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11月初,享年99歲的評劇藝術巨匠花硯茹在北京安詳離世。
![]()
中國評劇院發布的訃告中稱她為“評劇的活化石”。或許有些人對她的名字并不熟悉,但若提起《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花為媒》里的阮媽,每一位了解評劇的人都會由衷贊嘆。
她一生專注演繹配角,卻將一個個平凡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過目難忘,甚至重新定義了何謂“配角”——不是襯托主角的背景板,而是推動劇情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放著主角不演偏要當丑角
年輕時的花硯茹容貌出眾:雙眸明亮、鼻梁挺拔,天生一副上鏡的好模樣。按常理推斷,這樣的條件完全能夠勝任女主角,穩穩占據舞臺中央。
然而,在她16歲那年,卻毅然選擇了彩旦這一行當。所謂彩旦,即是戲曲中的丑角類型,多以詼諧滑稽的形象出現,承擔插科打諢的功能,通常戲份有限,只為烘托主線情節。
![]()
身邊人紛紛不解:你條件這么好,為何不去爭主角?何必去扮丑博笑?
她卻淡然回應:小人物怎么了?每個角色都有血有肉,只要用心揣摩,照樣能打動人心。
從那一刻起,她便與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色結下不解之緣,立志要把每一個配角都演成觀眾記憶深處的真實存在。
![]()
為了塑造出更具生命力的彩旦形象,她在唱腔上下足功夫,巧妙融合京韻大鼓的獨特韻味于評劇念白之中,使臺詞既貼近百姓日常口語,又不失舞臺藝術美感。
在動作設計方面,她追求的不只是搞笑效果,更注重體現角色內在性格。比如《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其舉手投足雖略帶夸張,但從不流于浮夸。
她整理發飾時流露出的虛榮神態,交談中眼神里藏著的算計心思,以及念出“梳洗打扮我嫌麻煩,不梳頭來也好看”時那種自我安慰式的心理掙扎,把一個迷信、愛面子卻又命運坎坷的農村婦女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許多觀眾感慨:這不是表演,分明就是我們村里那個活生生的人!
![]()
其實早在青少年時期,花硯茹已有能力挑大梁:7歲登臺學藝,歷經嚴苛童子功訓練;14歲便敢壓軸演出整本大戲;到了15歲,卻主動放棄成為主角的機會,轉而投身彩旦行列。
她內心清楚,自己追求的并非聚光燈下的榮耀,而是讓觀眾記住她所飾演的角色——哪怕臺詞寥寥數句,也要成為整部戲中不可替代的一環。
![]()
她讓配角成了戲的粘合劑
提到經典評劇電影《花為媒》,人們總會盛贊新鳳霞與趙麗蓉的精彩演繹,但花硯茹飾演的阮媽雖戲份不多,卻是串聯全劇情感脈絡的關鍵紐帶。
這部1958年上映的作品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其中她與趙麗蓉的對手戲被奉為教科書級別的合作典范。
![]()
劇中二人性格迥異:一個機敏圓融,一個質樸直率,對白之間張弛有度、配合默契。尤其是在勸婚橋段中,阮媽言語周到,既能替張家說項,又不觸怒李家,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
花硯茹精準把握住這個中間人的復雜處境,既未喧賓奪主,又讓自身角色立得住、站得穩,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掌控力。
![]()
不少觀眾評價道:要是少了阮媽這個角色,整出戲就少了幾分人間煙火氣息。
這正是花硯茹的獨特魅力所在:無論與誰同臺,她總能穩穩托住對方,為主角增光添彩,卻不刻意搶鏡。
早在1950年,她就擔任北京市評劇團演員隊隊長,同行們都樂于與她合作,因為她從不計較個人表現,一心只為整體舞臺效果服務。
![]()
后來她與李憶蘭聯袂出演的作品在全國匯演中榮獲二等獎,這份榮譽背后,是團隊協作精神的最佳詮釋——只有集體成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有人稱她為“綠葉宗師”,此言毫不為過。正因有她這般甘于奉獻、技藝精湛的配角支撐,才成就了無數耀眼的“紅花”綻放。
![]()
她與新鳳霞、趙麗蓉等一代名家并肩而立,共同構筑起評劇發展的黃金年代。那時的舞臺上,不論主角還是配角,人人熠熠生輝,整臺戲如同精密運轉的機械,每一顆螺絲釘都至關重要。
80歲退休后當老師把評劇傳下去
![]()
1978年,經歷風雨洗禮后的花硯茹重返舞臺,可沒過多久,她又做出一項令人敬佩的決定:告別聚光燈,走上講臺,出任中國評劇院學員班副主任,投身戲曲教育事業。
面對疑問,她坦言:“我一個人演得再出色,影響終究有限。唯有把技藝傳授給年輕人,評劇才能延續下去。”
![]()
作為教師的她極為嚴謹認真。學生一個眼神不到位,她親自示范;一句唱腔走音,她陪練數十遍,直至完美為止。
她常教導弟子:“我們演的是老百姓的戲,必須接地氣,不能端架子。”
除了教授技藝,她還將自己的戲服改制縮小,送給經濟困難的學生穿著;把她多年積累的表演心得整理成冊,無償分享給每一位學員。
![]()
她還帶領學生們走進校園、深入社區開展公益演出,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并喜愛評劇。
一次在小學演出后,有個孩子天真地問:“奶奶,評劇比動畫片還好看嗎?”
她笑著回答:“等你看完了就知道,這里面的故事,比動畫片還要精彩呢!”
![]()
就這樣,她悄然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熱愛傳統戲曲的種子。
即便年屆八旬,身體已不如從前,但在劇院排演《劉蘭芝》時,她仍主動請纓出演焦母一角。
每次排練她都提前到場,臺詞一字不落,動作一絲不茍,從未因年邁而降低標準。
![]()
年輕人勸她休息,她卻說:“我多演一場,你們就能多學一點,值得!”
這哪里還是普通的演出?分明是一場場生動的教學實踐。她用畢生經驗向后輩詮釋了什么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堅守。
如今,她的眾多學生已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員,有的扎根基層劇團繼續授藝傳道。花硯茹就像一位默默擺渡的艄公,將評劇的薪火一程程傳遞下去。
![]()
把小事做到極致就是大師
花硯茹走了,帶走了一個屬于評劇的輝煌時代。但她用99載人生旅程證明了一件事:配角從來不是邊緣,只要傾注全部心血,哪怕站在幕后,也能成為舞臺真正的核心。
她一生未曾爭奪C位,卻憑借三仙姑、阮媽等鮮活角色,在無數觀眾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她不曾標榜自己為大師,卻以無聲的堅持,成為了評劇界公認的“活化石”。
![]()
她沒有留下豪言壯語,卻用實際行動教會了世人什么叫傳承——教徒弟、傳手藝,讓一門古老藝術走得更遠、更深。
當下社會總有人渴望一夜成名、拒絕做配角,而花硯茹的故事恰恰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位置,只要全力以赴,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就能活成自己人生的主角。
![]()
她的“配角精神”,并非安于平庸,而是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非凡價值的真實寫照。
這位可敬的評劇奶奶雖然離開了人世,但她塑造的角色、培養的傳人、守護的傳統技藝,將繼續活躍在舞臺上,留存于熱愛評劇的人們心中。
正如她常說的那句話:只要還有人愿意聽評劇,我就沒白活這一輩子。
![]()
參考資料:紅星新聞《一級演員花硯茹去世,終年99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