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陳趕林 研究員
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
![]()
李健 教授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 副院長
報告內容
1
廣西特色農產品多元化發酵產品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
![]()
陳趕林 研究員
廣西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 所長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廣西憑借熱帶亞熱帶的優越氣候條件,熱帶農業資源富集,形成了蔗糖、水果、設施漁業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了多個全國領先的特色品牌。蔗糖產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年產糖達800萬 t以上。水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2023年水果產量達到3 232.59萬 t。廣西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已實現從資源驅動向科技與品牌雙輪驅動的躍遷,但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產業鏈韌性不足、基礎設施短板、人才與技術瓶頸等問題,其中農產品產業鏈存在初級加工占比高的問題,農產品深加工率僅為40%。
研究團隊圍繞以廣西大宗農產品及特色農產品(甘蔗、茶葉、大果山楂、月柿等)為對象,通過生物發酵學科研究、發酵產品特性與功能性研究驗證,聯合產-學-研,采用生物發酵工程手段,開發制備果酒、原醋及醋飲料等發酵產品,探討發酵過程中,各相關功能活性成分、揮發性類物質等形成機制,找出影響果酒、原醋品質關聯因子;研發出大宗農產品各類具有特色活性功效的果酒、果醋生產關鍵技術,并中試生產與產業化。
2
植物肉感官品質提升技術系列項目
![]()
李 健 教授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 副院長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植物基肉制品因其環境友好及健康營養等特點近年來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愛。盡管如此,目前植物基肉制品仍存在質構擬真度低,風味口感及色澤品質不佳等缺點,限制了其進一步推廣。因此,本項目旨在開發基于不同蛋白交聯酶(如谷氨酰胺轉氨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或蛋白水解酶(如蛋白質谷氨酰胺酶、木瓜蛋白酶、風味蛋白酶等)復合植物多糖(如殼聚糖、魔芋膠、黃原膠、卡拉膠、豌豆淀粉、木薯淀粉、
-環糊精等)處理的新型技術以改善植物基肉制品(如植物基肉餅、植物基丸子、植物基魚豆腐、植物基牛肉干等)的加工品質,一方面采用粒徑-電位、紫外、紅外、熒光、熱重、電泳、蛋白熱移、等離子體共振、均質時間分辨熒光、耗散型石英晶體微天平和分子模擬等技術解析酶介導作用下蛋白和多糖的相互作用及凝膠纖維網絡形成機理,另一方面基于感官評價、質構、流變、低場核磁、核磁成像、電鏡、電子鼻、電子舌、氣質聯用等技術研究酶復合多糖處理對植物基肉質品色澤、質構、持水、凝膠、風味、貯藏穩定性等方面的影響,最終揭示酶復合多糖雙重修飾技術對植物基肉制品品質調控作用機制,為后續植物基肉制品的工藝改良及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提供理論參考。3
食用菌源新質蛋白挖掘及應用技術研究
![]()
馬高興 教授
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院長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面對人口增長與膳食結構轉型帶來的雙重挑戰,開發可持續的新質蛋白供給體系已成為確保全球營養安全戰略的重要課題。食用菌蛋白含量豐富,氨基酸組成完整,是天然高價值的新質蛋白載體,被認為潛在新質蛋白來源。基于此,結合現代食品工業對新質蛋白開發的產業需求,研究以杏鮑菇、香菇等我國主產食用菌為研究對象,1)從營養、功能等角度出發,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種蛋白的氨基酸構成、理化性質和結構特征差異,基于人體營養需求及加工適宜性特征,探明了不同食用菌新質蛋白潛在加工方向;2)進一步探究了同一品種、不同產地,同一品種、不同制備方式的食用菌蛋白,以及不同加工方式下谷物多糖與食用菌蛋白互作產物的組成、消化率、腸道菌群酵解特征等差異,并結合體內動物模型,探究了相關組分的健康效應及潛在作用機制,基于營養精準化和功能定制化初步探討了不同食用菌新質蛋白的未來應用方向;3)最終,結合前期不同品類、不同產地、不同制備工藝、不同互作方式下食用菌新質蛋白的營養和功能特征變化,依托3D打印技術,對食用菌源新質蛋白質進行重組構建,膳食角度滿足不同群體的營養及功能需求,為食用菌新質蛋白產品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及技術支撐。
4
金耳果凍的研制及品質分析
![]()
梁 進 教授
