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志·黃梅戲(1997年8月)
![]()
“黃梅戲”之稱始見于1952年11月15日《大公報》。前身是皖鄂贛交界處流行的采茶調,亦稱花鼓戲、采茶戲,習稱黃梅調,又稱二高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前后,今湖北省黃梅縣一帶不斷發生旱澇災害,部分災民逃到安慶附近各縣,以“道情筒”、“金錢板”和“打連廂”等形式演唱“采茶調”謀生。時值徽班鼎盛,藝人大批外流,黃梅調遂借鑒徽劇,逐步代替假面俳優之戲,形成角色,演出也由廣場走向舞臺。道光以后,黃梅調廣泛流行在以懷寧縣城(今安慶城區)為中心的大江南北,并逐步建立職業班社,與徽班同臺合演,吸收徽班表演藝術和安慶一帶民歌的藝術營養,又受安慶地方語言、聲調影響,形成具有安慶特色的地方劇種。因此,又被稱為“懷腔”“府調”。民國15年(1926),職業性班社進入安慶城內小茶樓演出,受到歡迎。但即遭當局明令禁演,被迫幾進幾出安慶城。30年代,黃梅戲藝人丁永泉、蔡天賜、程積善、桂椿柏等分別組班在安慶新舞臺等處演出,陣容日漸擴大。此后,黃梅戲兩度赴滬,受評劇、滬劇、越劇影響,以及京(劇)黃(梅戲)同臺演出,個別班社使用京胡和京二胡托腔,學習京劇化妝方法,藝術上有很大改進。
1949—1950年,丁永泉、潘澤海、桂月娥等相繼會集于安慶,分別組成班社,在新新劇場和大觀亭劇場演出。多與京劇同臺合演。后京劇演員王少舫、王少梅、陳丙炎等登上黃梅戲舞臺。1951年,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從南京返回安慶,與王少舫分別在勝利劇院、民眾劇院掛牌演出《小二黑結婚》、《江漢漁歌》等現代劇目。一批新文藝工作者班友書、王圣偉、劉芳松、王兆乾等與演員合作,對劇目、音樂進行收集、整理,并將導演藝術引入黃梅戲。1952年11月,由民眾、勝利劇院聯合組成的劇團赴上海參加華東觀摩演出,上演《打豬草》、《柳樹井》等劇。《文匯報》、《大公報》等報紙給予高度評價,稱贊黃梅戲有“載歌載舞”、“泥土芳香”的特點。接著,北昆表演藝術家白云生、詩人賀敬之,以及南京空政文工團等文藝表演單位紛紛來安慶,參觀學習《打豬草》、《夫妻觀燈》的表演,引起安徽省委重視,決定從安慶市抽調嚴鳳英等17名藝術骨干組成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隨著第一部黃梅戲電影藝術片《天仙配》的問世,黃梅戲的影響日益擴大。1954年華東匯演,王少舫、潘景琍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參加安徽省第一屆戲曲匯演,羅愛文、田玉蓮、饒廣勝等27人獲演員、樂師、導演、舞美獎。同年創辦黃梅戲演員訓練班,為安徽黃梅戲學校之前身。
安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慶市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7.08.
