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歲的楊振寧去世!能和他生活在同一時代,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10月的深秋,一代物理巨匠隕落——
楊振寧,103歲,走完了他漫長的一生。
在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史上,能與他并肩的名字,屈指可數(shù)。
但在公眾輿論里,他又是最有爭議的科學家之一。
有人尊他為“物理之巔”,有人批評他“回國養(yǎng)老”。
有人為他82歲迎娶28歲翁帆喝彩,有人譏諷他“老牛吃嫩草”。
他的一生,是榮耀、智慧與爭議交織的一生。
但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都無法否認:他是一座無法繞過的豐碑。
![]()
一、生于亂世,天賦異稟
1922年,楊振寧出生于安徽合肥,父親楊武之是著名數(shù)學家。
他自小聰慧過人,小時候最愛翻父親的數(shù)學筆記——那時,他還看不懂,卻硬要看。
父親說:“這個孩子,以后要走學問路。”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他隨家遷往昆明,就讀于西南聯(lián)大。
那是中國最艱難、也最出英才的時代。炸彈在頭頂飛,師生在燭光下講相對論。
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他打下了堅實的物理與數(shù)學功底。
1945年赴美,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之后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他才二十多歲,就已和愛因斯坦、費米這些名字出現(xiàn)在同一棟樓里。
命運,有時確實會獎勵那些把才華和努力疊滿的人。
二、從學生到諾獎得主——改變物理世界的中國人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
這聽起來拗口,但在當時是核爆級的顛覆——
它打破了“自然界左右對稱”的傳統(tǒng)信念,改寫了物理教科書。
一年后,他們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那一年,楊振寧才35歲。
他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諾獎得主之一,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此后,他又提出“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
這是后來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核心。
今天人類對宇宙最基本粒子的理解,仍然離不開這套理論的框架。
這部分貢獻,幾乎決定了現(xiàn)代物理的語言體系。
可以說:
愛因斯坦之后,楊振寧是對物理世界格局影響最深的華人。
三、從科學家到爭議人物
可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科學家,卻常常被輿論淹沒在爭議中。
“他回國,是養(yǎng)老還是報國?”
上世紀90年代末,楊振寧選擇回到中國清華大學任教。
他捐出自己多年積攢的科研資料與部分獎項,推動中美物理交流。
但有人質(zhì)疑——
“為什么年輕時留在美國,老了才回來?”
“他回國到底是報國,還是為了享清福?”
事實上,楊振寧在美國取得公民身份多年,
他也在中美關(guān)系緊張的年代拒絕表態(tài)政治立場。
在那個“愛國”常被放大檢視的年代,他的沉默被解讀為“不夠中國”。
但他自己說:“我一生都沒有離開中國文化。”
有人敬他“學貫中西,胸懷天下”,
也有人諷刺他“享盡榮華,功成身退才認祖歸宗”。
但無論如何,他對清華、對中國物理學的推動是實實在在的。
他不僅引入世界一流學術(shù)資源,還力推“清華高研院”,
培養(yǎng)出一批如今站在國際舞臺的中國物理學家。
他并非回國養(yǎng)老,而是回國“傳火”。
“82歲娶28歲翁帆”的世紀婚姻
2004年,這位82歲的物理學家,與28歲的年輕女子翁帆結(jié)婚。
全國轟動,網(wǎng)絡沸騰。
有人說那是真愛,是“靈魂與思想的契合”;
也有人說那是“權(quán)力與崇拜的不對等”。
楊振寧的回應很平靜:“我找到了理解我的人。”
翁帆也淡然回應:“我知道他是世界級的科學家,但我愛的是他這個人。”
二十年來,他們相伴無子無爭,生活平淡。
直到今日,那段被無數(shù)人質(zhì)疑的愛情,反而成了“最堅韌的伴侶樣本”。
楊振寧說過一句話:“人老了,仍然要有愛;愛能讓人延長壽命。”
如今看,他真的活到了103歲。
“他真配得上諾獎嗎?”
在一些科學圈的討論中,還有另一種聲音:
有人認為楊振寧“理論貢獻居多”,實驗證據(jù)主要來自他人,
甚至有人調(diào)侃:“他更像一個物理哲學家。”
但這恰恰是科學分工的體現(xiàn)——
提出理論者,往往比驗證者更稀缺。
如果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需要時間去證明,
那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恒”也是時代的奇跡。
質(zhì)疑者可以質(zhì)疑,但歷史不會改寫:
1957年那張諾貝爾獎證書,永遠印著兩個中國名字。
四、他是怎樣的中國人?
他一生都活在“科學”與“國家認同”的張力中。
他深愛中國文化,但也堅信科學無國界。
他批評國內(nèi)教育體制,卻也一再強調(diào)“年輕人要扎實基礎(chǔ)”。
他既是物理學家,也是思想家。
他曾經(jīng)說:
> “中國有很多聰明人,但聰明不是智慧。智慧,是耐心與積累。”
這句話,像是寫給年輕一代的警鐘。
五、當我們告別他,也在告別一個時代
楊振寧的離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
那個時代的人——
在戰(zhàn)火中念書,在異鄉(xiāng)里登頂,在晚年又回望故鄉(xiāng)。
他們身上有一種“知識分子的尊嚴”,
有一種“科學改變命運”的信仰,
也有一種“孤獨登高”的宿命感。
如今的年輕人,也許很難再有那樣的浪漫。
但至少,我們可以記得——
在中國科學史的長河里,有一個叫楊振寧的人,
他用理性改變世界,用爭議度過一生。
他不是完人,但他是真正的“大寫的人”。
103歲,是物理的極限,也是人生的極限。
他跨越了一個世紀,看盡了世界變遷。
有人愛他,有人恨他,但所有人都必須承認:
能與楊振寧生活在同一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因為他告訴我們——
科學可以改變命運,
理性可以穿透偏見,
而真正偉大的人生,從來不是無爭議的,而是敢于被爭議的。
愿先生安息。
愿理性與好奇,繼續(xù)在人類文明的火焰中燃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