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我就說過,中國電動車的崛起,背后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成果展現。
美西方之所以如此擔憂中國電車,本質上就是畏懼中國產業升級后,會對它們的現有產業造成沖擊。
就在日前,根據西方媒體報道:歐盟要求中國企業必須要向歐盟公司移交技術,才能在當地運營。對象包括汽車以及電池生產商,并且要求中國公司要使用一定數量的當地員工以及歐盟商品,又或者是成立合資公司。
不難發現,中西方這場科技博弈,局勢有點攻守易型了!
因為誰也沒想到,才過去多少年,這種“技術換市場”的打法還是出現在西方國家。
一向傲慢自大的西方國家,為何如今甘愿出讓市場,也要拿到中國的技術?
答案很簡單:中國產業升級后,讓美西方意識到,中國“彎道超車”并不是一句口號!
就在歐盟說出這一番話的同一時間,美國發布了2025年度的《時代周刊》最佳發明榜單,上面出現了三個大字英文:BYD。
是的,在國內最不起眼的一款車,比亞迪海鷗卻在西方市場最受歡迎,甚至被老美評為:最佳發明。
當然,這只是中國車企在西方市場“大殺四方”的冰山一角。
從2024年開始,歐盟有一半的電動車都是從中國進口,具體數據超過了55%,總金額高達152億歐元。
而且,這些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在西方人口中議論最多的,并不是“物美價廉”,而是感慨:中國在電動車具備極大的優勢。
因為賣向西方國家的電動車,除了中國品牌比亞迪、奇瑞、蔚來、小鵬以外,還有特斯拉是從中國上海的超級工廠發往歐洲。
甚至還有寶馬、雷諾這些歐洲車企,也是在中國生產后,再銷回歐洲。
如此一來,這事情就變得魔幻起來了,也難怪歐盟會開始要求:中國車企想要在歐洲扎根,就必須要用技術來換取市場。
由此可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方面映射出中國的產業升級已經完成,另一方面也給揭露了西方這些傳統工業優勢如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這背后就像是一個路標,明確了未來全球產業競爭的新方向,這并不是單純的產品貿易,而是技術標準、產業布局以及新技術研發的全方位較量。
再看看日本和德國這兩個傳統汽車強國的表現。
德國朔爾茨曾公開給德國車企打氣:不要被中國車企嚇到!
而日本車企高層更是直言:如果中國汽車全面崛起,那日本將會失去452萬個高薪崗位。
坐立不安的還有韓國,曾經他們在鋰電池領域,是世界的霸主。但隨著中國電動車領域的崛起,韓國在電池賽道的優勢逐漸消失,甚至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已經蒸發了三分之二。
當然了,除了汽車行業以外,中國在造船業、液晶面板、半導體等領域都開始走在了他們的前列。
所以,如今的日韓才會鐵了心跟著美西方混了。
因為他們意識到,如果中國繼續把產業升級下去, 那日韓這兩個國家搞不好就會成為“發展中國家”!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當年的華為備受美國的“四面圍堵”,如今才過去短短幾年,中國已經在操作系統、數據庫、自動駕駛、AI大模型、半導體等領域都實現了獨立自主。
以至于今天的英偉達創始人直言: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95%變成了今天的0。
這背后意味著,在AI芯片賽道上,中國已經不再需要西方企業了!
所以啊,對于中國而言,電動車的崛起只不過是產業升級的成果展現罷了,背后還有龐大的行業還沒呈現出來。
但隨著美國發起的“關稅戰”,美西方才意識到,中國在各行各業都呈現出“彎道超車”的優勢。
以至于美國開始慌了,美財長底氣不足的說道:“如果中國取消稀土管制,那美國會考慮取消100%的關稅加征。”
不得不說,西方列強還是當年那副“欺軟怕硬”的模樣,但他們似乎還沒意識到,眼前的中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可以“任人魚肉”的國家了!
畢竟今天是一個全球化時代,與其筑起高墻阻擋中國制造進入,還不如修橋歡迎中國制造。
畢竟在強大的工業產能以及龐大的人才體系面前,任何“高墻圍堵”都是無用功。
歷史向我們昭示,沒有任何帝國的城墻會永遠堅固,始終是創造與適應變化的能力,決定最終勝負。
今天中國電動車崛起的背后,并非句號,而是一個巨大的問號,高懸在歐洲大陸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