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種說法挺火:
“國外都不搞新能源汽車了,中國還在一頭扎進去,這不是走錯路了嗎?”
乍一聽,這話好像挺有道理。
![]()
畢竟,如果新能源真有未來,為什么歐美、日本這些汽車大國都慢下來了?難道他們集體犯糊涂?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先看看現實。根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的最新數據,今年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然強勁。
比亞迪一個月就賣出了37萬多輛,從年初到8月累計賣出286萬輛,同比漲了23%,其中出口就有8萬多輛。
![]()
上汽、吉利、奇瑞、長城這些老牌車企的新能源銷量也都在穩步上漲,增速一個比一個驚人。
放眼全球,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約46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占了近千萬輛,差不多是五分之一。
![]()
這數字已經說明問題了——新能源車不只是“活著”,而是越來越強。
那為什么還有人說,只有中國在堅持呢?
這其實和我們對“放棄”的理解有關。
確實,一些國外車企最近調整了方向。比如奔馳宣布延后電動車銷量目標,奧迪也推遲停售燃油車的計劃,美國在特朗普時期甚至取消過新能源汽車補貼。
![]()
這些新聞看起來像是“集體退場”,但真相并沒這么簡單。
你要知道,在同一時間,寶馬在慕尼黑車展上發布了新一代電動iX3,大眾高層還公開表示,希望未來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拿下更大份額。
日本的松下也在加速研發電動汽車電池。
要真說“全世界都放棄了”,那顯然不符合事實。只是國外的節奏放慢了,而不是不做了。
他們的顧慮也不難理解。
新能源車的競爭格局現在基本是中國在領跑。
![]()
無論是成本、供應鏈、產業配套,還是研發速度,中國都占了明顯優勢,很多外企在新能源這塊已經很難打得過。
繼續投下去,可能電動車賣不過中國車,燃油車的老本行也被拖垮。與其兩頭都輸,還不如先穩住一邊。
這是策略選擇,不是承認失敗。
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
![]()
因為對中國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門生意,而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別忘了,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碳排放量也高。要實現減碳、環保,就得從能源結構上動刀。
過去十幾年,我們在水電、風電、光伏、核電上投入巨大,就是為了讓火電占比慢慢降下來。而新能源汽車,正好是這場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
更現實一點講,新能源產業還能帶動無數就業崗位。
![]()
電池、芯片、充電樁、軟件、整車制造——每一個環節都能拉動一條產業鏈。
對國家來說,這是升級工業結構、擺脫低端制造的機會;對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更多就業、更高收入、更強競爭力。
當然,新能源車不是完美無缺。
續航焦慮、充電難、電池壽命短,這些問題確實存在。
![]()
但技術就是在不斷迭代中突破的。
十年前的智能手機誰敢想能替代電腦?今天的新能源車,也正處在那個轉折點上。
所以,當有人說“中國在堅持一條錯的路”,不妨反問一句:什么叫“錯”?外國企業在猶豫,并不代表方向不對,可能只是他們沒準備好。
而中國,現在正好抓住了機會。
新能源,不只是車的問題,更是未來能源、科技、經濟的大棋局。
誰先布局,誰就更有資格定義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