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中印關系出現緩和跡象,但印度對中國根深蒂固的戒備心理并未消減。十月中旬,印度與緬甸之間因所謂“中國在緬甸大科科島建造軍事設施”的傳聞引發外交風波,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印度對華戰略疑慮的深度與廣度。
據多家媒體報道,在印緬第二次年度防務對話期間,印度國防部副部長拉杰什·庫馬爾·辛格就大科科島問題與緬方展開激烈討論。印方堅持認為,這個距離印度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不足100海里的島嶼上,正在出現中國的軍事存在。盡管緬甸方面反復澄清島上僅有本國安全部隊駐扎,所謂的“中國軍隊”實為中國企業的基建施工團隊,甚至罕見地允許印度飛機飛越該島上空進行航拍核查,但印度仍對調查結果表示不滿。
![]()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在航拍未發現任何可疑軍事設施的情況下,印度國防部長仍進一步提出要求印度海軍人員登島實地檢查。這一近乎侵犯主權的提議自然遭到緬軍訓練總長覺哥提克少將的拒絕。印度方面對此辯稱,該島近年新建的2300米跑道、兩個新機庫、堤道和宿舍樓等設施,都可能被中國用于“監視印度軍事活動”。印度前海軍司令阿倫·普拉卡什上將甚至警告說,中國若在該島設立觀測設施,將能監視部署核潛艇的蘭比利海軍基地和進行導彈測試的試驗基地。
這一爭端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印度對中國在其周邊地區任何活動都保持高度警惕的典型例證。回顧2022年,中國“遠望5號”科考船停靠斯里蘭卡時,印度同樣作出強烈反應,公開指責中國使用“間諜船”收集印度軍事情報。這種過度反應模式表明,印度對華認知已被深深的戰略疑慮所主導。
![]()
從地緣戰略角度看,印度將印度洋視為自家“后院”,對中國在這一區域的任何存在都如芒在背。大科科島位于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之間的戰略要沖,印度擔心該島可能成為中國監視印度東海岸軍事活動的“前哨站”。這種擔憂雖然從印度安全視角看似合理,但卻缺乏確鑿證據支撐。歷史上,中國從未在別國領土上建立針對第三方的軍事設施,印度方面的指控更多是基于臆測而非事實。
![]()
深入分析可見,印度對華疑慮的根源復雜多元。一方面,中印邊界問題懸而未決,雙方曾于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發生致命沖突,這一創傷尚未完全愈合。另一方面,印度將中國視為其大國崛起道路上的主要競爭對手,兩國在地區影響力、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明顯。加之美國推行“印太戰略”,有意拉攏印度制衡中國,這種外部環境進一步加深了印度的對華猜忌。
![]()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存在這些緊張因素,中印關系近期也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兩國已恢復直航航班,民間交流逐步回暖。有分析認為,人員往來的增加有助于緩解兩國間的誤解與偏見。然而,正如政治學者約翰·卡拉布勒斯所言:“中印航班或能恢復,但信任不會輕易建立。”這一判斷切中要害——戰略互信的建立需要雙方相向而行,單靠民間交流難以根本扭轉戰略層面的互不信任。
![]()
當前,印度對華政策呈現出明顯的矛盾性:一方面希望維持邊境穩定、發展經貿關系;另一方面又在安全領域對中國采取全面防范姿態。這種二元對立的態度使得中印關系難以實現實質性突破。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很可能繼續對中國在其周邊國家的正常經濟活動與基建合作保持警惕,甚至過度解讀。
![]()
對于緬甸這樣的第三方國家而言,陷入中印之間的戰略猜疑游戲無疑是一種外交考驗。緬甸需要在維護國家主權與平衡大國關系之間謹慎行走。一方面,緬甸有權自主決定與中國的合作項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慮印度的安全關切,避免過度刺激這個西部鄰邦。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中印關系的健康發展需要建立更多溝通渠道和危機管控機制。雙方應考慮設立專門的海上事務對話機制,就印度洋地區的活動保持溝通,避免因誤判引發不必要的摩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