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西部君
“強省會”模式普遍降溫之下,仍有省份在堅持。
日前,甘肅再度召開強省會行動工作推進大會,明確加力推進強省會行動向縱深發展,持續砥礪“一定要強”的精氣神和“加快變強”的競進力,“釋放了持續舉全省之力強省會的強烈信號”。
早在2023年,甘肅就明確提出,“里里外外要力挺蘭州”。
同時,蘭州市層面,也連續2年將“新春第一會”聚焦于強省會議題。
不過,相比過去,當前的“強省會”模式,顯然面臨新的審視。
甘肅為何要將“強省會”戰略進行到底?還有多少地方在繼續堅持?
01
無論是從多次高規格召開強省會行動工作推進大會,還是從出臺的措施看,放眼全國,甘肅對“強省會”的重視程度,都是非常突出的。
不過,從實際成效看,似乎與外界期待仍有不小差距。
這其中,一個關鍵性指標是,到2024年,蘭州在全省首位度為28.8%,而在2018年,蘭州的首位度尚有33%。
也就是說,高調實施“強省會”行動之下,蘭州的首位度卻不升反降。
![]()
更耐人尋味的是,蘭州的GDP增速已連續4年低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與全國持平)。
當然,僅僅是觀察首位度和GDP增速,可能有失片面。
比如,公開報道顯示,截至今年6月,甘肅在推進強省會行動中已落實195項支持措施,落實率為89.4%,涉及政策訴求152條,支持率達89.9%。
2024年,留蘭就業創業大學生達到5.9萬人,較2023年同比增長48.6%。
此外,今年上半年,蘭州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攀升至28.1%。
![]()
1—8月,蘭州市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位居全省第一,招引工業項目完成投資占工業固投的比重達到47.5%。
今年上半年,蘭州GDP名義增速達11.8%,并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33.6億元?。
![]()
這表明,在“強省會”戰略加持下,蘭州還是出現了新的起色。
而一座城市要真正發生“質”的改變,顯然不會一蹴而就。客觀、準確評估甘肅“強省會”戰略的成效,不妨把視線再拉長一些。
02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在今天繼續堅持“強省會”戰略,恰恰需要更大的定力。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幾年“強省會”模式,已有降溫之勢。
大概在2019年到2023年期間,全國多地都出現了一波“強省會”戰略熱潮。包括廣西、山東、江西、河南、湖南、甘肅等多個省份,都出臺了相關措施。
但是到今天,這種氛圍明顯在淡化。
典型如湖南、廣西,目前都不再公開強調“強省會(首府)”模式;江西則以“省會引領”來代替“強省會”的表述。
究其原因,還是與政策風向的變化有關。
如2020年底,高層重磅文章指出:
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前不久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再次重申:
推動有條件的省份培育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正是在這種新的政策導向下,過去幾年,不少省份都開啟了培育省域副中心的計劃。
![]()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強省會”模式就徹底落幕。
甘肅的最新行動,就是明證。
個中玄機,到底何在?
03
首先,在談論培育副中心城市時,不能忽略一個前提條件,即是“有條件的省份”。
這個前提非常重要。它意味著,到底是實施“強省會”,還是側重于多點發力,培育副中心城市,從來就不該是“一刀切”的。具體如何選擇,還是要看各省的省情。
比如,對于四川這樣的經濟大省,且已經擁有傳統“強省會”的省份來說,繼續做強省會城市,特別是突出一些核心功能,提升在全國城市版圖中的地位,這與同時培育綿陽、宜賓等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實是可以并行的。
同時,對于東部地區,那些本身擁有不錯的“雙子星”城市的省份而言,自然也沒有必要徹底改弦更張。
事實上,必須承認的一點,不管是“強省會”模式,還是相對均衡化的多元發展模式,其形成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既不能低估政策的力量,但也不能完全忽視政策之外的塑造因素和發展慣性。
再回頭來看甘肅,這座位居西北內陸,總體經濟體量、人口體量均相對有限,且在省會蘭州之外,也缺乏其他基礎較好的“次中心”城市的省份,選擇“強省會”模式,其實有其必然性。
2024年,整個甘肅的GDP總量剛剛邁過13000億,在所有省份中居倒數第五。
這是什么概念?它比作為西北第一省會的西安,尚低了300億。
![]()
在這種情況下,指望甘肅拋開省會城市,再培育真正有實力的“副中心”,顯然不現實。
甚至可以說,如果本身省會都不夠“強”,培育副中心又何嘗不是一個偽概念?
