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雨天正在路口焦急等待的外賣員。攝影:玉陽
今年北方的雨格外多,從夏天的暴雨一直下到綿綿的秋雨。本期《食日談》,就從近期下過的雨開始談起。我們請到曾做過外賣員、如今是食通社編輯的玉陽,從他寫作的《》這篇文章出發,聊聊極端天氣里的外賣現實。
![]()
下雨天,外賣員的手機仍不離手,一天下來,手機進水無法避免。攝影:玉陽
在節目中,我們可以聽到更多關于外賣員的細節:外賣員在雨天與高溫天的真實處境:沒有“天氣補貼”,反而可能因為不出勤被罰款。那些看似溫情的“高溫補貼”和“夏日清涼活動”,卻只是平臺通過精巧的“階梯獎勵”機制,把更多風險和勞動壓力轉嫁給騎手。
![]()
美團的“高溫關懷”階梯獎勵活動,有騎手反映:“高溫活動太坑了,壓根拿不到。”圖源:微信視頻號@文冉旭
![]()
外賣員老蔡跑了一天單子后被泡的發白的腳掌,部分皮肉周邊已經滲出了血絲,但第二天他仍要堅持靠這雙腳跑單14個小時。攝影:老蔡
在惡劣天氣下,騎手沒有病假、沒有熔斷機制,外賣平臺正是以犧牲騎手的權益為代價,讓消費者產生對“廉價外賣”依賴。由此產生的悖論是,當我們討論“暴雨天要不要點外賣”時,總認為騎手替消費者承擔了代價,由此把彼此的權益放在對立面,但代價真的轉移了嗎?
當線下菜市場、夫妻小店被平臺擠壓生存空間,甚至漸漸消失,我們似乎也在失去一種更有人情味、更健康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而商家在高額抽傭的壓力下生產缺乏安全保障的廉價食物,以及由外賣員引發的各種交通事故,這些后果仍然可能以各種回旋鏢的方式作用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是否還有改變的選擇?
在這場關于暴雨的對話里,有許多問題似乎龐大無解。可能微小但是向好的一面是,我們還是可以一起想象,有沒有別的方式度過雨天?比如在撐傘出門買菜、翻一翻冰箱、和家人一起做頓飯?畢竟這些微小的改變,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或許就是重新掌控生活的開始。
![]()
本/期/嘉/賓
![]()
天樂|食通社創始編輯
![]()
玉陽|食通社編輯
本/期/主/播
![]()
曉晶|食日談主播,關注飲食文化與可持續生活
時/間/軸
00:57今年的雨特別多,“雨天“對騎手意味著什么?沒有補貼,反而可能被罰款;鞋濕、路滑、手機進水,這些才是“極端天氣”的真實現場。
14:52平臺的“高溫補貼”其實是一場精算游戲——獎勵越細,風險越巧妙地被推給了勞動者。
18:48暴雨天沒有“熔斷”,外賣仍在路上。城市的節奏從不暫停,唯獨暫停的是人的安全與喘息。
21:49點還是不點?便利與同理心的拉扯:我們想省時間,卻也在問自己,這份便利是誰在承擔?
29:27菜市場關門、夫妻小店消失,外賣平臺成了新的城市入口。選擇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單一。
31:50堂食的熱氣、家常的煙火,都在算法之外。我們吃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難記得“味道”。
36:39當外賣變成“準公共服務”:它像地鐵一樣方便,卻沒有任何公共保障。我們在用什么維系這份便利?
45:17下雨天,不妨撐傘結伴去買菜做飯;或者翻翻冰箱、做頓充滿創意的雨天“宅家食”。也許一點點慢下來,才是我們重新擁有生活的開始。
![]()
![]()
![]()
![]()
![]()
![]()
在 小宇宙 | 喜馬拉雅 | 荔枝 | Apple播客
訂閱「食日談」播客
![]()
歡迎在各播客平臺評論區留言,我們會不定期回復。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食通君微信小號,備注“食日談”,進入播客聽眾交流群。
![]()
如無說明,圖片均由本期嘉賓提供
播客音樂:岜農
本期制作:曉晶
本期編輯:玉陽
推文版式:明林
聯絡郵箱
xiaojing@foodthink.cn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