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度過103歲生日的楊振寧先生與世長辭,這一消息迅速登上熱搜,引發各界深切哀悼與追念。
作為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及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將自己的一生形容為“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世界舞臺,最終歸根故土。
他不僅是科學界的巨擘,其跨越世紀的生命歷程也堪稱傳奇。
晚年時,他依然思維活躍、精神矍鑠,每次公開亮相都令人感嘆其生命活力。
在一次直播中,面對網友關于長壽秘訣的提問,楊振寧坦言,除了基因與醫療條件外,更關鍵在于保持平穩心態與良好習慣。
綜合他多次在公開訪談中分享的生活智慧,可以總結出以下五點養生心得,供大家借鑒,愿每個人都能擁抱更健康、更充實的人生。
01
經常讀書,心靜是最好的保健品
楊振寧曾在采訪中說道:
“讀書不僅可以增知識,長學問,博學多才,也可以防治疾病,養德健身。許多疾病來源于不良的情緒和不良的品行。”
在先生看來,書籍的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無法比擬的,它是定心良藥,能于煩悶時撫慰心靈,引人走向內心的強大與境界的高遠。
從7歲在清華園爬樹研草的孩童,到12歲讀《神秘的宇宙》立下諾獎之志,再到晚年深耕古籍,書籍始終是他心靈的避風港。
![]()
現代醫學研究也佐證,持續閱讀能使大腦前額葉皮層保持活躍,降低焦慮激素水平,其養心效果遠超保健品。
一個人若是不常閱讀,就容易困在碎片信息里,讓大腦變得遲鈍。
而每天堅持讀書的人,腦部血流通暢,記憶和學習能力都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
把讀書變成習慣,用文字滋養大腦,這樣,即便同樣會變老,經常讀書的人也能活出更豐富、更敏銳的人生。
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活到了101歲高齡,他將自己的長壽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勤于動腦。
他曾直言,一個人要長壽,就必須讓頭腦始終保持活躍,先生也用一生踐行此道。
無論是在大學任教,將大量時間投入閱讀與研究,還是退休后雷打不動地每日讀書至少兩小時,甚至年屆八旬仍堅持每日鉆研十幾頁艱深的《甲骨文通檢》,都未曾間斷。
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閱讀,讓他的大腦始終保持清晰敏銳,有效地延緩了衰老的進程。
正如神經學家克里斯滕·維約米耶所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你讀書越多,你的大腦就越能保持健康。”
對普通人而言,不必如學者般博覽群書,每天抽出半小時,讀幾頁好書,讓思緒暫時脫離日常瑣碎,就是一種很好的靜心練習。
常讀書以養心,常養心以開懷。
這份精神上的滋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02
養好心態,有好心態才有好身體
楊振寧先生在75 歲時遭遇輕度心肌梗塞,做了心臟搭橋手術。
術后楊振寧十分樂觀地表示自己很幸運,還笑言“準備活到一百歲”。
在楊振寧先生的生命歷程中,樂觀始終是他不變的精神底色,他習慣于用積極的視角看待一切。
無論是學術困境還是生活瑣事,他都從容應對,步入晚年后,在家人的悉心陪伴下,他的心態也愈發平和寧靜。
楊振寧用百年人生證明,好心態不是天生,而是歷經世事打磨后的主動選擇。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你會發現一個規律:
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人,往往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小病不斷。
而那些樂觀豁達、笑口常開的人,常常容光煥發,步伐輕盈,顯得格外年輕。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而養好心態,省下的是醫藥費,賺到的是快樂、是機遇,更是高質量的生命。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拼的不是一時的速度,而是全程的耐力,這個耐力,就來自于你的心態。
中年以后,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身體機能正悄然步入一條緩慢的下坡路,精力總是大不如從前。
除了堅持鍛煉,我們更需要一場向內而行的養心、養神、養情緒。
身心愉悅,才是對健康最好的投資。
當眉頭舒展,當心頭重負被卸下,一副輕松愉悅的身心,自會反饋給身體最好的狀態。
唯有安頓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才有足夠的資本去對抗生活的無常,也才有源源不斷的力氣,穩穩地托舉起身后那個家。
![]()
03
生活規律,慢食多餐,騎車健步
楊振寧先生的飲食之道,精髓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
他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隔2-3小時會少量進食,且講究慢食,通過這種方式,確保身體始終獲得穩定而均衡的能量供給。
談及運動,楊振寧先生曾形容自己很“懶惰”,平日里并不會頻繁運動。
但他會偶爾騎健身腳踏車,也很愛走路,他說:“我喜歡走路,年輕的時候,每到一個城市,我是以步行去認識這個城市。”
他將運動融入生活,步履之間,既是游歷也是鍛煉。
除此之外,楊振寧還一直堅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來不熬夜,讓身體在自然的節律中得以修復與蓄能。
