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瞅過教室前面那塊“黑板”?它咋是綠的?綠板子非叫黑板,跟穿紅鞋說穿黑鞋似的,聽著就別扭。如今的黑板早都變“綠”了,但為啥仍然叫“黑”板呢?
![]()
要說這黑板,最早還真不是綠的,是正經(jīng)八百的黑。19世紀中期,歐美學校開始普及班級授課制,老師得在大家伙兒面前寫東西,小本子不行,得有塊大板子。
最早的書寫板用的是涂黑漆的木板,表面粗糙,反光厲害,寫上去的粉筆字看著費勁,時間一長還掉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在木板上刷一層黑色搪瓷釉料,又耐磨又耐寫,字跡還清楚。
![]()
這種“搪瓷黑板”迅速風靡全球,中國也在清末民初引進了這類教學設備。那時候的黑板,黑得發(fā)亮,粉筆一劃,白得刺眼,對比強烈,看得清楚。所以從功能到顏色,“黑板”這名字實打?qū)崳瑳]毛病。
![]()
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nèi)絕大多數(shù)學校用的還是這種真正的黑板,老教師們回憶起來,都說那會兒粉筆灰滿天飛,一節(jié)課下來袖口領子全是白的,擦黑板還得倆人輪著來,不然嗆得直咳嗽。
長時間盯著黑底白字看,眼睛容易累。黑色吸光性強,光線稍弱一點,教室后排就跟看霧里花似的,尤其下午太陽偏了,影影綽綽啥也看不清。
而且老式黑板容易反光,燈一照,板子上一片亮斑,遮住字跡,學生歪著頭躲反光,姿勢五花八門。
![]()
這問題早就被教育專家和光學研究者注意到了。根據(jù)國家《中小學教室采光和照明衛(wèi)生標準》里的建議,書寫板表面應減少眩光,提高視覺舒適度。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深綠色比純黑色對眼睛更友好。
綠是冷色調(diào),反射率適中,不會像黑板那樣過度吸光,也不會像白板那樣太亮刺眼。更重要的是,綠色屬于人眼最敏感的光譜區(qū)域,長時間注視不易疲勞。
![]()
于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nèi)逐步推廣使用墨綠色涂層的書寫板,這種板子多數(shù)采用烤漆鋼板或高密度復合材料,表面做啞光處理,徹底解決了反光問題。
到了90年代末,全國新建校舍基本都用上了這種綠板,老式的黑漆或搪瓷黑板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
那為啥不改名叫“綠板”呢?一個詞用了一百多年,早就不只是個顏色描述了。就像“鉛筆”里沒有鉛,“熱水袋”現(xiàn)在多是塑料的,但名字照樣這么叫。
“黑板”這個詞已經(jīng)成了教學工具的代名詞,不管啥顏色,只要它是老師寫字、學生看題的地方,就是黑板。
![]()
語言有慣性,老百姓認的是功能,不是色卡。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裝備術語》里明確寫著:“黑板”指用于書寫的教學板面,未限定顏色。換句話說,官方也承認,黑板可以不是黑色的。
再說換名字哪有那么容易?教材、文件、口語習慣全得跟著改,成本太高,也沒必要。你總不能讓小學生背課文時念“請看綠板上的例題”吧,聽著怪別扭的。
![]()
而且仔細瞧,現(xiàn)在的“綠板”也不是鮮綠,是那種深墨綠,遠看接近黑,只有進了屋、近了看才覺出綠意來。這也算是一種妥協(xié),既照顧了視覺健康,又保留了傳統(tǒng)叫法。
如今隨著技術發(fā)展,黑板也在進化。有的學校用上了交互式電子白板,能觸控、能聯(lián)網(wǎng)、能存筆記;有的改用米白或淺灰的書寫板,搭配馬克筆,干凈利落。但大多數(shù)普通教室,還是那塊墨綠色的板子穩(wěn)穩(wěn)當當杵在前面。
它不聲不響,承載著無數(shù)公式、古詩、解題步驟,也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課堂記憶。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偷偷在黑板角寫過小紙條?或者趁老師轉(zhuǎn)身,模仿他寫字的姿勢?這些事,發(fā)生在什么顏色的板子上重要嗎?
![]()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聯(lián)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