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會遭殃,尤其是特朗普本人。”10月13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向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出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警告。
就在梅德韋杰夫發出警告的前一天,特朗普還信誓旦旦地向記者表示,如果俄烏戰爭得不到解決,美國就會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導彈,他甚至挑釁性地問:“他們會希望‘戰斧’導彈朝他們飛去嗎?”
然而,局勢在短短幾天內發生微妙轉變。
![]()
“戰斧”巡航導彈絕非普通武器。它的最大射程超過2000公里,若從烏克蘭境內發射,射程可覆蓋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更令俄羅斯警惕的是,“戰斧”導彈的常規彈頭與核彈頭版本在飛行中根本無法區分。這意味著任何“戰斧”導彈來襲,俄羅斯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判斷其威脅等級。
梅德韋杰夫犀利地提出一個問題:“在飛行過程中,無法分辨‘戰斧’導彈是否攜帶核彈頭。那俄羅斯應該如何應對?”他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確——俄羅斯必須按“核襲擊”進行對等反擊。
俄羅斯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數據顯示,俄羅斯石油出口收入占預算的40%,約1530億美元。近期烏克蘭用無人機攻擊俄羅斯石油設施,已導致俄羅斯每日110萬桶煉油產能停產,占總產能的17%。
若“戰斧”入場,俄羅斯能源設施將面臨毀滅性打擊。俄羅斯的經濟命脈,岌岌可危。
![]()
特朗普原本的算盤打得很好。他希望通過“戰斧”導彈援助來威懾俄羅斯,逼迫普京盡快在俄烏沖突中停火。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甚至直言不諱地說:“如果這場戰爭不結束,我就向你們發射‘戰斧’導彈。”。
然而,梅德韋杰夫的警告瞬間改變了博弈的性質。俄羅斯的核反擊風險讓美國從施壓方變成了風險承擔方。
特朗普隨即陷入兩難困境:如果因為擔心核沖突而取消“戰斧”援助計劃,會被國內批評為對俄羅斯“軟弱”;如果硬著頭皮提供,又得面對俄羅斯的核反擊風險。
更尷尬的是,如果美國為了降低風險,限制烏克蘭使用“戰斧”,甚至向俄羅斯通報導彈信息,那將會成為國際笑話。
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缺乏用于發射“戰斧”導彈的陸基發射裝置。如果決定向烏克蘭交付“戰斧”巡航導彈,美國就不得不向基輔提供導彈的陸基發射裝置,而華盛頓本身這種裝置數量有限。
對這些裝置“在美國應對中國在印太地區軍事力量努力的框架中需求旺盛”。
![]()
在梅德韋杰夫發出警告三天后,10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長達2.5小時的電話通話。
據克里姆林宮助手尤里·烏沙科夫透露,普京在通話中明確警告特朗普,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導彈將損害和平進程并破壞美俄關系。
這次被描述為“實質性且開放”的通話,似乎起到了關鍵作用。通話結束后,克里姆林宮稱這次談話“非常有用”,而特朗普則表示,他將在周五會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時考慮俄羅斯總統的意見。
微妙的變化發生了。在通話前,特朗普對提供“戰斧”導彈態度強硬;通話后,特朗普的語氣明顯軟化,表示需要“考慮俄羅斯總統的意見”。
兩位領導人還同意準備在布達佩斯舉行峰會,這是特朗普建議的地點,普京“立即同意”。這一進展表明,美俄關系可能出現新的轉機。
![]()
俄羅斯此次的反擊策略頗為精妙。梅德韋杰夫利用“戰斧”導彈核常兼備的特性,采取“戰略模糊”策略實現“不對稱反擊”。
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戰斧”,本意是“戰略清晰”,用明確武器援助施壓,但俄方用“戰略模糊”反擊,把球踢回給美國,讓美國自己承擔誤判風險。
這種策略成本低、收益高。它不需要實際部署新武器,只需通過外交話語就能改變博弈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