌碌無為。
想通了這一點后,黎紫書第二天早上就辭職了,沒跟家人打招呼,跑到朋友的山上躲了半個月,思考未來該怎么走。
![]()
黎紫書(右一)與同事合影
半個月后下山,她心里已經有了答案:要做個全職作家。
但當時的她,還要還房貸車貸,全職寫作很顯然不是個理智的選擇,可她義無反顧。
就像大多數作家的路徑那樣,剛開始全職寫作,黎紫書先接觸的是短篇小說,她有意地模仿大陸作家蘇童,學習他的炫技、語言。
可當她集中看完蘇童的小說,她卻對蘇童完全祛魅了,那樣的語言,初看驚艷,看到第二本、第三本,還是如出一轍的調調,黎紫書覺得很乏味。
她開始懷疑,這世界上有那么多故事,難道每個故事都適合這種調子嗎?對此,她本人是否定的。
![]()
蘇童
在黎紫書看來,文字不是格式刷,它就該帶有粗糲,才能長出每個人獨有的紋理,也只有順著這些紋理走,才能慢慢鋪開某個人的故事。
但優秀與否,總要先被看見才作數,更遑論一個馬華作家。
在513事件的創傷之下,華人在馬來西亞用中文去寫作格外艱難,要讓馬華作家這個小眾群體被看見,更是難上加難。
想要被看見,黎紫書只能先依托世俗的成功,為了得獎而去寫作。
她開始參考很多得獎的作品,進行模仿寫作,別人認為好的馬華文學該怎么樣,她就怎么寫。
事實驗證了她的嘗試是可行的,24歲的黎紫書便以一篇《把她寫進小說里》斬獲馬來西亞文學最大獎項——花蹤文學獎小說首獎。
![]()
黎紫書(左二)獲第三屆花蹤文學獎
第二年接著在中國臺灣獲得聯合報文學獎的小說首獎,之后,黎紫書基本寫一本得一個獎。
別人夸她厲害,她卻看得淡然,因為這完全在她的意料之中。
對自己的文字,她始終有這樣十足的篤定與自信。
![]()
驕傲是黎紫書的標簽之一。
過分的驕傲會讓人心生厭惡,但黎紫書的驕傲,是更根深蒂固的存在,一半扎根在馬來西亞華人逼仄的寫作環境,一半源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她的驕傲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某種優越,而是在自然環境下催生出的一種生存策略。
在馬來西亞,華文并非主流語言,這也意味著,一旦選擇用中文寫作,就勢必站在了邊緣地帶。
就拿黎紫書的家鄉怡保來說,馬來人占據主導,且1969年的“513事件”后,華人面臨教育和社會資源的全面壓制,高考狀元因名額不足難以升學的現象屢見不鮮。
![]()
怡保街頭
在這種大環境下,華人作者的表達空間被嚴重擠壓,即便斬獲諸多獎項,馬華作家也難以贏得馬來西亞主流認可,黎紫書形容其為“如無主孤魂的存在”。
與此同時,盡管華語文壇對馬華作家多有照拂,但馬華文學始終沒有真正融入華語文壇。
以前有個中國大陸的作家到馬來西亞,勸馬華作家們應該回歸馬來語寫作,黎紫書特別生氣,“他不知道,堅持華文寫作是馬華人的驕傲,我們都有極強的自尊和驕傲在里頭”。
夾縫中生存的馬華作家進退兩難,他們需要拼盡全力,才能顯得毫不費力。
黎紫書的長篇處女作《告別的年代》入圍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當時除她之外,其余5位作家均來自中國大陸,而港臺文學全部出局。
![]()
黎紫書《告別的年代》|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當其他人乘著游輪抵達的對岸,黎紫書劃著一葉孤舟才來到這里,在此之前船不知道翻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握著斷槳、在風浪中重新出發過多少回。
正如她在《十三邀》說過的:
“當你們像魚一樣生活在水里頭,你們不會感受到水,而我不是魚,可是我依然要在水里生活,所以我要比你們更懂得水,我要知道水的差別,今天才能夠有機會坐到這里。”
這種情況下,哪怕只是一點點小小的成就,對于一個從很深的海底游上岸的人,都值得驕傲。
這一路過來,她也必須把驕傲化作孤傲,把貧瘠的軀殼強行撐大,否則她走不到現在。
而這份驕傲,在與原生家庭的對抗中更顯得尤為強烈。
![]()
黎紫書與許知遠對話現場
黎紫書生活在一個有愛又無愛的家庭,母親年輕時,愛男人可以愛到為他離家出走,即便事后得知對方已有家室、被他拋棄,她仍心甘情愿蝸居在怡保小屋,獨自撫養四個女兒長大。
而她的父親,一個吉隆坡的建材供應商,早在認識她母親之前,就把他本就不多的愛,給了另一個家庭。
黎紫書和她的母親、姐姐妹妹們,對他來說都是見不得光的,只能存放在怡保的這間小屋里。
如果硬要說他有愛的話,那他大概愛賭博勝過愛她們。
他沒有給她們一星半點的愛,只給她們留下了一屁股債。
![]()
黎紫書一家
黎紫書就生活在這樣“愛失衡”的家庭里,父親常年不在家,她能抓住的只有母親,一次次向母親索取愛。
