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妙,俄烏沖突不僅沒有實現停火,反而有加劇的跡象。就在前不久,北約繼續投資烏克蘭,帶來以電子戰武器和無人機為主價值1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更讓人想不到的,北約的新成員國瑞典承諾,后續會對烏克蘭提供8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對俄羅斯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
即使是戰火最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瑞典都是“中立國”的身份。德國納粹寧可占領挪威,都沒有碰瑞典一下。二戰之后,憑借著“中立國”的身份,瑞典不僅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調停,還對貧困國家進行過援助,樹立了致力于和平與人道主義的國際形象。甚至對美、蘇這樣的世界霸主,也敢提出限制核武擴張的要求。
![]()
就是這樣一個國際和平大使,在俄烏沖突之后加入北約。有一種解釋就是歷史積怨,在沙俄彼得大帝時期,正式開啟了與瑞典爭奪出海口的序幕。歷經幾十年的戰爭,沙俄獲勝,失去出海口的瑞典逐漸走向衰落。
更何況曾經的芬蘭在1809年之前都是瑞典的領土,因為與沙俄戰爭的失敗,芬蘭獨立出去,瑞典的領土和人口銳減了三分之一以上。這些歷史傷痕深深烙印在瑞典的民族記憶里。
可俄羅斯在最為強大的蘇聯時期,都能讓瑞典堅守“中立國”的本分,現階段卻被瑞典認為是巨大威脅,從而放棄了和平的政策,怎么看都解釋不通。
![]()
其實這就是歐洲政壇集體右轉的表現,由于經濟發展陷入停頓,外來移民矛盾增加,歐洲政府的右翼團體都在爭奪掌控政府的話語權。歐洲大陸的衰落成為必然,俄烏沖突的未來短期內也不會有結果。
而且瑞典長期與芬蘭共進退,在芬蘭明確表態要加入北約后,如果瑞典置身事外,那么會遭到來自于北約和俄羅斯的兩方夾擊。所以瑞典選擇加入北約。
瑞典本身就是歐洲傳統的軍事技術強國,“鷹獅”戰斗機、“弓箭手”自行火炮都來自于瑞典。足以證明其深厚的軍工積累。
![]()
對于烏克蘭價值80億的軍援計劃,可以使瑞典本土軍工企業獲得巨量的訂單。同時烏克蘭的續命可以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將鄰居的安全威脅阻隔在境外,避免未來與俄羅斯直接沖突。
不過瑞典的政策轉向,也給自身、地區乃至歐洲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80億美元的軍援是以削弱國內福利為代價的,由此引發了國內民眾的不滿與爭議。
![]()
自從北歐國家加入北約之后,俄羅斯重要的出海口波羅的海成為北約的“內湖”。俄軍高層重設莫斯科軍區就是為了對此進行應對。那么芬蘭、瑞典反倒有些引火燒身的意思。俄羅斯的專家也認為,以加入北約換安全的做法, 反而會讓瑞典“陷入更不安全的環境”。
瑞典突然高調軍援烏克蘭,是基于歷史和現實的選擇,瑞典意在通過綁定西方集體安全體系來保障自身長治久安,在右翼勢力抬頭的大環境下,歐洲大陸卷入戰爭的概率越來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