這里面需要額外解釋一個問題。
這幾年,大家一談到“強省會”,就默認拿首位度,即一般認為的省會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來說事,但其實,這個指標有著很強的誤導性。
比如,若根據這個指標,第一“強省會”,其實非銀川、長春、西寧莫屬。因為這三座城市的GDP占全省的比重超過或接近一半。
但是,它們真的是“強省會”嗎?
顯然不是。
畢竟,一個省會是否真的“強”,除了看其在全省的份量,更要看它具體的經濟體量、產業層次,以及在全國的輻射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甘肅要打造“強省會”,顯然任重道遠——無論是從蘭州的經濟體量,還是從在全省、全國的引領力來看。
那么,如果不做強省會,甘肅還有其他選擇嗎?答案是,沒有。
要知道,無論是產業基礎,還是發展要素、資源的聚集能力,在甘肅整體僅有一萬余元GDP、2000多萬人口的大前提下,其他城市很難真正撐起全省的大局,更難以在全國城市的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
數據顯示,目前甘肅省僅蘭州GDP超過3000億,而排名第二、第三的慶陽、酒泉,則僅剛超過千億。
![]()
再考慮到地形上“一線省份”的特殊性,以及蘭州集聚了甘肅近80%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想方設法做大做強蘭州,真正形成一個有帶動力的“領頭雁”,幾乎就是甘肅“逆襲”的唯一選擇。
此外,蘭州本身也承載著重要的國家戰略價值:
2012年8月,蘭州新區獲批為國家級新區,成為第五個國家級新區,也是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
“胡煥庸線”以西、一半以上國土面積上,蘭大是唯一一所985、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
因此,我們想再次重申過去的一個判斷:
甘肅的經濟總量和人口,在全國省份中,都算是“小體量”。再加上蘭州之外,其他城市的人口、產業、資源、政策等基本面都比較偏弱,走均衡發展之路,注定就會走向全面平庸,不僅無法參與全國的競爭,也難以守住自身的基本盤。
04
當然,堅持“強省會”戰略的定力,或許并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做。
事實上,甘肅從來面對的就不是是否需要做強省會的問題,而恰恰是強省會模式滯后了,或者說不夠及時。
過去幾十年,蘭州不僅錯失了省會城市擴張的政策窗口,甚至,對于對白銀市還“得而復失”。
所以,正如此前甘肅方面指出的,實施“強省會”戰略,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加壓奮進,以不進則退的危機感提速發展”。
具體如何做,從宏觀上看,此次會議提到的幾個方面,應該說是抓住了重點。
要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轉化力、內驅力,促進工業聚鏈成群,壯大都市型現代農業,健全現代服務業體系……
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提升城市發展品位,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
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開放窗口作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外向型經濟擴量提效、招商引資創新提質、營商環境優化提檔,以高水平開放為全省發展聚力蓄勢……
說到底,就是要做強產業、提升開放水平、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
這其實也呼應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蘭州的定位:
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西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圍繞這些定位,把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把應有的城市功能繼續做強,整體發展自然就能上一個新臺階。
![]()
要指出的,所謂做大做強省會,不應該局限于對省內存量資源的整合,而是要根據各地優勢,實現產業分工、協作的再優化,共同開辟新的增量空間。
比如,近年來,蘭州明確提出了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構建“6+X”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7+N”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產業發展構想。
此外,在能源安全重要性空前提升的背景下,蘭州傳統能源工業的優勢就可以更加重視起來。
同時,在“向西開放”的戰略遷移下,蘭州也應該努力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
而都市圈時代,加快推動蘭白都市圈的協同發展,將有效彌補蘭州單個城市發展空間和規模體量不足的短板。
這些都是機遇和可以挖掘的潛力。
05
那么,甘肅之外,“強省會”模式真的會退潮嗎?
前面說過,這些年“強省會”戰略,至少是在公開表述上,確實是降溫了。
但實際上,對中西部地區來說,做強省會,不管有無政策上的推動,都是大勢所趨。
首先,我們的城市制度和機制決定了,省會城市在政策話語權、資源聚集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
這意味,即便沒有額外的政策加持,多數省會城市,尤其是內陸省會城市,在一省中的地位,也只會繼續變強。
其次,在中小城市普遍進入“收縮”模式后,很多內陸省份,未來基本上將只剩省會城市尚有繼續做大做強的可能性。
因此,至少對內陸地區而言,“強省會”趨勢并沒有根本性改變。培育副中心城市,也并不意味著必然削弱省會的地位。
當然,有的省會城市的做強,格外需要全省層面的統籌和政策的支持。比如,蘭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