可母親要拉扯那么多孩子長大,時間早被生計壓力占滿了,還要應對時不時上門的債主,根本分不出多余的關注給黎紫書。
小學每次家長會,黎紫書都期待著母親的出現,但母親的身影一次也沒出現過。
在母親這里得不到她理想中的愛,慢慢地,黎紫書不再抱有期待,甚至到中學母親想來參加家長會了,她卻不讓她來了,因為她怕同學們看到她母親灰頭土臉的樣子。
她在學校開始用極度的自信武裝自己,同時也在內心徹底看輕母親,她是不得已的,只有這樣,她才能不去觸及內心脆弱的部分。
![]()
黎紫書在《但是還有書籍3》中談母親
黎紫書這層驕傲的外殼,一半是用來彌合母親造成的情感缺口,一半則是為了填補父親常年缺席所帶來的安全感缺失。
![]()
離開家人、離開家,就此成為了黎紫書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她內心迫切希望遠離與怡保有關的一切,離得遠遠的。
辭掉記者的工作后,她開始全世界遷徙旅居,先后去了北京、倫敦、德國、以色列等地,最后結婚去了美國。
可能是閱歷不斷增加,黎紫書稍稍有意識收斂了一些鋒芒,她的驕傲沒有過去那么“露骨”了。
人自由了,內心也更自由了,筆觸也隨之變得松弛自如不少。
![]()
耶路撒冷老城 黎紫書攝
黎紫書前期的作品,多以詭譎離奇為主,特別是涉及父親這一角色,字字句句更是滲著詭異的冷。
如《野菩薩》里的《疾》,“我”那病重的父親,像霉菌、像綠藻、像體液,用詞的腐爛感極強。
這個角色有黎紫書父親的影子,父親患病后就被其他的老婆和孩子拋棄了,后續的照顧、陪護都是黎紫書。
黎紫書愿意照顧父親,只是被自己身上的血緣關系綁架,但恨意還是沒有隨著他病情的加重甚至去世而減少。
![]()
黎紫書《野菩薩》|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到了后期的作品《流俗地》,黎紫書不再直白地去控訴對父親的恨,這種怨懟被她隱化成“盲女”的設定。
銀霞的“盲”,本身就是對父親“外貌資本”的一種有力的剝奪,畢竟當年黎紫書的母親正是沉迷于父親的英俊,才義無反顧與他私奔,最后釀成了她們母女的心理創傷。
而如今,黎紫書藉由盲女的設定,讓銀霞看不見父親的同時,也在無聲地反凝視著父親。
![]()
黎紫書《流俗地》|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作品里對于父親的怨恨,她表達得克制了,現實中黎紫書也有嘗試著去填補與父親之間的空白。
但她發現,清空了恨之后,也就只有空白了,其他的,沒有。
母親這邊,黎紫書講過,她從小以母親為反面教材,覺得母親很沒用,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她不想成為母親那樣的人,一生都在立志做一個跟她完全相反的人,“她不行的東西我都要行”。
但有些東西,越是逃離越接近。
2016年,黎紫書獲得了南洋華文文學獎,她是這個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
![]()
黎紫書(左四)獲南洋華文文學獎
去領獎時,她破天荒帶上了母親,意料之外的,母親居然也同意了。
領獎當天,黎紫書在酒店化妝,母親坐在她身后,看著鏡子里的女兒,無端蹦出一句:
“你跟我真像,只要決定了一件事,就會一意孤行,自己硬要走出一條路來。”
這句話,讓黎紫書心里的城墻轟然倒塌,她開始主動撿起母親的人生細看,看到了母親年輕時為養她們幾個孩子,起早貪黑收橡膠,在經濟最緊張的時候,母親還“跳飛機”去臺灣打黑工。
之后黎紫書每出版一本書,都會寄給母親看,當回家看到《流俗地》被翻到書頁“像酸菜一樣”發皺泛黃,她的心瞬間比這本書還皺。
在公開場合,黎紫書永遠都是自信、張揚,但只要一提到母親,她的眼淚就決堤了。
![]()
黎紫書的母親
過去的傲氣漸漸臣服于母親生活的韌性,黎紫書開始敬佩母親,敬佩她一個人養這么多小孩,敬佩80多歲了還在盡力照顧70多歲患癌的妹妹。
現在黎紫書54歲,她已經可以坦然地說,“我居然對媽媽沒有懷恨了,自己并不覺得有和解的成分,我只是了解了她,了解而且接受了。”
她終究磨掉了一部分驕傲的棱角,讓曾經時刻緊繃、不肯服輸的自我,慢慢趨于柔軟、有彈性。
![]()
但磨掉了,并不等于全部抹煞,徹底與驕傲的自己告別。
現在的黎紫書,依然很傲,不會輕易妥協。
《流俗地》銀霞最后愛上了象棋老師顧有光,還與他結了婚,顧有光離過婚,年齡大銀霞不少。
![]()
黎紫書《流俗地》|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對于這個情節處理,很多讀者頗有微詞,覺得如此堅韌、獨立的女性,怎么最后還要投靠一個男人?還是這么一個老男人!就不能讓她安心做個大女主嗎?