真正的養生,正是如此,起居有常,作息規律,用一種溫和而持久的方式,為生命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這正應了國醫大師薛伯壽的箴言:“遵從自然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養生最好的靈丹妙藥。”
對普通人來說,與其追逐昂貴的保健品,不如先從這些基礎做起:
晚上11點前入睡,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飲食清淡,多菜少肉;堅持運動,活動身體。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習慣,恰恰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真理。
生活規律,本身就是一種最根本的自律,而自律,終將兌現為健康的自由。
請記住,你的身體,是你在世界上唯一永久的居所,你如何建造它,它便如何庇護你。
從今天起,愿我們都能:三餐有序,四季有常,在規律的節奏里,養出一副好身體,安頓一顆從容心。
這,便是我們在這紛繁世界里,對抗無常最堅實、最寧靜的力量。
![]()
04
遠離煙酒,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古語中講:“衛生之道,節嗜欲,慎起居,少思慮,恬淡虛無,是也。”
意思是,養生之道,在于節制嗜好欲望,保持內心的安寧淡泊、清靜無為。
遠離煙酒等有害物質,是養生保健的基本要求。
楊振寧不僅在年輕時就認識到這一點,更是終身踐行。
他不抽煙、不喝酒,很多對身體不好的習慣,他都沒有,一生保持著質樸的愛好習慣。
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歲月里,同窗好友偶有借煙酒排解愁緒,他卻始終堅守底線;功成名就后,面對各種宴請,他也只以茶代酒,盡顯自律本色。
這份自律背后是對健康的清醒認知,他明白,健康需要日積月累的守護。
養生從不是復雜的學問,守住“不碰惡習” 的底線,便已贏在起點。
作家莫言年輕時很愛喝酒,酒量也好,后來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
一次,因為喝酒太多他酒精中毒,在醫院搶救了半天才好轉,這場病讓他徹底醒悟。
從那以后,他就開始戒酒養生,空閑時不再參加各種酒局,而是抓緊時間鍛煉身體,后來有了外孫女,更是狠下心來戒了煙。
他說,這樣做可能在人情往來上顯得不太周到,但人這一生,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健康。
![]()
楊振寧與莫言,一個一直守著好習慣,一個戒掉了壞習慣,二者都指向同一個道理:養生之要,首在去害。
有句話說的很對:“凡善養生者,莫不以戒為始。”
這個“戒”字,看似是限制,實則是更大的自由,是從被欲望支配,走向掌控人生的自由。
當下,不少人沉迷于煙、酒、熬夜、無節制的娛樂等,這些無一不是侵蝕健康的隱形殺手。
從今天起,不妨也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有需要戒除的惡習,是否有需要守護的健康底線。
要知道,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懂得為健康踩剎車,不為短暫的歡愉,透支長久的本錢。
守住這份清醒與自律,便是在漫長歲月中,為自己積攢下的最寶貴的生命資本。
05
科學養生,從不盲從濫用藥物
楊振寧對養生之道,也始終保持著科學家的理性與審慎,不輕信未經證實的養生偏方,也不盲目跟風所謂的神奇療法。
他說:
“在與朋友閑談中,有人講到很多人好食藥,頓時感到好奇。
看看廣播、電視、廣告牌上名目繁多的藥品廣告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再看一看我們的身邊,患點小疾,就各種尋醫問藥,往往是小病大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種養生說法層出不窮,更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
首先要相信專業醫生的建議,而不是輕信網絡傳言;其次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不隨意服用保健品;最后要明白,養生是個性化的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身邊有個鄰居李大媽,每天要吃七八種保健品,從維生素到蛋白粉,一年花費上萬元,結果肝功能反而出了問題;
同事小王才四十出頭,就跟著網紅吃各種“抗衰老”神藥,最后因藥物過敏住進了醫院。
不要用身體的代價,去驗證一個謠言的荒謬,在健康問題上,盲從是最大的風險,理性是最強的免疫力。
莫讓養生,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傷身”。
真正的健康智慧,在于懂得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靜下心來讀懂自己的身體信號。
當膝蓋隱隱作痛,就別勉強爬樓鍛煉,而是選擇舒緩的散步;當夜里輾轉難眠,別再焦慮地數羊,而是泡個腳、聽聽戲。
年紀越來越大,學會與慢性病和平共處,按時服藥、定期檢查,比任何偏方都來得實在。
最終我們會發現,放下對“速效養生”的執念,在從容中尋回身心的平衡,這才是歲月賦予我們最寶貴的智慧。
![]()
楊振寧先生曾說:
“我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我的終點就是我的起點。”
103 歲的人生長度,源于對生命的敬畏;諾獎級的人生高度,源于對事業的執著。
當我們追思這位科學巨匠時,更應讀懂他養生哲學背后的深意:長壽從不是偶然的幸運,而是把平凡的習慣堅持成必然的智慧。
正如他在《歸根》一詩中所寫:“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
愿我們都能帶著這份從容與自律,在歲月中沉淀心性,在日常中守護健康,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