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院 副院長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圍繞“金耳果凍的研發及其特性研究”這一課題,立足于當前對天然、健康與功能性凝膠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創新性地以被譽為“菌中黃金”的金耳作為核心膠凝原料與營養載體,旨在突破傳統果凍在營養組分單一等方面的局限。將系統性地闡述如何優化金耳果凍的關鍵配方與制備工藝,以平衡其凝膠強度、彈性和風味,并科學評價其質構特性與體外消化行為,旨在為金耳這一高價值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開辟新路徑,并為功能性食品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
5
從實驗室到市場:藜蒿高值化利用與降尿酸功能食品的產業化開發
![]()
吳 婷 副教授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高尿酸血癥已成為繼“三高”之后的“第四高”,傳統藥物治療存在副作用大、患者依從性差等痛點。本團隊立足“藥食同源”理念,深耕藥食兩用植物資源——藜蒿十余年,成功打造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突破到產品落地的全產業鏈開發范式。基礎研究層面,不僅全球首次從藜蒿中鑒定出強效XOD抑制劑1,4-二咖啡酰奎寧酸(1,4-diCQA),更深入闡明了其通過“抑制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泄-抗痛風炎癥”三途協同的作用機制;技術突破層面,建立了非放射性的6-CFL高通量篩選模型,突破了活性成分高效篩選與制備的技術瓶頸;產業化落地層面,團隊基于專利技術成功開發出藜蒿降尿酸口服液和多維營養片兩款核心產品。通過復配技術和苦味掩蔽工藝,在保證功效的同時顯著改善了適口性,并經動物實驗驗證其具有肝腎保護作用。本項目旨在為億萬高尿酸人群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膳食干預新選擇。
6
谷薯雜糧及植物蛋白產業化技術成果推介
![]()
彭義交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植物源研發部 部長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本項目由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植物源研究部主導,聚焦豆制品、谷薯雜糧、營養健康等植物源食品領域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化應用,以傳統豆制品綠色低碳加工升級與谷薯雜糧口感與加工適應性等入手解決行業痛點,技術成果兼具創新性與行業實用性。
團隊配備RVA快速黏度儀、氣相色譜﹣質譜儀等大型分析設備,及雙螺桿擠壓、冷凍干燥等中試設備,依托"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大豆加工分中心"平臺與北京市“谷物雜糧深加工”“豆制品加工”等創新團隊支撐,承擔國家"863"計劃、"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等10余項省部級以上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 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
本次推介團隊在谷薯雜糧、植物蛋白及營養保健食品方面近年來取得的多項核心成果,包括:1)豆制品綠色低碳加工全鏈體系,實現省時節水50%以上,獲10 項專利授權,已應用于北京白玉等企業;2)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熱漿自動點腦裝備生產線(2 000 盒/h),穩定運行3 年,大幅節能及提升保質期30%以上,有利于豆制品行業節能提質增效;3)谷薯雜糧精深加工技術,突破100%蕎麥掛面產業化難題,實現10 t/d規模產業化,該成果實現了清潔標簽,采用普通壓延掛面工藝,鹽分實現了零添加,對“三高”及老年群體主食需求較為友好,同時開發方便米/粥、低脂蛋糕等產品;4)植物蛋白氣奶(完成4 t規模中試),1%的蛋白添加遠超行業水平(<0.2%);5)開發老年健康食品,構建易咀嚼吞咽、高效消化吸收技術,推進低GI食品、具有輔助癌癥病人放化療協同效果,提升免疫力的深層發酵口服液產品落地,開發的酸豆乳技術曾以15萬 美元轉讓日本企業,大豆全子葉利用技術助力維維集團上市,技術轉化成效顯著,為食品行業綠色發展與營養升級提供強力支撐。
7
AI健康小屋與慢病管理技術介紹
![]()
劉士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食品部 副主任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AI健康小屋是健康食品及慢病健康管理服務的綜合服務模式,技術支持平臺有GI國際聯合研究與測試實驗室(中國食品院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共建)、功能主食創制與慢病營養干預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糖尿病特醫食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重點實驗室(中國食品院與北京協和醫院共建)、功能與營養食品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等。中國食品院整合近20 年的功能食品研發、慢病營養干預以及健康管理的技術儲備、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訓練專業級垂域AI大模型,通過智能健康鏡、心肺功能與運動能力評測和情緒心理評估等綜合性健康風險評估,結合健康助手智能體進行數據整合分析,提供一站式營養、運動和心理解決方案,打造出了“AI智能科學診斷健康小屋”模式,將在本次秋糖上首次展出完整模型,包括功率車、虛擬人觸摸鏡、智能睡眠沙發椅等科技設備,輔助健康飲食搭配,為消費者提供智能、個性化、完整科學的飲食+運動+心理三位一體的綜合健康解決方案。
