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本該是人生最幸福的一天。但在剛過去的長假期,陜西旬陽卻發生了一件令人唏噓的事——一名新郎,在婚禮當天跳河。
網上傳出各種猜測,說他是因為女方臨時加價索要彩禮,所以一下子看不開。但警方后來澄清:和彩禮無關。
![]()
然而,這件事之所以引起全國關注,是因為大家太容易相信“彩禮”是導致很多婚姻悲劇發生的原因,為什么?
▲點擊收看視頻
因為在中國內陸不少地方,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在這些地方,彩禮早就不再是“禮”,而成了一種沉重的社會負擔。男人被要求賺錢養家,女人被要求傳宗接代。婚姻變成社會的責任、家族的任務,而不是兩個人的選擇。
在這樣的觀念下,彩禮變成女方家“失去女兒”的補償,也變成男方“有本事賺錢”的證明。再加上長期“重男輕女”的傳統和計劃生育的后果,很多地方男多女少,婚姻市場失衡,彩禮自然越炒越高。有的男生家庭要掏空幾代積蓄,才能勉強辦成一場婚事。
![]()
▲圖源網絡
最諷刺的是,這些地方一邊歧視女性,一邊又不得不用高價去“買”女性。在價值觀上,女人被看低;在現實中,卻要為這種歧視付出代價。
因為被輕視的女性不愿意留在原地,她們去城市、去外地、去尋找更平等的生活。而留下來的男人,只能在婚姻市場里抬價競爭。表面上是在“花錢娶妻”,其實是在為父權文化買單。
![]()
![]()
![]()
▲新聞報道
但在廣東,這樣的焦慮幾乎不存在。廣東人的婚禮當然也有彩禮——一般稱作禮金,不過更多是一種“儀式上的表示”,圖個吉利,有個心意。不管家庭條件怎樣,基本都是量力而行,有商有量,很少會因為禮金而起爭執。
有時男方給多了,女方家庭也會退回大部分,而留下象征意義的一點。
![]()
▲圖源網絡
一方面是表示有來有往的禮數,另一方面也是明確宣示:“我哋屋企系嫁女,唔系賣女。”婚禮之后,雙方父母通常會把禮金和嫁妝留給新人,作為建立新家庭的起步資金。
大家都明白,禮金不是新娘的價格,而是對新人的祝福。結婚講求的是兩家人的體面與和氣,而不是比誰出得多。這種心態,其實也延伸到了婚宴的人情往來。
在珠三角一些富裕地區,比如南番順,還會在收到人情錢時原銀奉還,只在利是封上剪一角,表示心意已經收到。
![]()
![]()
▲圖源網絡
這種“禮輕情重”的文化,讓人情關系更輕盈,也更溫暖。廣東之所以能做到這樣,除了文化開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經濟基礎與性別平等的良性循環。
廣東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經濟獨立,不需要依附婚姻去獲得安全感。男性也不用靠禮金去證明能力。雙方進入婚姻的前提,是平等。
而且廣東吸引了大量外省人。很多來自中西部或北方的年輕女性,在廣東工作、生活,最后在本地成家。
![]()
▲《外來媳婦本地郎》,圖源網絡
換句話說,廣東在全國婚姻流動中是“吸納型地區”,外省女性愿意嫁入,本地女性卻很少嫁出。這種人口流向,讓性別比例更加平衡。沒有“娶妻難”的焦慮,也自然就不會出現“高價禮金”的惡性競爭。
要解決內陸省份高價禮金的問題,恐怕也不是單單政府出個文件或法律就能立刻解決的。它是一個持續的系統性問題,涉及經濟發展、教育普及、性別平等、社會觀念轉變,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慢慢見效。
![]()
▲圖源網絡
在這個“彩禮焦慮”頻頻登上熱搜的年代,廣東的例子提醒我們,真正幸福的婚姻,不靠錢購買,而靠尊重、體諒,還有那份愿意共擔的心。你身邊最奇特的婚俗是什么樣的?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