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走了
雖不認識,未曾謀面,但依舊為此感到震動。
10月17日晚上,先在域外看到“小道消息”,分享給朋友時,朋友說已辟謠了,是指一財。18日這一消息成真。
從小就知道了楊先生,只是我的物理實在不好,轉而為文,但這不妨礙我對楊先生的敬重。
楊先生是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在浩瀚的宇宙中,個體的生命猶如一粒塵埃,起落之間,如此匆匆。楊先生卻在無數塵埃中熠熠生輝。
楊先生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個書香門第。
那是一個戰火與變革交織的時代。
![]()
其父楊武之是中國第一位數學博士,也是一位數學家,早年留學芝加哥大學,回國后執教清華園。
楊振寧自小聰明,12歲勵志“長大要爭得諾貝爾獎。”
抗日戰爭期間,楊家子合肥輾轉漢口、武昌,直至昆明,以高二學歷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清華、北大、南開的臨時合體,是為西南聯大。聯大的生活和學習條件艱難,卻培養出大批卓越的人才。
本科畢業后于1944年獲清華研究院碩士學位。次年,公費留學芝加哥大學,師從恩里科·費米。1948年獲博士學位后,在物理學的圣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員,與李政道結識。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顛覆了物理學的基本假設:弱相互作用中,鏡像對稱并非宇宙的鐵律。這一發現震動科學界,次年兩人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一年,楊振寧才35歲。他倆成為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
![]()
楊先生與羅伯特·米爾斯于1954年創立“楊-米爾斯規范場論”,堪稱現代量子場論的奠基之作,揭示了規范不變性如何統御電磁與核力,開辟了統一萬有引力的新途經。
楊振寧曾說,科學如人生,總在對稱與破缺間求索平衡。
1957年獲得諾獎后,楊李漸生裂痕,終成陌路。
楊振寧后在紐約石溪大學任教,1964年入美籍,繼續耕耘統計力學與凝聚態物理,直至晚年仍發表論文。
其生命如一顆行星,從中國亂世中出發,環繞普林斯頓、紐約、斯德哥爾摩,卻牽系東方故土,最終葉落歸根。
1971年,楊振寧以探親名義重返大陸,受周、毛接見,并安排他到各處參觀,竟對彼時積極評價,以為眾生平等,那運動“激發了勞動者的創造力”,后自稱“被假象蒙蔽”。
晚年,楊先生定居清華,2003年起擔任高等研究院院長,后放棄美籍,加入中國籍,推動中外學術交流,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學者赴美進修,于培養人才、成功阻止建造大型對撞機貢獻良多。
![]()
楊振寧與杜致禮
作為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女婿,妻子杜致禮去世后,2005年楊振寧又迎來“忘年婚”,以82歲高齡迎娶28歲的翁帆。一石激起千層浪,贊者斥者各執已見,攻擊者尤其情緒激動,實在有些莫名其妙。楊振寧本人倒是淡然置之。
2025年10月18日,楊先生因病在京逝世的消息傳開,享年103歲,連接中西、跨越兩個世紀的生命落下帷幕。
合肥的四古巷,昆明的茅屋,普林斯頓的計算紙,清華園的講堂……猶如此時此刻,秋風秋雨愁煞人。
楊先生走了,巨星卻未隕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