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閱讀即生活,書中有世界。讀者朋友們晚上好,湛廬君與你回顧不平凡的一周。
CHEERS' WEEKLY | No.62
10月18日,科學巨擘楊振寧先生逝世,享年103歲。世界科學界巨星隕落,但先生百年人生鑄就的科學豐碑與家國情懷,卻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財富。
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宇宙基本法則的智慧之旅。他與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宇稱不守恒”,一舉打破了物理學界奉為金科玉律的對稱性信仰,為人類認知微觀世界開辟了新紀元,也讓他們成為最早榮膺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
他所奠基的“楊-米爾斯理論”,奠定了整個現(xiàn)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理論根基,其深遠意義遠超一枚諾獎獎章,足以讓他與牛頓、麥克斯韋、愛因斯坦比肩,被尊為物理學界的“神明”之一。
晚年,他選擇回歸故土,將生命的最后篇章書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力主將資源投向芯片、人才培養(yǎng)等更能實現(xiàn)科技自強的領域,在今日看來,堪稱戰(zhàn)略科學家的先知先覺,為中國的科學事業(yè)帶來了無可替代的眼界與“定海神針”般的判斷力。
楊振寧先生所關心的議題——科學的價值、學科的融合、科技的強國——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命題。以下三組著作,正是對這些議題的深刻回應與延續(xù),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2025-10-19
\\用閱讀看世界\\
01
《科學的價值》: 回應“為何而探索”的終極之問
理查德·道金斯曾專門給查爾斯王子寫了一封信,向查爾斯王子推薦了卡爾·薩根的一本書,并著重提醒:
希望您注意這本書的副標題——“科學,黑暗中的燭光”(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這封信被收錄在道金斯所著的《科學的價值》一書,包括20多篇首次譯為中文的珍貴文章,以及演講稿、專欄及論文,展現(xiàn)了道金斯對科學的深切理性與熱情。
楊振寧先生窮盡一生,探索的是物理世界的“如何運轉”(How),而理查德·道金斯在這本書中,闡述了科學作為方法論和世界觀的“為何重要”(Why)——
還需要刻意強調對真理、對智識、對科學的熱忱嗎?
互聯(lián)網(wǎng)通道,沒有讓人們更趨于理性、追求智識嗎?
需要將科學“弱智化”,以諂媚態(tài)度點燃大眾熱情嗎?
在你身邊,哪些人在抱團“反智”,抱團“反對理性”?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它回應了一代科學巨匠內心深處的驅動力:科學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認識真實世界、破除蒙昧的偉大精神。
閱讀《科學的價值》,你將與道金斯展開靈魂對話。科學不是一座孤島,它的使命是認識世界,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樣的,為什么是這樣的,從而影響人類的三觀。科學的發(fā)展史,也是技術的進步史,它引導技術發(fā)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在這個過程里,你能感受到知識不可思議的延展性和可能性,被一種探索精神驅動,甚至會產生一種渴望,愿意為一個小而美的科學成果奉獻終身。
因為,你會理解到,科學真正的價值,在未來,而不在眼下。
02
《為人文賦理》《為機器立心》:回應“學科大一統(tǒng)”的宏大視野
1992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yè)的朱松純,收到了來自哈佛的一個厚厚的大信封。為了追求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學術知識,他離開家鄉(xiāng)遠赴美國,加入國際數(shù)學家協(xié)會主席、哈佛大學教授大衛(wèi)·曼福德(David Mumford)的研究團隊。
沒想到,2020年8月,已成為世界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的朱松純,毅然放下他在美國的龐大實驗室(當時他名下的博士生多達37名)與科研團隊,回到了中國。
朱松純教授的這一舉動,在很多人看來是“放棄”。畢竟,他在海外成就斐然。
不過,這一重大決定,對朱松純來說卻是“圓夢”。他的幾次重大人生抉擇,無論是放棄保研、放棄斯坦福職位、放棄美國實驗室,夢想始終如一——追求人工智能的“大一統(tǒng)理論”。
回國4年多來,朱松純牽頭創(chuàng)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領導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站在科學前沿。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從追趕到回歸,從拓荒到引領,“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藍圖”已經(jīng)浮現(xiàn)。朱松純教授將其概括為兩個關鍵:為人文賦理,為機器立心。
這部著作站在當代科技前沿——為冰冷的技術注入人文的“心”,為傳統(tǒng)的人文領域賦予科學的“理”。這恰恰回應中國科學家所代表的、那種尋求世界底層邏輯的物理學精神在新時代的回響。
閱讀此書,將讓我們看到,最頂尖的科學探索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最終將指向對人類自身及其創(chuàng)造物的深刻理解,這是對宏大科學視野的當代呼應。
02
《世界的邏輯》:讓科學之邏輯,真正服務于夢想與擔當
從古典哲學到現(xiàn)代科學,從邏輯到直覺,從工業(yè)時代到AI,跟隨亞里士多德、洛克、牛頓和哥德爾、圖靈、維特根斯坦,從混沌走到理性——英國物理學會會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馬兆遠在《世界的邏輯》中,將深邃的科學思維,轉化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這種“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與楊振寧先生將戰(zhàn)略眼光錨定于國家真實需求的科學責任感一脈相承。閱讀此書,正是要繼承這份寶貴的科學家精神: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智慧,更要有腳踏實地的擔當,讓科學之邏輯,真正服務于夢想與擔當。
在復雜世界保持清醒的秘訣不是擁有所有答案,而是提出正確問題并持續(xù)迭代思考。《世界的邏輯》為每個想要保持清醒思考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套能上手、可操作的頂層思維框架,幫助我們更從容地面對不確定性。
![]()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北京大學教授、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先生將這本書的手稿“沒日沒夜地啃了一個多禮拜”——“可以將它作為教科書來嚴肅地研讀,也可以將它作為小說來捧讀。”
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教授楊斌贊譽:“這本書作為通識教育的稀缺價值,會被越發(fā)‘草臺班子’的紛亂世相日益佐證。”
科學的價值,是讓知識成為“智慧”,成為社會進步的源泉。
它破除迷信:破除對絕對真理、完美制度、終極答案的迷信。
它授人以漁:提供一套基于邏輯、概率和系統(tǒng)思維的“元方法”,幫助你在信息洪流中篩選關鍵,在混沌局面中評估風險,在復雜選項中做出更優(yōu)決策。
它啟迪智慧:讓你理解人類認知的壯闊歷程,理解科學與人文如何在應對不確定性中交匯,從而在AI時代守護人之為人的核心——批判性思考、創(chuàng)造性直覺以及在未知中探索的勇氣。
本期策劃:xiaoyu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