宿松縣志·黃梅戲(1990年4月)
![]()
黃梅戲不僅源出湖北省黃梅采茶戲,而且與江西南昌采茶戲具有支源關系。相傳清乾隆末葉(1776~1795年),湖北黃梅一帶,接連遭受水災和旱災,農民無以為生,相率外逃。一部分逃至安徽的宿松、太湖、懷寧等地,其時用以謀食的方式,有打花鼓、打連廂、唱道情等,其中亦有唱采茶調或民歌小曲者……流傳既久,由此在安徽打下基礎。進而成為一種二小或三小戲的演出。湖北黃梅和安徽宿松,是鄂皖交界處的兩個縣,即令黃梅不遭受災荒,其采茶戲流傳到安徽也是極為便利的。因為黃梅戲的基本唱調,也是打鑼腔,當地或稱之為二高腔。民國十年(1921年)版的《宿松縣志》首先有黃梅戲的記載:“邑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邑青年子弟,每逢場作戲時亦或有習之者……”。
清末民初,我縣有人以唱戲為業,組織小戲班,在縣境內巡回演出,亦有去湖北黃梅、江西星子、九江、彭澤、安徽望江、懷寧等地演出。并一度獻藝于滬、漢各埠,采茶黃梅戲也由鄂皖邊境一帶逐步發展到懷寧、安慶。并從民國十五年(1926年)以后,形成以安慶為活動中心。宿松在傳播黃梅戲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十世紀初,縣內各小戲班多上演《韓相子化齋》、《烏金記》、《三寶記》、《送香茶》等。五十年代多演出《打豬草》、《春香鬧學》、《鬧花燈》、《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西廂記》、《白蛇傳》、《珍珠塔》、《十五貫》、《孔雀東南飛》、《穆桂英下山》、《大審玉堂春》、《畫皮》、《劉介梅》、《白毛女》等;七十年代演出《紅燈記》、《沙家浜》、《龍江頌》、《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杜鵑山》等;八十年代恢復了黃梅戲的傳統劇目演出,如《竇娥冤》、《陳氏救夫》,并排演新編歷史劇,《皮秀英四告》、《雙蓮記》等。
安徽省宿松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宿松縣志[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04.
潛山縣志·黃梅戲(1993年3月)
![]()
黃梅戲清乾隆年間,黃梅采茶調(后稱黃梅戲)由湖北黃梅傳入潛山。至晚清時期,黃梅調發展成為縣內獨特劇種。清末民初,黃梅調蓬勃發展,名演員輩出,班社逐增,民間喜慶活動中常演唱黃梅調。建國后,黃梅戲普及城鄉。《天仙配》《女附馬》唱段老少皆會,全縣90%業余劇團為黃梅戲劇團。縣內黃梅戲以安慶官話演唱,屬“懷腔”,音樂結構為板腔體和聯曲體并存,唱詞有十字句、七字句和長短句,唱腔有花腔、彩腔、平詞三類。
安徽省潛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潛山縣志[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3.09.
太湖縣文化志·黃梅戲
![]()
第二節·黃梅戲的流入
黃梅戲,安徽主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采茶戲”、“花鼓戲”、“茶籃戲”、“二高腔”。自清末起,歷代統治者視之為“花鼓淫戲”,明令禁演。藝人們為爭得演出一席之地,曾以“徽劇”稱之。建國初,太湖彌陀一帶曾稱為“彌腔”。1953年正式命名為“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調”,源于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流入太湖時,當在清乾隆前。明清之際,湖北累遭水患,大批難民外逃至太湖;皖、鄂相依,黃梅、太湖緊連,水陸交通便利,利于商賈貿易。因這些因素,外地各種藝術源源不斷流入太湖,進入農村燈會的“俳優假面之戲”,中,并漸次產生半職業性“三打七唱”的班社,由于這種外來與內地固有的歌舞、說唱和表演藝術的長期融合,便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
太湖縣志·黃梅戲
![]()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采茶戲”、“茶籃戲”、“二高腔”,又曾以“皖劇”、“徽劇”相稱。1953年正式命名“黃梅戲”。清乾隆時期流入本縣。流入本縣的渠道有兩條:其一,清光緒年間,由于受湖北黃梅及望江、懷寧的影響,徐家橋民間藝人韋春臺組成“三打七唱”的草臺班“春臺班”,在徐家橋及太宿、太望邊界地區演唱黃梅調。民國時期,徐家橋是縣戲劇活動的中心,出現了許多較有影響的京劇、黃梅戲藝人。早期有韋春臺、韋致如、甘致祥、胡普伢(女)、蔡仲賢等京、黃二搭頭藝人,中期有唐小蓮、唐愛蓮、甘鼎梅等,后期有王魯明(省一等演員獎獲得者)、賀學濤(省二等演員獎獲得者)、殷勤、黃福英、呂愷斌、羅愛文、羅愛祥、嚴肅等,他們對本縣戲劇事業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二,40年代初期,小池、中心、花園等地由于受潛山桃鋪、黃泥的影響,陸續開始黃梅戲演唱活動。當地黃梅戲藝人曹振亞、徐小山、汪丙來、方紹安等與潛山的許仁文、賈全堂、胡遐齡等人共組織過以演“兩小”和“三小”為主的草臺班。抗日戰爭時期,縣抗建劇團,就是以小池地區民間藝人為主組建成的。建國前夕,黃梅戲藝人汪丙來、方紹安等人,在縣東鄉組織民樂社,在太潛邊界地區演唱黃梅戲。
1962年,省黃梅戲劇團著名演員嚴鳳英、王少舫率團來縣演出黃梅戲《對百草》、《打金枝》等劇目。
太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太湖縣志[M]. 合肥:黃山書社, 1995.03.