甚至有讀者說,銀霞嫁給這樣的老頭子,實在是惡心,是這本書最大的敗筆。
黎紫書再三否認,自己所寫的并不是女性主義,只是講述了小人物的市井俗事,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群女人。
她歌頌她們的堅韌、善良,性別是她們的閃光點,而不應該成為束縛她們的工具。
用世俗的男歡女愛去審視銀霞與顧有光的聯結,黎紫書覺得很庸俗、很低級。
![]()
黎紫書
很巧不是嗎?
黎紫書設定盲女這一角色,就是為了反駁“顏值即正義”的論調,而早在這場爭議開始之前,黎紫書或者其母親,已經用親身經歷回答了各位。
對銀霞來說,顧有光只有聲音,是個發熱體,世界有光她不用看,她也能感受得到,外貌、年紀,對銀霞而言都是無用的東西。
銀霞是女人,同時也是人,“小說里沒有超脫的人和事,大家都為世俗所纏,升不了天,最終落入泥淖成為俗人”。
細輝在開車時,聽到銀霞要結婚的消息,頓時感到世界悄然無聲,趕在路邊廣告板上的人紐扣快要崩開之前,他一遍又一遍、鄭重認真地說,“銀霞,我真為你高興”。
![]()
黎紫書給讀者簽名
這份沒有任何世俗偏見的祝福,正是黎紫書想傳遞給讀者的態度,她不愿向大眾的期待妥協,而是堅持讓讀者看見,每個人都有做任何選擇的權利。
從銀霞回到黎紫書,她自己也是個活脫脫的叛逆之女。
按照她的人生軌跡,原生家庭不幸,高中畢業放棄讀大學,四處打工,好不容易去了報社當記者,又在最該安穩的35歲決定辭職,選擇全職寫作。
多么符合大眾對于獨立大女主的期待啊,人們為她歡呼的手掌已經舉起,就在即將鼓掌時,黎紫書結婚了,在她49歲的年紀。
在如今的主流文本中,黎紫書這個文本有點“高開低走”了,但她說,沒有誰規定一個女人不能結婚不能嫁人,她是個誠實的人,她只想遵從自己的內心。
她堅持自己的創作初心,不對世俗價值觀示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維護普通人順俗的權利。
![]()
黎紫書任2025年寶珀理想國文學獎評委
世上沒有那么多爽文,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樣少見,平凡,平淡無奇,就是一個小人物最小的英雄主義單位。
黎紫書既是驕傲的,又是謙卑的,她的驕傲不是漠視一切的姿態。相反,她低伏到與大地融為一體,無數馬來華人從這里走過,腳掌叩擊大地的重量,也順著她的脊背,化成感知眾生的脈搏。
她承載著自己不被看見的命運,連同無數馬來華人沉默的命運一起。
她的驕傲穩穩地托住了自己,也變為一把溫柔的利器,撬開了那枚沉默的蚌殼,讓無數個“黎紫書”得以初見天日。
參考資料:
1.一席《黎紫書:相反的路,重疊的人》
2.十三邀《黎紫書:我不是魚,卻要在水里生活》
3.但是還有書籍第三季《寫作的理由——黎紫書》
4.封面專訪《馬來西亞華語作家黎紫書:在追求高速的社會里,開著文學這艘慢船》
5.澎湃新聞專訪《黎紫書:我希望標示出一種只有馬來華人才能寫出的中文》
6.界面新聞《馬華作家黎紫書:曾為拿文學獎寫政治寫族群,今天放心寫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
7.十月文藝《黎紫書×石一楓:華語文學的此岸與彼岸》
8.新京報《馬華作家黎紫書“我對這個世界早有成見》
9.中國新聞網《深解黎紫書作品:“流俗在我的文學世界”》
10.深圳商報《訪黎紫書:馬華文學有種甩不掉的自憐》
11.獨家人物《黎紫書:文學江湖里的“令狐沖”》
12.博主李烏鴉對話黎紫書
內容策劃: 翟晨旭 夏夜飛行
排版設計: 蕾蕾 洛溪

![]()
文學雜志小傳
轉載、商務、作者招募合作丨請后臺聯系,凡本平臺顯示“原創”標識的文章均可聯系編輯轉載,未經授權轉載視為抄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