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一下雨,金碧廣場便籠上一層薄霧。曾有老人在這里牽著愛人的手駐足,而今已成永恒別離。
10月18日,昆明市第一中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慶典的歡慶尚未散去,一個消息卻讓整個云南教育界陷入沉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這位從昆華中學(昆明市第一中學前身)走出的科學巨匠,終究未能見證母校雙甲子慶典之后的更多榮光。就在不久前,昆一中剛剛迎來120周年華誕,校園里還回響著校長趙燦東的話語:“給學生自由發展的天地,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
此刻的昆明,雨沒有停。
一、昆華歲月
![]()
1938年,日軍的鐵蹄踐踏著中國大片國土。16歲的楊振寧隨家人輾轉抵達昆明,進入昆華中學高中部學習。
那時的昆明,是戰火中存留的一片學術凈土。西南聯大匯聚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精英,而作為云南最早開辦新學之一的昆華中學,早已是滇中教育的重鎮。
校史資料記載,2000年楊振寧曾回到母校作報告。而更早的1947年,球王李惠堂到訪昆華中學時,曾引發“萬人翻墻圍觀”的盛況。可以想象,少年楊振寧穿行校園時,呼吸的正是這種自由而蓬勃的空氣。
昆華中學“公勇嚴毅”的校訓,早在1916年就已規范了足球比賽細則。嚴謹與活力并存的校園氛圍,悄然孕育著楊振寧對科學最初的熱愛。
二、聯大榮光
![]()
1938年秋,楊振寧以昆華中學學子的身份考入西南聯合大學。他在聯大度過了六年時光——四年本科、兩年碩士。
“這六年對我一生的學習歷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多次回想過這段歲月,覺得得到了西南聯大師生努力精神和認真精神的滋養。”楊振寧曾這樣回憶。
翻譯家許淵沖筆下的聯大時期的楊振寧“眉清目秀,臉頰白里透紅,眉宇間流露出一股英氣,眼睛里閃爍出鋒芒”,并稱他是“西南聯大成績最好的學生”。
在聯大,他的父親楊武之曾任數學系主任。學術世家的熏陶與戰時特殊環境的錘煉,共同塑造了楊振寧的學術品格。
三、歸來與回望
![]()
2013年10月,91歲高齡的楊振寧重返昆明,參加云南師范大學“武之樓”命名暨楊武之塑像揭幕儀式。
他攜夫人翁帆、胞弟楊振漢等人親臨現場,共同為塑像揭幕,并親筆題寫“武之樓”三字。在西南聯大校友友誼林,他親手栽下一株國槐,寄托綿綿聯大情與拳拳赤子心。
但更多人記得的,是他更早一次攜夫人重游昆明的畫面。在金碧廣場,他幾乎全程牽著夫人的手,甚至輕聲問道:“Darling,我們在這買個房好不好?”那般坦蕩的浪漫,大大方方的恩愛,成了春城記憶里一抹溫暖的定格。
2021年,楊振寧將珍藏的兩千余件圖書、手稿、影像資料與藝術品捐贈給清華大學。他曾將人生比作“一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歷經世界,終歸故土。
四、雨別春城
![]()
昆明市第一中學,仍浸潤在120周年校慶的余韻中。這所培養了楊振寧、艾思奇、馬克堅等杰出人才的學府,剛于2024年入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校慶期間,學校足球隊的隊員曾說:“要用拼搏為母校120歲生日獻禮。”誰料,等來的卻是告別。
“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楊振寧曾如此動情地說。這份家國情懷,從他16歲踏入昆華中學那刻起,從未改變。
昆明很少這樣下雨,而這一日的雨卻綿延不絕。
在昆華中學舊址,校友們自發前來,撐傘立于雨中,靜靜凝視校門口那張楊振寧2000年回校報告的照片。
一位校友輕聲說:“昆華百廿,共赴光榮時刻,可惜楊先生沒能看到母校更多的輝煌。”
那位曾在金碧廣場與愛人執手的老人,走完了103年的傳奇人生。而他與昆華中學的故事,將如西南聯大的精神一般,永遠鐫刻在云南教育的史冊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