懷寧縣志·黃梅戲(1996年1月)
![]()
原來通稱黃梅調,別稱采茶調、花鼓戲、化谷戲、二高腔、小戲等。1953年始正式定名為黃梅戲。
黃梅調因地得名。遠在明清時期,湖北與安徽宿松縣接壤的黃梅縣,流行采茶小調,以戲曲形式表現出來,由1人演唱,發展到1旦1丑,唱中插科打諢,進一步編排成生活小戲,加入生角,2人對唱。或沿門說唱,以地為臺;或坐下對唱,稱“抵板凳頭”;或搬上草臺,利于多人聚觀,這便是舞臺劇的雛形。
清乾隆年間,常鬧水旱災害,大部災民流入皖西,為傾訴災害之苦,用采茶調編戲演唱。與此同時,皖北廬州、鳳陽一帶的災民也帶來了花鼓燈演唱節目。經皖西民間伶人揉合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聲腔體系:采茶——花鼓燈體系。
黃梅戲在皖西各縣落戶以后,因受方言影響,各縣聲腔略有差異,出現了各縣腔調的專名,如望江縣叫“龍腔”,太湖縣叫“彌腔”,還有叫“江南路子”,或許是東至、青陽一帶的黃梅戲聲腔。懷寧縣地域稍廣,運用安慶官話演唱,稱作“懷腔”、“府腔”。近二百年來,懷寧有徽調、京劇的傳統,表演形式較靈活,聲腔變格較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影響也廣,為今日的黃梅戲顯示出廣大觀眾所樂意接受的特色。故戲劇界輿論大多數承認“懷腔”為歷代黃梅戲的正宗腔系。
光緒五年八月二十九日(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載:“皖省北關外(按指安慶北門集賢關外),有演唱黃梅戲者,1班有20余人……,惟正戲后總有一二出小戲,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態,與江省之花鼓戲無甚差別……”說明在光緒初,黃梅戲已經在圍著安慶城四周轉唱。這20余人的黃梅戲班,就是縣城安慶近郊的草臺班子。
民國15年(1926年)秋,丁老六首次帶班進入安慶城。因黃梅戲要遭反動軍警的禁演,他們就在居民院落或人家里演唱。年冬,丁的好友葛大祥代租了吳越街中興旅館二樓,在樓上演出。不幾天,北洋軍警發覺,認為“有傷風化”,把丁與葛抓去。后在法庭上據理力爭,又得到觀眾支持,才無罪釋放。這以后,仿效京劇做法,演員取藝名出海報,在安慶公開演出。但由于反動軍警每日逼交“娛樂捐”銅鈔十吊(約合銀幣3元4~5角),唱戲收入不夠支出,半年后退出安慶。
民國20年(1921年)秋,丁老六率領王鑫泉、潘孝慈、蔡天賜、曾振祥、田德安、田德勝等,隨水災災民再次進入安慶,在“白日青天”胡春甫舞臺演出。接著有名角琚光華(原桐城雙喜班班主)、琚詩云、方立堂等加入。民國22年(1933年)7月,國民黨軍警又以“花鼓淫戲”罪名抓捕,被迫撤出。民國25年農歷元旦(1936年元月24日),丁老六、琚光華、潘孝慈、張小怪等人租了胡春甫衣箱,在上海“九畝地”的舒樂茶園演出,以后移至陸家浜、太平橋及新北門的月華樓獻藝,前往演出的共有30多人,演出時間近20個月,至民國26年(1937年)10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大世界”等地,人心惶惶,不得已離滬返里。
懷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懷寧縣志[M]. 合肥:黃山書社, 1996.01.
