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大地的煙火氣里
藏著一種能
“說盡千年事,唱活百態人”
的曲藝非遺文化
它就是誕生于壽春古城
流淌在江淮之間的壽州大鼓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楚小南
一同走進壽州大鼓的世界~
![]()
![]()
壽州大鼓它發源于壽春(壽縣古稱壽州),流行于江淮之間的壽縣、潁上、鳳臺、霍邱、正陽關等地,作為安徽大鼓的重要流派,又被稱為壽州大鼓書,2010年便已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壽州大鼓由“道琴”演變而來,據傳,清乾隆初年,“道琴”傳入沿淮地區。
![]()
“道琴”為一人說唱,最初因說唱內容帶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后發展為長篇書目,說唱者進入茶館、書棚擺場演出,伴奏樂器也從單一小鼓,逐步增加為大鼓、鼓架、鼓條、牙板(云板)、驚堂木,再加上說唱者的藝術渲染,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說唱藝術形式——“壽州大鼓”。
作為“一個人的說唱藝術”,壽州大鼓的表演極具特色。演唱時藝人身著長衫,右手握鼓條擊鼓,左手打牙板(云板),念白時會丟下鼓條與牙板,用驚堂木渲染氣氛;表演過程中更需手、眼、身、法、步并用來刻畫人物性格與特征,傳遞喜怒哀樂,讓觀眾身臨其境。不僅如此,鼓條還會被當作刀、劍、槍、馬等簡單道具,為表演增添生動感。
![]()
壽州大鼓以講開場,道白為主,開場常用古詩詞或臨時編創的順口溜吸引觀眾。據了解,壽州大鼓的韻律有主要有13條,分別是:天仙韻、清聲韻、丑妞韻、直西韻、彷徨韻、滄桑韻、鐵血韻、啪嚓韻、宮聲韻、婆娑韻、徘徊韻等。壽州大鼓詞的句式可分為兩種 :七字韻、十字韻。
![]()
演唱風格上,壽州大鼓深受地方民間藝術熏陶,唱詞、韻白和唱腔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唱詞侉氣濃重,唱腔抑揚頓挫,運調緩和急相間,音樂上吸收了民間小調的主要成分。
演唱形式上,用假聲(俗稱大小口)演唱,聲音沙啞卻韻味獨特,且會根據情緒調整唱法——“喜”用歡樂跳躍韻調,“怒”則唱腔沉重、韻調干脆,“哀”用顫抖托腔,“樂”靠浪漫韻調與逗哏呈現。在白口上,既會借京劇韻白區分人物對話,也會用口技表演,還能通過句式變化塑造人物、烘托氣氛。
演唱內容上,壽州大鼓分為傳統曲目與現代題材曲目。傳統曲目多為歷史、俠義故事,像《趙匡胤困南塘》《水滸》《隋唐演義》等長篇作品廣受喜愛;現代題材則涵蓋《紅燈記》《紅巖》《二十四節氣》等,緊跟時代步伐。
![]()
長期以來,壽州大鼓在安徽省傳統曲藝中地位重要,深受民眾喜愛,不僅多次參加省內外展示演出并獲獎,每逢春節,表演者還會向市民與游客展示這一藝術,讓大家在年味中感受非遺的魅力。
![]()
從 “道琴” 演變而來的壽州大鼓
是淮南土地上用鼓點敲響的歷史
用唱腔傳遞的鄉情
它以獨特的 “一人多角” 表演
濃郁的鄉土韻味和緊跟時代的曲目
成為安徽非遺中鮮活的存在
若你想感受最地道的淮南風情
不妨尋一場壽州大鼓演出
聽那鼓聲起落、唱詞流轉
在非遺的魅力里讀懂這片土地的故事
▌來源: 淮南廣電、淮南日報
▌編輯:龍震琳
▌審核:小紅花
▌抖音號:@shouxianre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