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醫脈圈
![]()
誰敢信?開了18年的 新鄉仁愛婦產醫院,居然主動要 “降級” 成一級綜合醫院了?
![]()
公告里寫得實在:市場經濟下行、生育率持續下降、成本居高不下,兩年虧下來撐不住了,只能靠融資兼并轉型,從 10 月 1 日起歇業裝修,要等三個月才開門。
說起來也不難懂,這兩年大家口袋里的錢緊了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愿意生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少了 —— 婦產醫院的 “客源” 都在肉眼可見地減少,再加上房租、醫療設備維護、醫護人員工資這些成本沒見降,虧損其實早有預兆。
可真看到熟悉的醫院要變樣,還是會忍不住替人揪心:那些本來打算在這產檢、生孩子的家庭,現在是不是得重新找醫院?
更讓人心里發沉的是,新鄉仁愛不是個例。
中國醫院協會的余小寶副會長說過,疫情以來,已經有 2000 多家民營醫院破產倒閉了。
光我記得的,唐山南湖醫院、西安新長安國際婦產醫院、沈陽美德因婦兒醫院…… 去年一年就有好幾家知名的專科醫院關門。
![]()
最讓人震驚的是重慶那家全域腫瘤醫院,2024 年底被裁定破產的時候,我特意去查了數據 —— 投資總額高達 30 億元,還是國有控股的三級腫瘤專科醫院,結果到去年 6 月,賬面負債就有 5.19 億。
![]()
還有首都醫療骨科醫院,注冊資本 1 個億,最后累積欠債 1.53 億,剩余資產卻只有 14.23 萬元!你沒看錯,就是 14 萬多,連一套普通房子的首付都不夠。
有人可能會說,“倒閉的都是民營醫院,公立醫院不還好好的?” 可你想想,專科醫院的困境從來不是 “民營” 還是 “公立” 能完全決定的。
比如婦產、骨科、腫瘤這類專科醫院,大多靠 “單一賽道” 吃飯:生育率降了,婦產醫院就沒了客源;骨科患者被綜合醫院分流了,專科骨科醫院就難以為繼。
一旦賽道上的需求變少,或者成本漲得太快,就很容易 “一踩空”。
這事兒最直接影響的,其實是我們普通人。備孕的朋友要重新篩選醫院,熟悉的醫生可能要換;家里有老人需要看骨科的,原本認準的專科醫院沒了,只能去綜合醫院排隊;就連那些在民營醫院工作的醫護人員,看著同行一家家倒閉,心里也會犯嘀咕:自己的飯碗還穩嗎?
當然,新鄉仁愛選擇 “降級” 轉型,不是認輸,反而是一種 “求生欲”—— 從二級專科轉到一級綜合,能看的病多了,比如感冒發燒、慢性病管理這些日常需求,至少能 “東邊不亮西邊亮”,抗風險能力強點。
可這背后的無奈,誰又能忽略呢?曾經專注于婦產領域的專業醫院,現在要靠拓寬賽道才能活下去,專科醫院的冬天,早不是“冷”能形容了,是冰碴子往脖子里灌。
這不正是行業寒冬的縮影嗎?
![]()
其實我們從來不需要 “越多越好” 的醫院,而是需要 “能放心托付” 的醫院。
當一家婦產醫院為了活下去選擇轉型,當 2000 家民營醫院從市場上消失,我們該關注的不只是 “哪家醫院關門了”,更是 “怎么讓真正有需求的專科醫院,能扛過這個冬天”。
最后想說:當專科醫院選擇 “降級” 求生,這或許是醫療行業最真實的“破繭時刻”:當專科醫院放下身段,當綜合醫院提升效率,當患者不再為“過度醫療”買單……
那些在寒冬里主動“降級”的醫院,反而可能成為最先觸摸到春天的人。
畢竟,能活下來的,從來不是最“高級”的,而是最“適應”的。

繼續教育、公共課,關注護言醫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