岳西縣志·黃梅戲(1996年3月)
![]()
舊有黃梅調、采茶調、二高腔、化谷戲等別稱,約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由湖北黃梅一帶災民沿途賣唱、化谷米度荒時傳入今本縣境。同治年間(1862—1874年),境內許多燈會已有本地藝人演唱黃梅調。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后,黃梅戲影響日大,班社分布各地,傳唱遍及山村。清末民初,境內從藝者更多,優伶輩出。女藝人崔小白、劉金秀曾沖破家庭和社會阻力,登臺獻藝,并為首組班在今岳、潛、英、霍、舒等縣演出10余年。民國19年(1930年)元月,響腸藝人方正先以唱戲引“團總”方廷獻進入農協會伏擊點,將其擊斃,打響請水寨暴動的第一槍。建國后,政府對黃梅戲的恢復和發展非常重視。1949年底,縣文教科資助建立“岳西農村劇團”,縣內城鄉興起的黃梅戲業余劇團數以百計。30多年來,縣內業余演出很少中斷。1955年起,有“岳西縣峰聲黃梅戲劇團”專業演出黃梅戲。“文化大革命”前期,劇團一度解散。1970年恢復演出。自專業劇團成立以來的30多年,共排演各類劇目近600個,演出數千場。
岳西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岳西縣志[M]. 合肥:黃山書社, 1996.03.
望江縣志·黃梅戲(1995年7月)
![]()
第三節黃梅戲
一、形成與發展
黃梅戲又稱黃梅腔、黃梅調,起源于民間山歌、小調。清乾、嘉年間,彈腔藝人開始吸收民間廣為流傳的悼亡、祈神、廟會中的道腔、仙腔,以后逐漸增加了山歌、俚曲,最后擴大到采茶調、花鼓調,并有選擇地將這些曲調在彈腔中演唱,常常是同一出戲,一部分角色(多為須生)唱彈腔,另一部分角色(多為花旦、丑角)唱小調;或者在公堂戲中唱彈腔,其他場次中唱小調;也有在連臺本戲中,上本唱彈腔,下本唱小調。直到同治年間,安徽黃梅戲老藝人蔡仲賢等從藝后,才基本完成黃梅戲的形成歷史。蔡仲賢和徐漢卿、董煥之、徐雨文、朱贊明以及太湖的韋春臺等為早期黃梅戲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董煥之以唱傳情風格,在望江的旦行中形成一個流派,這個流派又由金火福、金文芳、楊潤保、胡玉庭、龍昆玉等一脈相傳。
民國年間,黃梅戲班社群起,活躍于望江民間及四境鄰縣,一批優秀黃梅戲藝人應運而生。胡玉庭熔徽調、黃梅調于一爐,形成了凈唱平詞的霸腔。他家住賽口,接近懷寧,受懷腔影響,逐步形成曲調活潑、表演規范的河北路子。龍昆玉經常與采茶戲、花鼓戲、托戲及花腔藝人合班演出,并廣泛吸取民間山歌小調,逐步形成與眾不同的龍腔。他的同班藝人又都是長嶺、涼泉、太慈等一帶人,道白聲腔統一和諧,所以又稱河南路子。兩大流派異彩紛呈,各有千秋,至黃梅戲流動班社建立和電影《天仙配》問世,南北兩路才在聲腔曲譜化的進程中逐步統一起來。
二、主要班社
長春班清光緒初年藝人蔡仲賢組建,活躍于香茗山南北的廣大區域。光緒十年(1884),該班在太湖新倉等地演出,蔡仲賢招收黃梅戲第一個女藝人胡普伢隨班演唱。民國7年,楊潤保重建長春班,檀盛云、柯竹賢、金文芳等黃梅戲“好佬”應聘進班,胡玉庭、龍昆玉等亦于此時進班學藝。長春班行當齊全、陣容整齊,以演“苦戲”著稱。活躍于太湖、宿松、潛山一帶民間。三門樓戲班或稱檀家班,民國9年(1920年)前后組建。這是一個檀姓大族的戲班,衣箱為本族公有,閑時為藝,忙時為農,開始由掌門師傅王長一任班主,后來由族人推選班主。本族子弟隨時可以進班學藝,一般不聘其他班藝人演出,但該班藝人可以接受外班聘用。檀未成、檀凱南、檀祥珠、檀學鋒、檀鳳瑞等一批藝人,在望江、懷寧有一定的影響。