8
裂殖壺菌產脂質化合物的工業生物技術及其應用
![]()
郭東升 副教授
南京師范大學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功能性脂質化學品由于對人體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備受重視。在功能性食品中,脂質化學品占據了51%,處于主角地位。合成生物學技術雖然能夠改變傳統脂質化學品的獲取方式,并提供優良的菌株。但是,要想充分發揮菌株的性能和實現規模化生產,依然離不開工業生物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本人所在課題組從事裂殖壺菌產脂質化學品近20年,目前,已實現裂殖壺菌產DHA的規模化生產,以及完成了裂殖壺菌產EPA、角鯊烯、
-胡蘿卜素等細胞工廠的構架。在這些產品的工業化過程中,搭建了基于模型的高通量的優化方法,實現菌株性能的充分發揮;建立了定向的代謝流調控技術,完成代謝流的進一步優化;開發了高供氧生物反應器的開發,實現了裂殖壺菌的高密度發酵;以及基于CFD-動力學耦合技術,實現了一步放大。9
食藥同源特色食品的研發與創——以艾草、天麻、木瓜為例
![]()
楊 芳 副教授
湖北中醫藥大學檢驗學院
湖北省蘄艾產業技術研究院 特聘專家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本報告旨在匯報課題組在“食藥同源”方向上的系列研發成果,以特色草本資源的高值化開發為核心,構建了一個融合傳統養生智慧與現代食品科學技術的健康產品體系。項目以艾草的綜合開發為基礎與重點,成功選育食用專用“蘄特2號”艾草品種,為其深度開發提供了優質的原料保障。以此為核心,突破了艾草的傳統應用范式,開發出多元化的產品矩陣:包括作為基礎原料的超微蘄艾粉、主打天然提神的“艾初曉”功能飲料、方便女性日常溫養的蘄艾暖姜紅糖、日常飲用的蘄艾葉茶、蘄艾米粉及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艾草月餅,成功將艾草從外用灸材拓展至日常飲食領域。秉承同一研發理念,將技術體系延伸至天麻與木瓜的開發。針對現代人群的睡眠與神經健康需求,研制了以天麻為核心、復配GABA的“天麻舒眠飲”,提供非藥物依賴的助眠方案。針對酒后不適與日常肝胃養護,開發了高果肉添加的“木瓜葛根枳椇子復合飲料”。此外,還成功將天麻、木瓜創新應用于軟糖、零糖果脯等健康零食中,實現了傳統食材的年輕化、零食化轉型。綜上所述,本課題組通過“良種選育—功效挖掘—工藝創新—產品創制”的全鏈路開發,成功將艾草、天麻、木瓜等傳統草本資源轉化為一系列具有明確健康指向的現代食品。我們的工作不僅為區域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提供了技術路徑,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源自東方智慧的天然健康選擇。
10
油料加工技術創新與脂質功能產品創制
![]()
萬楚筠 副研究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滑動閱讀全部內容
報告簡介:
油料是人類三大營養素油脂、植物蛋白以及維生素E、甾醇等營養健康因子的重要來源,在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目前,油料產業存在對外依存度高,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產業鏈短、增值率和效益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針對上述產業技術瓶頸,中國農科院油料品質化學與加工利用團隊,以油料營養功能物質和加工特性為基礎,研究運用分子解析與結構表征、高效分離純化、發酵與酶工程、分子修飾改性、納米技術、營養與代謝組學、機械與智能控制、信息工程等技術原理,研究建立油料加工新理論、新技術,創制不同功能特色的高值化系列產品,為油料加工利用提供產品安全、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國家食用油安全、油料三產融合與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本屆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把交流會搬上云端,邀請大家一起共享這次盛會。本次除了采用寇享學術直播平臺之外,還新增了5個微信視頻號來同步直播會議現場,方便大家觀看。同時進行圖片直播,抓拍會議精彩瞬間,為參會人員留下美好的回憶。以下為直播入口:
以下微信視頻號同步進行直播
實習編輯:李雄;編輯:閻一鳴;責編:張睿梅
![]()
為進一步促進動物源食品科學理論的完善與創新,加速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助力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由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中國食品雜志社將與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南昌師范學院、 家禽遺傳改良江西省重點實驗室 共同舉辦的“ 2025年動物源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國際研討會 ”,將于 2025年10月25-26日 在 中國 江西 南昌 召開。
長按或微信掃碼進行注冊
會議招商招展
聯系人:楊紅;電話:010-83152138;手機:13522179918(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