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時常上演二世而亡的戲碼。最典型的就是秦朝,秦始皇吞并六國,為后世留下了偌大的江山,自稱始皇帝,他的兒子胡亥被稱為秦二世。結果秦朝的大好河山,在秦二世手里,就直接沒了。
同樣的情況還有再造華夏,結束南北朝亂世的隋王朝。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建立大隋朝。結果到了隋煬帝楊廣手里,也直接覆滅了。
二世而亡是否成了王朝鐵律呢?倒也不盡然,畢竟除了秦朝和隋朝,大多數大一統的王朝,都能夠延續上百年甚至更久。但是二世出現動蕩的情況,幾乎是每個王朝都無法避免的。
![]()
漢晉唐宋元明清,都有二世而亡的概率
這些都是延續百年左右,甚至數百年的王朝。比如說兩漢,就有400多年歷史。唐朝也有接近300年歷史,兩宋有300多年歷史。
但是這些王朝,在第一代傳位到第二代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其實如果不是處理得當的話,二世而亡也不是不可能。
第一,從漢高帝到漢惠帝
劉邦常常被稱為漢高祖,其實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因此按規矩可以稱其為漢太祖或者漢高帝。當然了,由于司馬遷老爺子總把他稱之為漢高祖,大家就習慣了。
劉邦傳位給兒子劉盈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波三折。因為他覺得這個兒子過于羸弱,和自己完全不像。結果是呂后請來商山四皓作保,才保住了漢惠帝劉盈的大位。
但是結果呢?劉盈繼位后,呂后當政,差點把劉漢江山變成他們老呂家的江山,最終釀成了諸呂之亂。要不是功臣集團出手,扶持漢文帝上臺,漢朝同樣二世而亡,和秦朝的劇本一模一樣。
![]()
第二,從晉武帝到晉惠帝
司馬家一直被人唾棄,因為他們奪取江山的手段不太光彩。其實奪取江山人,又有幾個是傻白甜呢?還不都是絞盡腦汁嘛!
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司馬昭,都沒有奪位。一直到第三代司馬炎才取而代之,建立了晉朝。晉武帝司馬炎在傳位過程中也遇到了麻煩,因為他的太子司馬衷,是個腦瓜子不太靈光的人。
司馬炎一度要廢掉他,但是在他媳婦兒賈南風的幫助下,司馬衷最終還是繼承了大統。結果導致賈南風禍亂朝綱,引發了八王之亂,西晉王朝由此走向覆滅。
第三,從唐高祖到唐太宗
唐朝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王朝,不過也難以避免這個問題。唐高祖李淵作為開國之君,打算把皇位傳給太子李建成。但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明顯戰功更大。
所以李世民很不服氣,最終引發了玄武門之變。唐高祖作為一國之君,根本不是秦王李世民的對手,要不是李世民是李淵的親兒子,其實李淵的江山,也約等于二世而亡了。
![]()
第四,從宋太祖到宋太宗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紛爭,同樣堪稱再造華夏。不過他在接班人的問題上,也犯了難。
因為他肯定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可他的弟弟趙光義,是戰爭時期默認培養的接班人。也就是說,當時他也沒想到自己創業能成功,如果還沒成功,自己就老死了,那鐵定是弟弟趙光義接班,繼續創業。
可趙匡胤創業成功了,打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結果莫名其妙就在50歲的時候暴斃了。緊接著他的弟弟趙光義榮登大寶,成為了宋太宗。至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在趙光義時代離奇死亡。這其實也算是變相的二世而亡,和唐朝一樣,開國之君連選擇接班人的資格都沒有。
第五,從元世祖到元成宗
元朝的建立者不是成吉思汗鐵木真,而是他的孫子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追封自己的爺爺成吉思汗為元太祖。
忽必烈晚年,也為自己的第二代接班人感到煩惱。因為他培養了很多年的太子真金,由于過分追求漢化,最終被忽必烈給嚇死了。
原因是有真金的支持者,希望年老的忽必烈早點禪位給太子真金,結果忽必烈勃然大怒,查處了一大批漢臣,真金扛不住壓力就被嚇死了。
真金死后,忽必烈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傳位給真金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孫子鐵穆耳。另一個就是傳位給其他兒子。最終忽必烈選擇了孫子鐵穆耳。
但是鐵穆耳其實不是真金的長子,而是次子,最終導致鐵穆耳的哥哥甘麻剌心生不滿。在忽必烈去世以后,要不是真金的妻子穩住大局,這兄弟倆同樣會開撕。
![]()
第六,從明太祖到建文帝
明太祖朱元璋,幾乎是照抄了忽必烈的劇本。他培養了很多年的太子朱標也英年早逝,他也面臨著傳位給兒子和孫子的抉擇,最終他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大統。
朱允炆繼位以后,立刻開始削藩,導致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老朱留下的大好河山,就這么被朱棣給奪去了。
第七,從清世祖到清圣祖
清朝的開國之君可不是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后金,他兒子皇太極建立的才是清朝。但是皇太極去世之前,清軍一直沒能入關,只能算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
到了皇太極的兒子清世祖福臨時期,清軍才在多爾袞的帶領下入關的。所以真正第一個統一天下的清朝皇帝,其實是清世祖福臨。
清世祖愛美人不愛江山,再加上身體不好,所以很早就把皇位傳給了年僅8歲的小兒子玄燁。玄燁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清圣祖康熙皇帝。
如果不是輔政制度在,外加康熙比較給力的話,其實到了這一代,基本清朝也就要面臨二世而亡的命運了。后來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康熙一度打算撤回關外,結果吳三桂自己年紀大了,沒能扛得住,最終給了康熙翻盤的機會。
![]()
開國之君太出眾,后繼之君差距太大
這是一個歷朝歷代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開國之君一般都比較牛。畢竟是創業之主,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切,這個過程非常人可以做到。
不過第二代君主,多數都不是靠自身的能力得到皇位的,他們基本就是投胎投得好。他們的能力,自然也就無法和開國之君相提并論了。
但問題是,陪伴著開國之君一路走過來的功臣集團,在開國之君走后,還有一部分人還在,這些人可都不是吃素的。
在他們眼里,小皇帝完全沒法和開國之君比。開國之君在的時候,他們尚且大大咧咧,開國之君走人了,那在他們眼里,小皇帝根本鎮不住他們。
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要在活著的時候,對功臣集團下手的原因,主要就是為了給孫子掃清障礙。豈不知,這么做卻給兒子朱棣,鋪平了道路。好在朱棣也是姓朱,否則老朱家也是二世而亡的命。
功臣集團有良心的,就像蕭何、張良這些人,那么王朝就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命運。要是沒良心的,類似司馬懿他們家,王朝覆滅就是必然的了。因為毫無根基的新君,根本鎮不住這幫老謀深算的老臣。
二世而亡完全可以稱之為歷史定律
如果歷史有鐵律,300年國祚可以被稱為其中之一。那么二世而亡的危機,應該也可以寫入歷史鐵律。
因為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可一旦熬過了這個時期,王朝就能夠長久延續下去。為什么?因為歷史進入了國泰民安的一個時代。
多數人都過上了好日子,誰愿意出來搞事情呢?而且從第二代開始,君主們的水平也基本都差不多,臣子們的水平,也遠不如創業時期的功臣集團,因此,后世的臣子也就不會一直拿本朝之君和開國之君做比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