龍昆玉戲班民國37年(1948年),楊潤保去世,給徒弟龍昆玉留下一些行頭,龍昆玉又盡其所蓄,購置衣箱,組建起自己的戲班。主要成員有胡玉庭、湯百樵、胡步橋、楊水樂等,他們配合默契,技藝較高,很多人與老藝人董煥之、金文芳、金火福等有直接或間接的師承關系。該班演出的《紅梅裝瘋》、《蕎麥記》、《烏金記》、《雞血記》、《白扇記》、《羅帕記》、《山伯訪友》、《張三請菩薩》、《皮瞎子算命》、《王婆罵雞》等劇目最受觀眾歡迎。1949年解放后,大部分藝人進入由涼泉區委組建的涼泉劇團。
望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望江縣志[M]. 合肥:黃山書社, 1995.07.
桐城縣志·黃梅戲(1995年9月)
![]()
黃梅戲是桐城主要劇種,豐厚的藝術土壤,培養出一代名師。清末民國初,彭小佬、袁大頭、姚觀應等“三月黃”戲班,就塑造出眾多的農民和小市民人物形象。民國25年(1936),桐城黃梅戲藝人琚光華、張精明、楊志友、汪元甫等曾在上海大世界演唱黃梅戲,頗受觀眾歡迎。建國后,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把黃梅戲藝術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她唱腔明朗流暢,甜潤柔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嚴肅認真而又不拘一格,善于吸取京劇、越劇、評劇等姐妹藝術之長而自成一家。她先后主演了《小辭店》、《天仙配》、《女駙馬》、《春香傳》、《劉三姐》、《碧玉簪》、《江姐》、《三八河邊》等50多個劇目,細致地刻畫了每一角色的不同風貌和性格。縣內還先后培養了張云風、許自友等一批優秀的黃梅戲演員。
黃梅戲初稱黃梅調,是縣內主要地方劇種。早在清末,即有彭小佬、袁大頭、姚觀應等“三月黃”戲班,活躍在桐、懷、潛一帶。稍后,琚光華的“雙喜班”飲譽一時,足跡踏遍沿江兩岸。由于戲班中有不少藝人來自徽班和京劇班社,故常有“京徽合演”、“京黃同臺”的串劇出現,深受戲劇愛好者的歡迎。黃梅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創造,特別是嚴鳳英的卓越貢獻,已發展成為影響海內外的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彭小佬班因班主外號得名。彭小佬,原名彭鴻華,字善慶,西鄉青草塌(今青草鎮三星村)人。清末民國初因業瓦工而廣交藝人,繼而拜魏老三、高成章等學唱黃梅調,邀旨趣相投者,逢年過節,圍圈獻演。黃梅曲調清新優美,鄉情濃郁,因而風靡四鄉。光緒二十年(1895)前后,彭鴻華正式邀人組班,在本地和懷寧、潛山鄉村演出。從“圍子戲”到“門板臺”,從“踩地盤”到“三打七唱”,彭小佬班越唱越紅火,很受鄉村觀眾歡迎。彭鴻華病故后,由其長子彭正身掌班。彭正身“行行不擋、六場通透”,尤精小花臉,演出更盛,每年僅春、秋兩忙之際稍作休息。主要演員有花旦蔣根福、正旦李大發、小生汪少明、花臉彭正身等。該班歷時40年,父子兩代掌班。民國27年(1938)后解散。
桐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桐城縣志[M]. 合肥:黃山書社, 1995.09.
此文是2024年9月2日首發于頭條號,
2024年9月3日授權湖北日報客戶段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